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年”越来越好
2018-04-16□黄菲
□黄 菲
40年来,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奇迹,中国实现了从匮乏到富裕、从贫弱到强盛、从闭塞到开放的飞跃。中国人的“年”是这个奇迹中最温暖、最鲜活、最动人的部分。
越来越富足的“年”
“民以食为天。”年夜饭,是中国人过年最重要的主题。
2018年的春节,王老师和老伴儿照例给一家人准备年夜饭,不同的是,今年,他们家的餐桌上少了往年的鸡鸭鱼肉,取而代之的是新鲜的蔬菜、海鲜、奶制品和水果。王老师说:“以前过年,总要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凑各种票证,就为了买上一些鱼和肉,吃一顿像样的年夜饭。改革开放后,生活好多了,每到过年都能买上一二十斤猪肉,鸡鸭鱼也都有了。现在呢,大鱼大肉因为脂肪含量太高开始被我家淘汰了,孩子们总是提醒,要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多喝酸奶,多吃水果……”
除夕那晚,王老师的孙子在微博发了九宫格的图片,最后一张,就是王老师收藏的粮票。他一个“小透明”的微博转发量很快过了1000,有一条评论点赞数最高:舌尖上的改革开放,年夜饭的沧海桑田。
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中国人年夜饭的变迁并不夸张。改革开放之前,凭票买粮买米,年夜饭和生活一样,是贫瘠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上世纪70到80年代,经济开始复苏,物质虽仍然匮乏,但日子已经渐渐有了起色,大家买上一些平时不常吃的荤腥,腌上几斤猪肉、几条鱼、两只鸡,过年时,家家户户飘出肉香。到了90年代,年夜饭渐渐丰盛,大鱼大肉少不了,开始有人在餐馆订年夜饭。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订餐成为年夜饭的一个重要选项,一些老牌饭店的年夜饭“一桌难求”,厨师上门服务、私人订制年夜饭等新玩法也越来越受欢迎。大家自嘲着“每逢春节胖三斤”,越来越注重饮食的营养和健康了。年夜饭作为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顿饭,直接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变迁。从满足温饱到丰盛美味,再到追求营养健康,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就体现在老百姓的一餐一饭中,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年夜饭虽然重要,但在过年的消费清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买买买”的比重一年一年地超过了“吃吃吃”,买的内容也一年有一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商品逐渐丰富。“70后”武玲玲记得,当时的高档消费以“三转一响”为代表,“三转”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是收音机。“有一年过年,邻居家新买了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大家都觉得好新鲜好羡慕。”后来,VCD、DVD、BB机、大哥大等电子产品也流行起来。“1994年我刚考上高中,爸妈给我的新年礼物是复读机。有一年过年家里添置了一台海尔洗衣机,妈妈好高兴。”武玲玲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年货,大包小包地从菜市场和超市拎回家。大概从2010年之后吧,她发现买年货越来越不那么“隆重”了。“现在过年不会吃的喝的买上一大堆。电商都打出了‘春节不打烊’的口号,超市过年也开着,现吃现买更新鲜。”
40年来,中国人的“年货”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的年货是土特产、保健品、衣服鞋帽,现在,年货的消费单上,大头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等电子产品和科技产品。武玲玲说:“去年过年给爸妈换上了大屏智能手机,让他们聊微信、看视频、玩游戏都更方便。给儿子买了一台Kindle电子书,不伤眼。给远方的舅舅在网上下单买了一块苹果手表,他成了老年户外骑行团里的潮人。”
“潮”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属,阿里发布的《2018中国人新年俗报告》显示,春节前夕,全国农村消费者在谷薯、蔬菜、水产和豆类的消费总额超千万元。2018年初,农村淘宝推出年货节,其间,浙江省总销售额近2亿元,品质消费、个性化消费特征明显,智利车厘子、越南青芒、泰国榴莲成为中国农民最爱买的洋年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农村消费力的提升,乡村年货消费结构正悄悄地发生变化。
“玩”也是过年最重要的节目。
1983年,改革开放的第五年,“春晚”诞生。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成为过年最重要的娱乐项目,成为几代中国人关于过年最欢乐的记忆。上世纪90年代,“贺岁片”出现了,看电影成为许多家庭过年的新选择。春节档的电影票房以惊人的速度攀升,尤其是2010年以后,年年创新高,2017年,春节档的票房总成绩是33亿元,2018年仅大年初一一天,电影票房就超过13亿元。
旅游过年也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以前是“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的风尚是带着父母一起出游。成都的章宇2018年春节账单中最大的一项支出是自由行。大年初二他带着一家人去了纽约,“让老人散散心,给孩子增长见识,也犒劳一下自己,平均每人消费3万多元。”2018年春节全国国内旅游市场达3.8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60亿元,同比增长12.5%。因为长假的缘故,更多人选择了出境游。
改革开放是一条富民之路,40年来,我们的“年”越来越富足了。7亿多人成功脱贫,人民的生活从匮乏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富民之路勾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8%,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4.8%;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384美元,在全球200多个国家中排在倒数第7位,2018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9281美元,这个数字代表中国已经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1978年,老百姓赚100元钱有60元钱是拿来买食品,2017年,中国恩格尔系数为29.39%,第一次进入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富足区间。为越来越富足的“年”稳稳托底的,是一个经济富裕的中国。
越来越舒畅的“年”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家,是我们永恒的牵挂,团圆,是中国人过年最久远的主题。路途再遥远,也挡不住一颗颗炽热的归心。无数人怀着喜悦踏上回家团圆的路,春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流动的中国”。
2018年,某铁路局客运段值班员利鸿伟迎来了他工作生涯中的最后一个春运——第40个春运。利鸿伟参加工作的第一年,1979年的初春,当众多的返乡人把广州火车站围得水泄不通时,“春运”这个词还没有诞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春运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人口迁徙大潮因改革大潮而起,又反过来推动着更深层次的改革。正因如此,让流动的中国从容往返,不仅关乎团圆,更关乎千千万万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0年间,春运成为中国人共同的记忆:老相册里泛黄的绿皮车还未远去,银色的“子弹头”已呼啸而来。
绿皮车总让人有那么一点怀旧的情绪,它是几代中国人漫漫春运途中最深刻的印象。提起20多年前坐绿皮车的经历,田家南满脸都是不胜唏嘘的苦笑。每次回家过年,他都要去火车站彻夜排队买票,车厢里总是人满为患、水泄不通,充满各种难闻的气味,挤去厕所无比艰难,为了不去厕所,他连水都不敢喝,在嘈杂拥挤的车厢里待20多个小时,下车后往往蓬头垢面,精疲力竭。
在异地读大学,毕业后又在异地工作的田家南,每年都会回老家陪父母过年。亲身体验了春运的巨大变迁,他感慨地说,回家的路越来越顺畅了,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了。
诚如斯言。改革开放以来,“春运”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规模变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乡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了,人口流动成为常态。无数人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在城市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城市越来越大,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外来人口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些从四面八方涌入城市的人,在过年时纷纷踏上回家团圆的路。1979年春节期间,有1亿人次乘火车出行,1984年春运,客流量猛增到5亿多人次。1994年,春运旅客发送量突破10亿人次,2006年达到20亿人次,2017年、2018年的客流量逼近30亿人次。
速度变了。亲历40年春运的利鸿伟说:“从最早的时速40公里的蒸汽机车,到时速80公里的内燃机车、时速120公里的电力机车,再到如今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火车速度越来越快了,离家的距离好像越来越短了。”2007年4月18日,首趟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从上海站始发,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高铁动车组在京沪线上以350公里时速正式“开跑”。从北京到上海大约1300公里的距离,几十年前要一天一夜,现在最快只要4个多小时。田家南说,就冲高铁,他也永远是中国的“忠粉”“铁粉”。
购票方式变了。田家南说,20多年前他在广州工作时,最愁的就是过年时买火车票,广州站前密密麻麻的排队人群能甩出几公里外。到了夜里,人们带着铺盖卷在售票窗口前打地铺通宵排队。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一代铁路客票系统的研发使用,通过网络“动动指尖”即可购票。
环境变了。2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春运客运服务的黄欣说,当年春运,火车站、候车室全是人。“一到春运,每天一睁眼最怕的就是车站里人太多,发生踩踏事故。”现在坐惯了高铁的人难以想象当年的场景。如今的高铁车站已经跟机场差不多,更多人喜欢算计好时间到达车站,通过电子设备自行打印车票,然后可以坐下来安心地刷刷手机。
除了高铁和飞机,还有很多人选择自驾车回家过年。“平日在外打拼,过年是一定要回家的。”在北京经营服装生意的浙江丽水市松阳县人叶超,年年开车回家乡过年,“今年我们一家子就开了五辆车回家,街上停车位上停满了好车。”每年的春节都是中国的各个小县城最繁华也最拥堵的时候。外出经商、外地工作的人,选择自驾车回家的越来越多。
不论是四五个小时就能回到千里之外的家,还是自己开车回家过年,在三四十年前,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场景。正如我们难以想象,上世纪90年代,汽车还是身份的象征,令普通人感到遥不可及,今天,汽车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标配,变成了普通人的代步工具;正如我们难以想象,曾经需要十多个小时风尘仆仆地奔波才能回家,现在在车上看个电影打个盹,就到家了;正如我们难以想象,村里那条泥泞不堪的土路会变成平整的水泥大道,一直铺展到每一家的门口……
然而,巨变就这样发生了,梦想变成了现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就是这样不断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奇迹——
1978年,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销是10万辆,2017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达到2940万辆,是全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1978年,全国铁路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现在,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里程跃居世界第一;复兴号”高速列车、C919大型客机等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业态引领世界潮流,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领跑、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港珠澳大桥通车……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世界制造业大国……
改革开放是一条强国之路。国力不断强盛,国家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果,深刻地改变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条回家团圆的路。40年来,我们的“年”过得越来越舒心,越来越顺畅,因为我们所处的是有史以来中国最好的时代,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有史以来国力最强盛的中国。
越来越有年味的“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最醉人的,是那股“年味”。年味,是一种欢喜味,一种人情味,一种文化味,一种源远流长浓郁醇厚的中国味。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年味。50多岁的沈阳人吴自强,记忆中的年味,是洒扫庭院、祭灶、祭祖、上坟、守岁、看春晚、吃饺子、吃年糕、拜年、放鞭炮、贴春联、贴门神、放花灯、看社火、踩高跷、赶庙会……不少年俗已经简化甚至消失了。
但在吴自强的感觉里,年味不是随着一些年俗的淡出而变淡了,而是越来越浓了。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八,沈阳市皇寺庙会举办已经绵延300余年的祈福活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庙会以出售各色小吃、衣服以及民间工艺品的小型摊位为主,现如今,庙会上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几十多年来,吴自强几乎年年春节都要来这里,感觉一年比年好。东北大鼓、关氏皮影、金开芳评剧,这些东北传统文化一一展现,灯官送吉祥,鼓乐庆安康,龙狮舞国昌,这些难得一见的国家级非遗祈福类节目汇聚在庙会上,让吴自强异常高兴。年三十晚上,他们一家三代一起撞祈福钟为亲人祈福,为“年”增加了几分浓浓的仪式感和文化味。
和沈阳一样,很多城市都会在春节举行大型的年俗活动。在热烈壮观的闹新春活动中,传递友谊与祝福,祈求吉祥与幸福。
“年”的内核,是每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国泰民安、阖家安康等美好情感的一种浓缩和寄托,是凝聚中国人情感的重要纽带,是中国人最深沉的文化认同。这种传统的年味得到了传承,并在传承中得到了发扬。因为改革开放40年来,仓廪实衣食足的中国人,对国家的信心,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吴自强的女儿吴冰的生活中,过年意味着和同事们欢欢喜喜地集“五福”,为求一个最难得的“敬业福”,每天在朋友圈卖萌撒娇“请赐给这个可爱的小仙女一个敬业福吧”;意味着在故宫淘宝店秒杀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的年俗文创产品,从春联到福字到窗花到手机壳都很难抢到;意味着在各种各样的微信群轰轰烈烈地抢红包,“五毛钱也是爱”;意味着看春晚时盯着手机屏幕,边留意支付宝的红包边在朋友圈和微博吐槽哪个小品用的“梗”太老套了,哪个歌星唱跑调了;意味着发微信给领导、同事、客户、朋友拜年,给领导拜年的微信要满含敬意,给重要的客户要录制一个小视频拜年,给好朋友好闺蜜就红包拜年,微信近年推出的红包拜年太贴心太实用了,一个吉利的数字配一句吉利的祝词再加上一张自选的照片,重要的不是多少钱,而是那份暖暖的心意……
这不只是中国年轻人的年味,更是一个步入网络文明时代的中国的年味。它传承了传统的年味,又增加了许多新鲜的元素和气质。如今在手机上跳出来的红包,和之前孩子们手里拿着的红包一样,传递的都是关爱,表达的都是祝福,不同的是,即使相隔千里,也能瞬间送达。如今在微信发出的“新春吉祥,阖家幸福”,和当面说出的拜年话语一样,饱含的都是温情,呈送的都是祈愿,不同的是,即使天各一方,也能随时抵达。互联网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继承了中国人的人情味和文化认同。
我们常自称是“古老的”中国,但改革开放为中国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和动力,因此我们也是“年轻的”中国。改革开放下的中国,赶上了互联网革命的头班车,并成为这场革命的引领者。中国的两家互联网公司阿里和腾讯,在2017年交替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中国成为世界上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2017年的智能手机用户达到10.8亿;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约为8.9亿;中国生产的华为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位居第二。新的历史时代到来,新的技术条件成熟,新的生活方式养成,“年”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新的味道。从网络拜年、网络联欢到红包大战、集福活动,在时代大潮中丰富和创新节日文化的新形态,正是“年”生生不息的原动力。我们的年味变得更丰富,更多元,更活泼了。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凡“中国的”,就变成了“世界的”。中国年便如是。随着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日渐增强,华人华侨感受到的“年味”也越来越浓。老一代移民说,过去过年,几家人聚在一起吃个饭就算是庆祝了,中国年往往是国外的工作日,根本感觉不到什么年味。但现在不一样了,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华人协会,每年都举办春晚。华人同乡会、校友会、商会等组织也会举办自己的庆祝春节的活动,当地社会也越来越重视春节,使得春节的氛围越来越浓。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年可谓“全球最大庆典”。许多国家都为中国开启了“春节时间”,无论身在何处,你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年味。2018年的春节,如果你在乌克兰,可以在基辅国家大剧院观看《魅力湘西》这一“来自中国的礼物”;如果你在美国华盛顿,可以去科戈德庭院,那里的“中国新年家庭日”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如果你在葡萄牙,那么去里斯本市中心吧,阿连特茹民歌与少林功夫交相辉映,携手迎接中国年的到来……如果你在“一带一路”线上的国家,那中国年的年味就更加热烈了!
中国的年味说到底其实是就是“中国味”。年味飘满世界,展示的是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彰显的是中国越来越坚定的文化自信,依托的是中国日益强盛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不但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上了中国发展的“快车”。读懂中国年,读懂中国文化,理解中国蓬勃发展背后的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世界对一个40年来不断创造奇迹的中国的期待和敬意。
越来越好的年,映照出人人可以亲身感知的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在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上初心不改,一年一年地走下去,我们会迎来一个又一个更美好的“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