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2018-04-14
《慢慢学》
[美]托马斯·品钦著但汉松译
译林出版社2018-1
《慢慢学》收录了托马斯·品钦青年时代于1959年至1964年发表的5部短篇小说:《小雨》《低地》《熵》《玫瑰之下》和《秘密融合》。这5篇小说气质各异,每一篇都包含着品钦小说创作标志性的主题与技法,更透露了许多有关他成长轨迹的线索:他的海军生涯、对勒卡雷的致敬、痴迷“熵”的起源……《熵》或许是这5部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一篇,这篇小说埋藏了他后来小说的核心主题。小说将热力学第二定律运用到了对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描述上,敏感性超前。
在托马斯·品钦更为成熟的小说中,包含着当代社会的丰富信息,主题广泛,涉及美国和人类历史、自然科学以及数学、工程学、军事科学、信息学、现代物理学等不同的领域。英美文学研究者但汉松形容品钦是一位有着“变态旺盛的想象力和学识”的天才作家,写了不少“令人发晕兼发指的诡异篇章”,不仅对读者的智商和耐心来说无福消受,对译者来说也无异于一座关塔那摩,书评人则更惨些——如果“不肯降尊纡贵地承认自己智力上的溃败”,就只能“幽幽地给品钦下些囫囵吞枣的断语”了。
而如今,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托马斯·品钦早年的短篇小说,获得读懂《万有引力之虹》《V[[[[.》的隐秘钥匙,也可以看到一位对写作“幼稚无知”的青年,从“装腔作势、傻里傻气、设计不周”的作品开始,如何逐渐写出后来的大师之作。“它们能说明那些刚入门的小说家会犯哪些典型的错误,提醒年轻作家最好避免某些做法”。有心的读者,慢慢学。
《世界的渡口:蓝蓝诗集》
蓝蓝著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2018-2
”诗是语言的意外,但不超出心灵。”诗人蓝蓝曾经这样为诗下定义,她给自己的定位是抒情诗人。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诗人都转向了叙事性很强的诗,抒情诗似乎已经“过时”了,蓝蓝却坚持将抒情诗写到今天。即使是那些似乎更适合用叙事性强的诗歌来展现的现实事件,她也坚持用抒情诗进行表达。在她的笔下,即便是庸常的生活场景,其中也充满了抒情已在的痕迹。
《世界的渡口》可以展现蓝蓝一贯的坚持和探索,这本诗集收入了蓝蓝近10年来精选的抒情短诗,其中有一些为首次发表。这些诗歌将难以言说的忧思融入抒情的音质,将无际的沉默注入片断风格的话语,形成了简约而繁复的诗歌文体。蓝蓝说,把书名定为《世界的渡口》,是因为渡口是出发的地方,也是回归的地方,是思想道路交汇之处。
《意愿的冲撞:社会等级的岐义如何孕育冲突》
[美]罗杰·古尔德著吴心越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2
从司空见惯的超市插队现象,到因抢停车位而引发的冲突,似乎绝大多数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都源于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通常也都认为:人际暴力是个人品性的产物,即个体因一时激动而轻率地使用暴力。
但在美国社会学家罗杰·古尔德看来,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在这本书中,古尔德提出了一个原创性框架,去探究看似无谓的人际暴力和小群体暴力背后究竟蕴含着什么。流行观点认为,所有人都会在某一时刻遭遇冲突,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愚蠢的小事,有些人会轻率地使用暴力,所以最后大多数暴力的起因都微不足道。古尔德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指出人际暴力是关系的产物。(小规模的)冲突更有可能发生在相对对称的关系中。其中,行动者对其相对社会地位的理解具有含糊性,换言之,雙方存在认知上的不对称,而这种认知有可能受到对方的挑战。
古尔德表明,冲突之所以会在社会动荡、政治频变的情况下加剧,原因在于既有身份体系的社会与文化支持分崩瓦解,而这些体系构筑了人际关系中诸种顺从的表现:它们的瓦解导致了与核心关系邻近或相邻的关系出现不稳定。古尔德将从人际互动角度分析从个人暴力的一般性框架扩展到了群体层面。他指出,当群体无法令人信服地展现它们的齐心协力,它们的团结程度就变得模糊不清,冲突很可能随之爆发。如果群体的相对地位存在不确定性,冲突就有可能浮出水面。通过对日常纠纷、宿怨、谋杀、复仇、革命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分析,作者探讨了群体暴力的结构性起源。一些评论人士将此书与涂尔干(Du rkheim)的《自杀论》相提并论。
《皇上吃什么》
李舒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2018-1
如果我们只能通过清宫影视剧来想象宫廷生活,就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在实际操作中,宫女们是不能抡手绢的,皇上驾到的时候是从来不喊“皇上驾到”的,嫔妃们也不能像电视剧里一样整晚都陪伴着皇帝。
那么,宫廷里吃的部分有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我们还不知道的呢?娘娘们是否会像宫斗大戏中那样,动不动因为吃了夹竹桃做的点心而滑胎流产?皇帝能不能今天到这个爱妃这里吃桂花糕,明天去另一位娘娘那里喝莲子羹?
如果你对清朝的饮食制度、花样菜式、皇室食器和时节食俗感到好奇,不妨翻一翻这本《皇上吃什么》,本书参考了故宫第一手档案资料,搭配故宫授权的高清大图,还原了鲜活的中国宫廷饮食风物。书中还附有溥杰妻子爱新觉罗·浩记录下来的30道皇家菜谱,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不妨动手照做。读完本书,你会了解到各位帝王们在饮食上独特的口味和嗜好:康熙大帝爱吃热巧克力,道光皇帝顿顿离不开炒鸡蛋,老佛爷赶时髦地用起了下午茶……而随着咖啡、香槟、烤火鸡传入宫中,溥仪和婉容带头吃起了西餐,洋饭番菜来到国人的餐桌,紫禁城也迎来最后的余晖。
《童年与社会》
[美]爱利克·埃里克森著高丹妮等译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8-1-1
“除弗洛伊德之外,恐怕没有一位心理学家比埃里克森对其所处的时代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前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罗伯特·沃勒斯坦曾经这样说。爱利克·埃里克森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以及身份认同危机的概念。
埃里克森认为精神分析在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学方法。精神分析是通过分析个体来研究心理的进化的。此外,精神分析也阐明了人类的历史是放大版的个体生命周期。人类拥有漫长的童年期,文明社会的建立让我们拥有了更长的童年期。漫长的童年期让人类获得了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的提升,但同时也在人类身上留下了情绪稚性(emotional immaturity)的残渣。尽管许多部落和国家会通过各种方式训练儿童,直到他们达到人类应有的成熟和整合,但是长大成人的个体身上仍然会残留童年时期的非理性恐惧情绪。《童年与社会》是一本关于童年的书,也是一本从精神分析视角入手的、关于自我和社会之关系的图书,透过男孩——女孩、个人——群体、游戏——现实、历史——现状等对照关系,认识身体、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在本书中,埃里克森首次提出了“生活周期八阶段”理论,它的前提假设是:八种基本力量随着我们的生命历程逐渐显现,每种基本力量都是在特定时间出现的发展性冲突的产物。作者带我们走近小男孩山姆、海军陆战队队员、小女孩安妮、小男孩彼得,去了解身体、自我和社会的关系;走近两个气质迥异的印第安部落——大草原上的猎人和鲑鱼河畔的渔民部落,认识过去历史如何影响了人类的现实处境;走近小女孩简和玛丽、小男孩本和汤姆,认识微观世界(游戏)与宏观世界(现实)的关系;走近美国、德国和俄国,了解民族历史与民族现状是如何塑造、摧毁、重塑民族的个性的。
《日本画记》
[美]蒋彝著梁贝特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02
青年时期,蒋彝在东南大学学习化学,之后投笔从戎,加入北伐。战后历任芜湖县、当涂县和九江县县长,但因为得罪权势、痛心政治腐败而辞官赴英。最初一两年束装返国的计划,不承想变成了滞留国外数十载,其间更不幸遭逢了至亲去世和日本入侵等家国变故。旅居英美期间,他以笔名“哑行者”出版了一系列隽永的旅行画记,畅销西方,成为享誉国际的散文家、画家、诗人和书法家,堪称“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
蒋彝的旅行画记抛却了历史政治、社会民族这样的沉重问题,转而更加从容地去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他观察细致,并不刻意书写和评判中西之间的差异,而更多是从中看到了一种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本质。画记系列的第一本是《湖区画记》,由艺评家赫伯特·里德作序,称赞蒋彝“胆大无畏地踏入我国的圣殿,以他自己的方式致敬”。里德赞美该书成功地证明了“华兹华斯的诗接近东方的某些情感和思想”。这本书非常畅销,第一版一个月就卖光了,“哑行者”这一名号也成了他随后旅行书的标志。《日本画记》是蒋彝“哑行者系列”画记的第四本,延续了该系列的创作风格,以中式的诗书画形式,记录了作者在旅居异国他乡期间的见闻与思考。不同的是,与其他画记中仅涉及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不同,由于他曾在不同季节四度访日,本书涉及了多个城市:在东京体会国际大都会的繁華景象、在河口湖畔赏富岳、在奈良寻找千年前的八重樱……
“朝朝多少游春者,我是唐人知不知?”蒋彝在《日本画记》上野公园的插图上这样写道。这句诗的背后是蒋彝强烈的民族情结。在英国,有人说中国人写不出《画记》系列这样在西方有影响的书,断言蒋彝是日本人。蒋彝感到这是对民族的侮辱,于是利用讲演、宴会等公开场合,宣布“我是中国人”。有时甚至还穿起长袍马褂,戴上瓜皮帽,在街上行走。1977年,蒋彝再度回大陆收集写作材料,却因癌症晚期逝于北京,当时,著作尚未译成中文的他,还只是故乡的一位陌生人。
《民国钢琴志》
张奕明著
海南出版社2017-11
“民国虽是乱世,但由于新、旧、中、外之碰撞,便非常精彩。”《民国钢琴志》作者张奕明是美国费城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音乐系钢琴演奏专业博士,近年来,他集中演奏和研究了民国时期的钢琴作品,在钢琴演奏圈内引起了关注。在录制民国钢琴课程时,张奕明准备了一些稿件,将稿件整理起来,就成为了《民国钢琴志》。
赵元任、萧友梅、黄自、贺绿汀……《民国钢琴志》介绍了民国时期42位钢琴作曲家的音乐生活,并从音乐史的角度阐述了他们的钢琴作品。作者把民国时期称作华人钢琴音乐创作的“金色的童年”,因为“不懂规矩”所以百无禁忌,“以学肖邦者为最多,其他有学贝多芬的,有学格里格的,有学意大利歌剧风格的,有学当代风格的(比如无调性和多调性),有爵士风格的,有中日混合风格的,有少数民族风格的,也有民族风格的,此外印象派也开始萌芽——最后也有自成一派瞎写,倒也写得不错的。”虽说与之后30余年的创作相比稍显天真,但这个童年期却对中国钢琴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张奕明看到,在新旧中外之碰撞以外,民国钢琴的另一特点是与其他艺术的交相融合。在本书涉及的作曲者中,至少有8人有过早年学画的经历,这些人中还有诗人(江文也)和语言学家(赵元任)。“这一现象可能与我国古代文人画、文人音乐的遗风有关系。”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大部分的作品短小浅显,但在意境上毫不逊色。
如果将民国时期的华人钢琴作品与同时期世界乐坛上的作品比较,我们会看到赵元任《八板湘江浪合调》对上德彪西《十二首练习曲》这样有趣的情况。张奕明认为这样的“对置”还是需要的。虽然前者在技术上和复杂程度上无法与《十二首练习曲》相比,但德彪西也写不出《八板湘江浪合调》。因此,张奕明说,在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与艾夫斯这样的大作曲家之外,“我们仍然需要赵元任、李树化、老志诚这样处于半业余状态的好作曲家。”
《动物武器》
[美]道格拉斯·埃姆伦著胡正飞译
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1
动物的武器是尖牙利齿?毒液?保护色?还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法宝?动物的武器来源于突变,还是与大自然抗衡的结果?同一类物种的动物,为什么有些配备有武器,有些却手无寸铁?进化生物学家艾姆兰深入自然秘境,在热带雨林的河流上、地底下、落叶堆寻找长有巨大武器的生物,想要揭示生物界的武器秘密。
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艾姆兰深入大角鹿、剑齿虎、流苏鹬、长臂天牛、非洲象等生物的演化历程,他发现每种动物都依靠某种类型的武器,但同时又发现,造物主索要的代价并不低—许多生物演化出超大型武器,代价是不自然且夸张的奇异身躯。有的动物演化出了特殊毛色或者巨大武器,本以为这是最成功的进化,但最后因栖地环境演变、食物来源减少等外部因素,武器又慢慢地缩小、最终消失了;也有动物为了族群内部的求偶和竞争,不惜成本演化出庞然巨物,结果却得和猎食者打仗才能存活。
艾姆兰的关怀不限于生物学,他把生物演化证据及行为研究与人类军事史关联起来,并重新诠释了竞争、防御、示威、偷袭等行为。这本书不仅让我们思考,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人类应如何衡量盔甲、枪炮和超巨大战舰的制造成本和预期利益,也使读者不禁暗自衡量,过度追求巨大和危险是否为明天带来毁灭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