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创空间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2018-04-14林于良梁丽娜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众创视域创客

林于良,梁丽娜

(苏州科技大学 环境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一、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含义

“众创空间”,国外学者多用“创客空间”的概念。其中心词“创客”,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 Lab项目,随后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中将“创客”定义为:“不以盈利为目标,利用3D打印技术及各种开源硬件,努力把各种创意变成现实的人”[1]。“创客空间”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更多的“创客”将他们的创意演变为现实产品。它通过为“创客”供应开放共享式的空间以及各种设备和包括全方面多角度的技术咨询与服务,从而形成跨界跨学科的合作,以达到推进知识交流与分享的目的。“众创空间”这一词则是由我国科技部门所提出,以此来代指创客空间、创新型孵化器等新型开放式创业服务机构,它的产生顺应了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的趋势[2]。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目前很多国家正积极建设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模式,他们掌握互联网环境下创业的各类特点与需求。这其中包括了市场化机制和专业化服务等。在此基础上建造出一个成本更低、服务更便利、要素更全面、开放共享的一种全新创业服务平台,以此将创意、设计、制造推向全新的时代。目前全球化创客活动正在兴起,各类“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众创空间”在国外已经发展相对成熟,近年来国内的“众创空间”建设也是如火如荼开展,如北京“创客空间”、深圳“柴火空间”、杭州“洋葱胶囊”等[3]。

“众创空间”的主要运行模式借鉴了创客空间的运行模式,并在其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在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等途径支持下,为大众创业活动提供成本相对更低、更便利化的服务。二者虽具有相类似的运行机制,但“众创空间”范围更加宽泛,它的服务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创客”或者是对于创业具有同样兴趣的少众,同时将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所有主体以及身后团队也包含在内。从这些方面来看“众创空间”它既强调了对象的大众化,又强调在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互助性;它不仅突出对于公众群体创新创业需求,又着重描述公众参与服务供给的过程。它对于服务对象的创新创业行为则更具有包容性:既可以是因为兴趣引起的创新;也可以是为了盈利。它的运行机制更是有多种多样,如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孵化器等都是其表现形式。此外,“众创空间”发展还带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新发展。“众创空间”打造了“互联网+创客+产业”的新生态,为“众创”局面的形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其参与人群各式各样,有普通创客,也有高端创客。对于高校“众创空间”建设而言,以高端创客群为主要力量,借助现有资源优势形成了“小微创客生态圈”[4]为大学生提供便利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资源共享空间,无疑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范式创新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5]。“众创空间”建设,就是顺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趋势,“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6]。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场所、创新思维、创意人才培育区的高校而言,它所具有的创业教育实践基础、空间建设,对于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知识创造与传播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众创空间视域下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已是大势所趋。就目前而言,高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基地不能够被充分利用,青年的创新创业活力尚未被充分激发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式单一、自主创业比例低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高校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平台及专业优势,结合社会资源联合建设“众创空间”,开拓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园地。将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以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为中心,认真思考“众创空间”视域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使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进一步加强。

(一) 促进大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

在众创空间视域下,与传统创新创业教学相比较,高校大学生则需要掌握更加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知识。而众创空间下的运行模式又具有多样性,常见的如“创客咖啡”、“创客空间”、“创新孵化器”等,这些都需要参与人掌握科学、技术、工程学等各方面综合性知识。这也是众创空间视域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它的内容更加符合新的当代内涵。在掌握科学技术与理论知识之后将其实践并运用到现实的经营中,从创业的历程中积累经验达到质的飞跃。这些都进一步说明“众创空间”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发展及个人素质具有更高的要求,这更有助于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合作,推进信息化进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

(二) 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对于专业人才需求这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相对时间差,这意味着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在毕业时其所学专业知识并不能及时契合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而“众创空间”的建设,倒逼高校加快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以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保障和更多的可能。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创业想法与创业意愿的高校大学生数量呈现递增趋势,但其创业成功率却没有与此成正比。在此情况下高校通过各类“众创空间”配套的政策支持、专业指导、科研训练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将会大幅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效,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众创空间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颠覆了传统模式下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对已经具备专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养的高校大学生而言,“众创空间”建设将为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

(三)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提高就业率、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以美国社会的发展为例,其创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和产业的发展模式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它的中小型的创业企业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力量之一。从1997年至今,这些中小型创业企业为美国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美国社会新增就业机会达到了33.3%。可见,创业对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创业最本质的还在于人才的培养。贝克尔认为:“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就叫做人力资本投资[7]。从创业方面来讲,参与者人力的投资与创业活动获得的成果是成正比关系的,而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才能获得人力资本。高校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群体中具有高素质文化的群体,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众创空间视域下高校加强创业教育实践的策略

“众创空间”在中国是一种新态势,是传统创客空间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在创意转化、孵化、学习与实践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完全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要求。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地的高校,如何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和专业团队优势,融合社会优势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资源支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众创空间”,发挥集约优势。

(一) 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众创空间服务水平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采取公共选修课或者创业竞赛形式。公共选修课多是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乏味。高校在“众创空间”视域下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育,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作用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可以聘请具有创业经验与创业能力的专业教师、企业家在创客沙龙、企业家讲座等活动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在实验实训,社团活动中以活动交流为主,多举办创意或项目的交流,展示或是路演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保障,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创业需求,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遵从政府导向、市场运作、资源共享、服务开放的建设原则,用创新带动发展,引导和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整体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以及学科建设[8],实现政府,高校与科技企业共赢。高校凭借现有资源优势,将创业科技园、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资源进行整合,将线下学习与线上资源相整合,将创业实践与社会资源相对接,推进市场化进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遇到的与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困惑直接与创业指导老师在线上进行沟通,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使之更具有实效性。高校所具有的各类创客活动,包括讲座,课程系列,专题开发项目等,将其中部分资源进行公开,邀请校内外各层人士参与共享。同时对于创客活动的组织发起及其结果反馈等一系列过程都可以利用线上管理平台来完成,这样可以使组织活动方更有效率,使整个过程更便捷。在这种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模式下,将有效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二)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培育

种类多样的众创教育吸引了创业教育导师的注意,但因为缺乏具体的培训和指导,导致教师在授课时的思路和方法依旧是传统上课模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首要之举就是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选好配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队伍[9]。首先政府和高校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使教师能更好地认识到“众创空间”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其次,学校应引导教师将创业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并为教师提供资源交流共享的机会。最后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要注重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用情况,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进行指导和帮助,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除此之外,鼓励跨学院、跨学科教师结合专业特点,组成综合性导师组,对不同类型的创业学生给予不同指导,加强思想交流。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 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一方面要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性,“众创空间”实践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实践性的不足。为让“众创空间”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高校应制定一套适合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例如,应建立完善的申报以及考核制,允许学生个人申报加入“众创空间”。想要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需通过企业面试、想要加入创新研究项目的则需通过创业导师的能力考核等等。除此之外,应定期考察参加“众创空间”的同学的专业文化成绩,对于低于考核标准的应设立淘汰机制,防止其专业学习受到影响的同时,更加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基础上应建立健全创业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在创业创新中取得优异成果的同学,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和表彰政策。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业比赛,开拓学生的视野。政府和社会应大力支持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帮助共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为高校创设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

高校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具有天然优势,不仅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对接,实现创业教育跨越发展,还可以助力“众创空间”良性发展,为我国培育出大量创新型人才和优秀创业团队,使其成为推进“双创”发展的强力引擎。

参考文献:

[1] 李凌.“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9-23(5).

[2] 董国栋.“三足鼎立”:中国众创空间观察[J].杭州科技,2015(3):49-52.

[3] 武丽娜.众创空间的基本模式研究[J].现代商业,2016(17):176-177.

[4] 王丽平,李忠华.高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及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6(1):94-97.

[5] 中国网.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EB/OL].http://www.china.com.cn/cppcc//content_41752399.htm.2017-10-18.

[6] 初汉芳.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2):31-34.

[7] 李瑞军.“众创空间”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7):82-85.

[8] 刘广.依托众创空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2):29-32.

[9] 林于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108-110.

猜你喜欢

众创视域创客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重庆科技学院“众创之家”简介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众创时代到来,杭州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