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不要帮子女带小孩,老人也应有话语权

2018-04-16张全林

时代邮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保姆孙子义务

■张全林

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过去许多清官难断的家务事逐渐有了法律依据,诸如法律规定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子女不能“啃老”等等。同样,在要不要带孙辈的问题上,老人也应有充分的话语权。

有个话题在微博上的热度不亚于“我和你妈同时落水,你先救谁”的终极问题,那就是“带孙辈这个忙,奶奶该不该帮?”这个话题之所以炸开了网友的话匣子,是因为其中的纠结与矛盾都曾经或者正在影响着不少中国家庭。

这个话题来自《我不想带孙子,错了吗?浙江陈阿姨的困惑》一文。陈阿姨不想带孙子是因为自己还在做生意,如果整天都要带孙子,就意味着要耽误生意。但儿媳妇也感到很委屈,“哪有奶奶不喜欢亲孙子的,到底是生意重要,还是孙子重要?”甚至还说出了“你不带孙子,以后你老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不管”的激烈言论。

奶奶带不带孙辈,是家庭伦理和习俗问题。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爷爷奶奶帮忙带孙辈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殊不知,这并非法律规定的义务。而子女赡养老人却是必须要履行的法定义务,与之相对,老人也要履行抚养子女的义务,但并不包含抚养孙辈。按照人类社会“接力”延续的规律,“不管隔辈人”并不存在道德问题。再者,爱孩子有多种表现方式,不“全职”带孙子,并不等于不疼爱孙子。

如今,爷爷奶奶帮忙带孙辈之类的“家务啃老”比较普遍,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忙压力大,大多没时间带孩子,而父母和子女之间更是血浓于水,帮忙带孙辈也是亲情使然。但换个角度来看,父母毕竟上了年纪,精力也有限,他们理应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不愿意带孙辈的老人只是少数,但也反映出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在法治社会,我们应该弄清楚各自的法定义务,而不是一味地对父母进行道德绑架和亲情绑架。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往往并不是法律倡导的,甚至还可能与法背道而驰。老人愿意带孙辈是人之常情,不愿意带也无可厚非,作为子女,实在不该以“不尽赡养义务”反唇相讥。

“谁来带孩子”引发争议,还暴露了社会供给资源不足的问题。年轻父母要工作没时间,但孩子总得有人带,如果长辈不能带,那就只能请保姆。但请保姆又会衍生出两个问题:请不起保姆怎么办?对保姆不放心又怎么办?

抚养孩子不仅是公民个人的事,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福利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单位,都有责任伸出援手。

要想让家长对保姆放心,就需要市场的培育和监管。只有家政服务越来越规范,家长的担忧才能越来越少。当然,处于需求侧的家长也不要把“小概率事件”扩大化,动辄就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保姆。彼此多一分了解,多一分信任,兴许就平安无事了。

家人之间发生矛盾在所难免,关键是要相互尊重和体谅。只有彼此多一分宽容和理解,才能慈孝相济、和谐幸福。

猜你喜欢

保姆孙子义务
合作社成了『粮保姆』每公顷地减损500斤
幸福的人,有一项独特的义务
在保姆家午睡
哇,咪咪虎当保姆了(!上)
三十载义务普法情
孙子壵
跟踪导练(一)(4)
孙子垚
孙子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