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者仁心写大爱
——记党的十九大代表、大宁县乡村医生贺星龙

2018-04-16罗小丽

支部建设 2018年7期
关键词:行医村民

■ 本刊记者 罗小丽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卫校毕业后逆势选择回乡行医;黄河岸边的乡亲们有了病都找他,他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行医18年来,他一直坚持24小时随时上门服务,先后骑坏了7辆摩托车,行程40多万公里,为周边28个村庄4600多人免费出诊16500人次,免收出诊费35万余元;他不富裕,却垫付医药费及赊账死账累计达10余万元;因常年累月的骑行和吃饭不规律,他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和糜烂性胃炎,还在一次雪天出诊中摔成了踝关节骨折……走近他,才发现这一串串数字背后的故事,无不令人感动、敬佩,无不凝聚着他对乡亲百姓深厚的情感。他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80后乡村医生贺星龙。

“小山村有了大医生”

上乐堂村今年87岁的张立山老人,十几年前因一场高烧昏迷被大医院连续三次下了病危通知书,医治无望的家人打电话叫来贺星龙,“你看再有什么办法没有,反正能治好是好,治不好就算了。”当时行医之初,找贺星龙看病的人很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白天看病,晚上守在老人床前,观察、诊断、用药,想尽各种办法,终于老人高烧退下来了,慢慢清醒了。调整用药继续治疗,老人的病居然逐渐好转,恢复健康。看好了张立山的病,感动了老人,感动了乐堂村的村民,也扭转了他行医之初的困境。

那还是2000年春,贺星龙在大宁县人民医院实习完并谢绝了医院的挽留,执意回村开诊所。行医之初,他遇到的困难远远超出想象。没钱没场所还好办,母亲卖了家里的两只绵羊,加上卖玉米的400多块钱,凑齐了960块钱,买回几件必需的医疗器械和基本药品,父亲腾出他住的窑洞,诊所总算办起来了。但没人敢找他这个毛头小伙看病真不好办,他主动上门找病人,他贴药免费看病,他先给家人和亲朋好友看病,一年下来,搭进去近3000元的药费。第二年春天,他又到周围村庄发放了4000张宣传单,他把“24小时上门服务”的承诺放到了手机彩铃上,但真正赢得乡亲们信服的还是他看好了张立山老人的病,在乡亲们眼里,小山村从此有了大医生,看病再也不用出远门了。从此,找贺星龙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时至2004年,贺星龙行医范围已达到8个村。每天出诊时总能碰到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生病的场面。他主动找乡镇医院协商,先后为1028名儿童接种过疫苗,为200多名儿童发放营养包。

到2008年,贺星龙的出诊范围已扩大到周围18个村庄。为了行医方便,不延误病情,他看中了黄河岸边移民新村的两孔窑洞,于是连贷带借凑齐了12500元,瞒着妻子买了下来,办起了第二诊所。此时,女儿也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为了免去丈夫常年出诊奔波的辛苦,妻子瞒着贺星龙在县城租了一间门面房准备开诊所。直到交了定金,妻子才对星龙说了租房的事情和自己的打算。听闻此事,贺星龙着急地不顾妻子感受,让她赶快要回定金。拗不过丈夫,妻子只好独自在县城找了一间偏远的旧民房安顿下来,一边照顾孩子上学,一并打工赚钱。

让贺星龙没有想到的是,老百姓听说他要走,特意跑到他的家里挽留,抓住他的手说,“星龙你可不敢走,如果你走了怎么办,儿女都在外打工,你走了我们就活不成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村时也嘱托他,家里的老人小孩生病了请他多照顾。其实行医这么多年,贺星龙早已把村里的老人当自己的亲人,他说“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找我”,“如果我走了,我就对不起老百姓,我就良心上过不去。”

贺星龙说始终忘不了乡亲们凑钱供他上学的场景,你家拿三十,他家拿五十。当初回村办诊所的决定正是源于恩情,他从感恩中走来,在感恩中成长。如今,他与乡亲们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医患关系,他说“要为老百姓服务,咱要说到做到”。朴实的话语,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和勇于担当的高尚情怀。

风里来雨里去雪里走的“摩托医生”

徐家垛村的贺德明老人,今年85岁,是一位退伍军人,老伴和两个儿子先后过世,女儿远嫁外村,老人独居,他患有严重的前列腺增生症,需要插排尿管才能正常小便,而且经常在半夜发病,每次发病贺星龙都会及时赶往20公里外家中给老人处理,这样的紧急出诊,他已经坚持了十几年。由于家境贫困,贺星龙十几年来上百次上门为他更换导尿管,都未收过一分钱。老人说,我也没有什么能感谢他,我能做的就是,只要有一分奈何,就少给他打一次电话,好让他有时间多给别人看病。除了看病,每逢去乡里开会去县里办事路过他家时,贺星龙也要去家里看望老人。

贺星龙为孤寡老人上门看病

说起出夜诊,贺星龙始终忘不掉第一次深夜出诊时的后怕。那是深秋的凌晨,阴雨连绵几日,大山深处的小路上,泥泞难走,更可怕的是有一种鸟的怪叫声,直吓得他毛骨悚然,前进不得后退还怕,无奈之下,一直鸣着喇叭壮胆前行,到了患者家时已浑身衣服湿透,分清是汗水还是雨水。

由于长年累月在弯曲的山路上骑行,很多时候又是出急诊骑得飞快,让家人总是为他担心牵挂。他的绰号“疯子星龙”“摩托医生”也是因此而来。2013年腊月,大雪纷飞,索堤村贺润平孙子高烧引起抽风,接到电话,贺星龙来不及搭防滑链,就背上药箱向贺润平家疾驰而去。摩托车行到拐弯上坡时,长长的陡坡上覆盖着雪,走一步退两步,摩托车不知摔了多少次,好不容易上到坡顶却又一个侧滑,贺星龙连人带车翻进了路边的排水沟里。他当时感觉脚有点疼,以为不碍大事,就又急忙去给小孩看病。

回到家里,他才感觉右脚踝钻心地疼痛,踝关节红肿,他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后,继续拖着受伤的脚去给人看病。第二天,又拄着拐棍一瘸一拐到邻村给一位老人输液。谁知,前脚刚进家门,上乐堂村的张立俊就打来电话,说哮喘病犯了,为了尽快给老人治病,贺星龙就翻沟抄近路往上乐堂村走,下沟时,因腿支撑不力,人就从半坡滑到沟底,再次爬到山顶时,不慎又连人带包一下从几十米的山顶滚到沟底,脸上、手上多处划伤。所幸当时有两个村民路过,才下去把他扶了上来。

由于冬季是老人孩子发病高峰期,患者特别多,贺星龙抽不开身,又加上大雪封山,12天后才去县医院诊断出右脚内踝关节骨折,需要卧床休息。伤筋动骨一百天,可性急的贺星龙只在家里躺了半个月,就又照常接到电话就出诊。

2014年冬天,在去曹家坡村的路上,下坡时一个急转弯、急刹车,贺星龙又重重地摔在地上,药品撒了一路。妻子陈翠萍含着眼泪说:“想起来还很后怕,当时那个场景,他摔倒的地方,离路边两米多深的水泥沉淀池只有二尺远,真的不敢多看几眼,你说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你让我们娘几个怎么活呀。”

即使出诊路上无数次摔伤,即使风里来雨里去,经常半夜出诊,但贺星龙从没有想过放弃,只要电话一响,他准是第一时间出诊。18年间,贺星龙一直奔波在出诊路上,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他都一清二楚。

老百姓的生活疾苦,他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步街村70多岁的贺生廷老人,半身不遂,行动不便。贺星龙到县城开会路过十字街时,看到县残联的工作人员正在发放拐杖,便前去说明情况,给老人带回了一双拐杖。上乐堂村张立俊的老伴去世后,忍受不了孤单,贺星龙就在县城旧货市场买回一台旧电视机,修好后给老人安装上。上村的贺凤娥下肢瘫痪,南堡村村民冯秀莲常年生病,卧床不起,贺星龙就三番五次到县里几家废品收购站,购买回两辆旧轮椅,拿回家修打修打,赠送给两位老人。而自己承诺给岳父的轮椅直到去世后也没兑现,成为他心头的遗憾。

贺星龙十八年的默默付出和坚守,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而且也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但是,成为了名人的贺星龙依旧那么朴实,依旧信守承诺,他说,对自己来说,荣誉越多,责任越大。他还说,我们黄河边上都是老人和孩子,他们最期待的就是身边能有个会看病的人,我要留下来给这部分人看病,让他们健健康康地活着。

“有钱看病,没钱也给看病”

距离乐堂村五里路的上村五保户冯对生,一个人住在闲置的学校里。老人自幼下肢残疾,后来不幸又得了骨髓炎,脚踝骨头溃烂两年多,生活难以自理,贺星龙三天两头去照顾老人,去给老人换药,还教他学会一些简单的护理方法,给他料理家务。老人病情加重住院时,贺星龙也在床前照料,给老人送吃送喝。

贺星龙好多年没有买过新衣服,过年时还穿着开摩托店的同学送的工衣,妻子看着心疼,狠狠心花200元给他买了一件新衣服,他却悄悄地拿上送给了冯对生。

这些年来,经贺星龙治疗过的28个村470多个留守老人中,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13户五保户老人。他们有的长期患病无人照料,生活清苦,有的缺少亲情关爱,无依无靠。从2000年起,贺星龙就主动承担起13户五保户的医药费用。而且,逢年过节,还给他们送米送面;大年初一,把他们叫到家里吃顿团圆饭,每人买一件新衣服,让他们欢欢喜喜过个年!

“有钱看病,没钱也给看病。这孩子从来没有张口要过钱。这不,现在还拖欠星龙100元医药费。”索堤村70多岁的庞润娥长期患有高血压,去年头晕,贺星龙给她输了5天液体,但因为经济困难,只能等来年卖了核桃才能结算医药费。贺星龙说,出门看病碰见那些老奶奶,捡酸枣一天卖4块钱,如果收了老奶奶的钱,我晚上会睡不着觉。

贺星龙始终以一颗仁爱之心面对山区群众,除了对病人免收出诊费、注射费以外,还对特困户、五保户和烈军属免去药费,对一时掏不起药费的群众,他总是说:“先治病吧!药钱啥时有了再说!” 在贺星龙的诊所里,有几本破损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村民看病赊账的明细。厚厚的账本中,欠账时间最长的有15年,最多的有1000多元,贺星龙从没主动要过这些欠账。他说“山里人穷,手头紧,等他们宽裕点了会主动来还的!有些账单早已烧掉了,留着也没用。”18年来,他为13户五保户支付药费和其它费用近5万元,患者赊账及死账5万余元。而他自己的生活也并不富裕。多年来,为了诊所能正常开门,他要么贷款要么借钱,总是千方百计地负债运行。

一边看病送药,一边宣讲十九大精神

乐堂村委辖4个自然村,有143户547口人,村里留守的340多口人中,有文化且年轻力壮的只有贺星龙一个人,所以村民们除了看病外,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也都来找贺星龙。

在沟壑纵横的山村里,村民们的春种秋收、拉水运输全靠小毛驴,而乐堂村又没有畜医,贺星龙就开始钻研畜医知识,主动承担起村里150多头驴和600多只羊的防疫和治疗工作。

2005年,贺星龙被选为乐堂村党支部委员和村委委员,他又尽心尽责地搞好村民服务。当国家援助贫困地区通水、通电和通路时,水管通到乐堂村边了,入户却成了难题。村里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贺星龙就组织留守老人一家一家挖,一家一家安装,耗时一年多才使水通家到户。2009年,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横穿乐堂村10公里的主干道在最后2公里处,村民因土地问题挡住不让施工,贺星龙知道后主动去找村民协商解决。乐堂村走了几百年的羊肠小道,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求,为此,贺星龙又带着留守老人们,奋战了三个冬春,修通了4条沟18里机耕路,解决了部分农作物的耕作和运输问题,告别了驴驮人挑的历史。

随着现代文化的融入,节能路灯、电视、手机、电脑等在乐堂村得到普遍应用,但村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各种技术问题解决不了,于是,贺星龙又承担起村里25盏路灯和140个电视机锅盖的调试养护和维修。

2013年,乐堂村遇到了持续将近一个月的连阴雨,一些村民的窑洞有坍塌迹象,贺星龙发现后报告给乡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发放了救灾帐篷,但村民不会使用,他接到电话就连夜淋雨赶去和村民一起搭好帐篷。2016年,贺星龙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他又把5000元奖金,再自己添进去800元,购置了几件农民急需的农机具捐赠给村里。2016年,他又自费花2000多元买石头、请师傅刻字,在通往乐堂村的岔道口树起了一块醒目的村牌。

从北京开完十九大会议回来,贺星龙没有歇脚就开始了出诊。不过,他现在走到哪都带着一份十九大报告,一边看病送药,一边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宣讲十九大精神。他说,习总书记在报告中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这是党中央的决策,也是他今后工作的指南方向。

猜你喜欢

行医村民
有了“红色代办员” 村民办事不出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漫画中国历史之立志行医的华佗
“医不叩门”的缘由
非法行医罪中的主体问题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