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为例浅谈“ 互联网+” 时代下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8-04-16广东东软学院计算机系软件教研室魏菊霞
广东东软学院计算机系软件教研室 魏菊霞
本文以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为例,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教学目标,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学生竞赛、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课程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和措施。
引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种各样信息的交互变得越来越容易,人们随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共享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资源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为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新了航向。
现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互联网技术应用已经渗透各行各业,社会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更加看重学生是否有创新意识,是否能更快的适应当前的工作。因此,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更多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JSP/ASP.net)是广东东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大二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综合了软件工程专业几门核心课程,如网页设计(HTML+CSS+JavaScript)、程序设计语言基础(Java和C#)、数据库基础、数据结构等知识,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按照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发布)掌握实现一个动态网站所需要的步骤。本文以软件工程本科班为载体,以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一系列“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措施。
1 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教材教学内容过时,不能覆盖最新的技术动态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新型学科,计算机的发展速度飞快,市场上的大多数教材几乎是还没出版就已经落后了。教师在选用教材时,一般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多年沿用历年教材,教材内容没用更新,不能覆盖最新的技术动态;
(2)选用市面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没有一个总的案例贯穿,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1.2 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根本原因。互联网应用开发(JSP/ASP.net)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如果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就会感到吃力。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程序设计语言基础(Java/C#)和数据结构与算法,如果学生先修课程不合格,且对于新知识的接受也比较缓慢,课堂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课后没有花费时间去巩固,则对学习和学科知识持消极和厌倦的态度就会增强,学习兴趣就会急剧下降,无法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3 教师观念未转变,教学手段有待提高
我院在2014年成功晋升为本科院校,在此之前,教师们有着丰富的高职教育经验,致使面对本科学生教学时,仍采用之前的教学手段,手把手逐条语句的教学生写代码,观念陈旧,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科学准确地讲授教学内容,学生被动获取授课内容,对教学内容似懂非懂,不做任何思考,只是一个代码的搬运工,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大量实践调查指出,现代大学生大多没有创新能力,缺乏主动性。我院学生虽然对教师布置的作业能按时按量提交,但大部分学生如果程序出现了错误或异常,却无法自己解决,总是期待依赖老师或同学,不会自己调试程序,面对无法预知的问题,往往不知所措,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2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2.1 利用“互联网+”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修订课程教学计划
首先,学习国内外著名学校的先进教学模式,学习这些院校如何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合到教学环节中,制定适合我院学生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拓展计划等。
同时,走访广东省内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兄弟院校,交流课程设计和建设经验,取长补短,制作一套适合我院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在课程建设中,积极调研珠三角软件市场和软件工程师的岗位信息,并邀请校内外专家共同对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进行论证研讨,在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元素。
2.2 案例贯穿,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采用“一条主线,多条辅线”的形式,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堂教学主要以一个项目贯穿始终,项目的来源可以是企业或广东东软学院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的真实案例,也可是历届学生优秀作品,一些典型案例,如“BBS论坛系统”,“网上书城”,“教务系统”等,教学过程围绕一个完整的项目展开,根据功能把项目分解成多个小任务,每个任务对应课程知识点,进行案例式教学。
2.3 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教学大纲为指引,同时选取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素材和案例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启发教学、翻转课堂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
案例式教学法是目前该课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由课程组教师收集一些真实且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要求案例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这些案例基本覆盖了所有的教学内容,且通俗易懂,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实践环节中,该课程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案例或教学知识点抛出问题,学生以分组形式主动参与讨论。在课堂上,学生各叙己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从旁协助,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思考。
在接下来的教学改革中,该课程计划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它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将知识的传授过程放在课前,课堂不再以教师授课为主,而是以学生讨论为主导。翻转课堂主要包括“教学准备”、“课前知识传授”、“课堂知识内化”、“课后反馈总结”四个环节。课前教师准备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文件、实验指导书、电子课件、教案等,同时为每个知识点录制微视频。学生根据教师课前布置的任务,自己控制学习时间,观看微视频或MOOC慕课实现“先学后教”,提出疑问;课堂上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以分组形式讨论,并形成报告,进行答辩汇报,以实现知识的内化;课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反思,及时调整课程的教学进度。
2.4 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创新应用能力
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教学内容,除理论教学外,还将该课程延续至第3学期(小学期实践),学生按照按公司岗位(数据库设计师、UI设计师、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师)分组组建团队,按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测试、发布等)进行项目实践,在小学期实践中,布置任务应满足小组团队的工作量饱满,小组成员的职责清晰,要提前预防“搭车”现象,考核方式应多样化,每阶段汇报任务执行情况以及执行计划,小组团队以实践报告和作品展示的形式汇报课程设计成果。同时开展一些创新创业课程讲座,邀请前沿“互联网+”相关企事业专家或代表,讲授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和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5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广东东软学院每学年都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全国和省内大赛,如蓝桥杯、CCF、学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蛙页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2.6 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团队
聘请校外专家或工程师,将他们纳入学院的教学团队,参与教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单位,疏通顶岗锻炼渠道,教师走下讲台,走出校园,参与顶岗锻炼,打造真正的“双师”团队。
2.7 加快立体化教材建设,推动优质精品课程
教材也是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挑选教材时,既要考虑专业学生特色,也要兼顾教材内容通俗易懂,内容新颖,知识覆盖面广。课程组教师正收集该课程的教学材料,包括教学大纲、电子课件、教案、微视频、实验指导书、案例集、作品库等,准备申报立体化教材建设,把互联网应用开发课程建设成优质的精品课程。
3 结束语
本课程经过我院两届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有所提高。要想更好的完善该课程,首先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课程组教师应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其次,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也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例如收集更多更好的教学案例(最好能整理成册),录制微视频等。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办法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