以“问”导“学” 以“问”促“学”
2018-04-16吕宁
吕宁
[摘 要]怎样以问题导学、促学,是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法实施教学时遇到的最富挑战性的问题.要实现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思辨”问题,开辟“方法”路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启迪学生感悟.
[关键词]问题情境;导学;促学;导数;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2000702
在广西教研院开展的《广西普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第三次主题研讨活动中,笔者有幸执教了一节研究课,内容为人教A版选修2-2第一章的《导数的概念》(第一课时).本次研讨活动围绕“问题导学”新授课教学模式,探讨如何以“问”导“学”,以“问”促“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等问题.现笔者就自己对本节课的思考和感悟谈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卢梭有句名言:“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事实上,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它、认识它,所以课堂教学中好的教学引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入教学,首先从一个问题开始:“在高速公路上,交警是如何对汽车进行测速的呢?”问题融入学生熟悉的情境,一方面消除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从“超速”问题发现“平均速度不能很好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事实,让学生明白引入瞬时速度的必要性.其次,顺着区间测速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某时刻物体对应的位移应很短,从而知道对应的时间间隔也很小.由此得出一种猜想:当不断减小时间间隔,可使平均速度近似地刻画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当时间间隔趋向于零时,这时的平均速度就等于瞬时速度.
这一环节的处理,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区间测速的学习得到计算瞬时速度的方法猜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无限逼近的思想.
二、构建“思辨”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数学课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一是要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有“问题”可想;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毅力、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基于此,在“概念形成”与“概念深化”环节中笔者设置了几个问题.
问题1:运动员在跳水过程中距离水面的高度与时间的函数h(t)=-4.9t2+6.5t+10,你能用上述方法求运动员在t=2s时刻的瞬时速度吗?
问题2:t=2s附近的平均速度如何表示?
这样,很好地将问题具体化,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实施以上求瞬时速度的方法猜想.
为解决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由于时间有先后之分,所以2s附近可进一步划分为[2+Δt,2](Δt<0)与[2,2+Δt](Δt>0)两个更小的时间间隔,且发现它们的平均速度均可表示为=
为了让学生能从表达式中初步感知
的瞬时速度,设置问题3:由(1)式,你能猜想t=2s时的瞬时速度是多少吗?
学生易猜想为-13.1.为了验证该猜想,设置问题4:观察以下表格,当Δt趋向于0时,平均速度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在问题4中,从平均速度出发去研究瞬时速度,借助大量的直观数据,让学生感受当时间间隔无论是从小于2s的一边,还是从大于2s的一边无限接近t=2s时,其对应的都是平均速度的变化趋势.此过程的教学充分锻炼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与发现规律的能力.
问题5“t=2.1s的瞬时速度应如何表示?t=2.2s呢?t=t0呢?”与问题6“将h(t)函数用更为一般的f(x)来表示,将会得到什么式子呢?”的设置,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问题5的设置顺理成章地给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而问题6舍弃了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水到渠成地给出了导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实现了思维上的飞跃.
以上六个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起疑”“导思”“发现”的过程,并进行基于高质量的问题、基于思辨的深度教学,才能真正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开辟“方法”路径,启迪学生感悟
数学学科是由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有机组成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所蕴含的一般思维规律,是数学的灵魂.在数学学习中,没有不包含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也没有游离于数学知识之外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与感悟,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瞬时速度的方法,在引导学生不断减小时间间隔的过程中,用时间轴上相距较小的两个时刻点表示这一小段时间间隔,当时间间隔逐渐变小,通过动态演示这两个时刻点的变动过程,发现它们不断接近;当时间间隔越来越小,小到不能再小,学生想象并通过图示直观感受到两时刻点将趋向于重合;当时间间隔趋向于零时,这两时刻点不断接近到达了某個时刻,而此时的平均速度便是它的瞬时速度.这一环节的处理,使学生第一次感受到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当时间间隔趋向于零,研究其对应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变动趋势时,在用式子表达出2s附近平均速度后,以Excel表格的方式分别从小于2s与大于2s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对应平均速度的变化趋势,发现其最终趋向于一个定值,由此便得到了t=2s的瞬时速度.这一过程使学生深刻感受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此外,在经过具体计算、分析及引入新的极限符号得到t=2s的瞬时速度表达后,问题4的设置使学生通过迁移得到了t=t0s的瞬时速度,并通过问题5的设置顺势得出瞬时变化率的概念,也就是导数的概念,让学生再次实现思维上的飞跃.以上两个问题的设计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更易接受导数的概念.这些教学过程,虽无刻意强调,但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自然的渗透,帮助学生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去认识与理解导数的概念,达到了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本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展示到课后评析,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多方指导和鼓励,让笔者对“问题导学”有了很多的感悟.笔者深深感到:一节好的数学课,问题的有效设置可将教学各环节、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学生引向思维的海洋,且使整个课堂就像一篇精彩的文章,开头引人入胜,中间内容充实,行文流畅,最后画龙点睛,发人深省.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能经历这样的锻炼,对笔者今后的教学研究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