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导师制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018-04-14金承哲刘树民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导师制育人教学模式

金承哲,刘树民

(吉林化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在课程实施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大多采用分层式、合作式、探究式、主体式、体验式、俱乐部式等具有不同特点、功能和效果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些形式多样的不同教学模式,在我们各类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是在以健康第一、育人为本,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下,这些缺乏体育教育自身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片面追求单一效果的教学运行模式,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协作共享、社会适应等能力方面的教育意义还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些问题,在全面总结其他高校近几年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我校部分单项体育俱乐部中率先组织实施了学生“导师制”体育教学新模式。

一、学生导师制体育教学模式内涵分析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要求,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如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以及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等方面,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结果使我们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各环节还没有形成很好的衔接,理论和实践没有取得形式与效果的统一,缺乏体育教育自身应有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等现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因此,研究探索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高校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和中心任务,完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环节,使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需求,是新时代我们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新课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高校体育应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行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2]。任何一个人都拥有各自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潜能,各有所长、各有差异,所以教育过程重在让学生从差异中得到学习、发现自己的潜能[3]。新体育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教师要从传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处于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的执行者、管理者、评价者。

学生“导师制”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者,还承担组织管理者、技能传授者、考核评价者等导师角色,在学中教、在教中学,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4]。因此,学生“导师制”是学校或教师合理利用高校体育教学中潜在的人力资源,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养学生中的体育骨干,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各种特长和潜能,使他们尽早成为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和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者以及知识、技能传授的“导师”。并通过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重教学梯队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的互动,达到“一帮十、十帮百,以优带差、以点带面”的效果,形成技能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新的“系统育人”模式。这是一种把课内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延续到课后各环节,使高校体育课程成为课内外一体化的课内教学与课后锻炼以及各种课余训练、竞赛相结合的具有全面而长效的新教育教学模式。

学生“导师制”体育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打破传统体育课程观念的束缚,用大课程观的理念去设计高校体育课程,对学生的体育教育没有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富挑战、更富趣味、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多体验、多创新、多协作,给他们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体育经历更丰富,教育内容和范围更广更深,从而更灵活、更有弹性、更有效地利用大学四年学习时间,全面培养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习惯以及健康的体育精神和个性品格。

二、学生导师制体育教学模式特色分析

现代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主要向教学的多样化和多种模式并存;提高学生生理、心里、社会适应能力并重;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点,拓展体育教学的教育范畴,突出体育教育的发展性方向发展[5]。因而,新时代高校体育应把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体育健身价值和教育功能结合起来,突出时代特点,用现代的教育观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审视和思考,全方位创造育人的内容和空间,向体育的教育性、多元性、健身性、娱乐性、主体性、多样性、人文性等综合方面发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1]。

以“教”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拓展体育教育的内涵和范畴,影响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以及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品格的培养,影响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进程[6]。学生“导师制”体育教学模式特色概括起来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坚持”、“二开放”、“三自主”、“四互动”、“五自治”系列改革措施,使高校体育真正成为技能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系统育人”的教育教学过程。所谓“一坚持”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提升高校体育的育人功效;“二开放”就是全方位对学生开放参加体育课教学和各种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全面实施高校体育课的“弹性学制”;“三自主”就是学生根据不同专业、学情、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在不同学期、年级自主选择锻炼时间、锻炼项目以及指导教师,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高校体育课程“学分制”;“四互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互动,全面实现学生在课内、课外的互动互联和知识、能力的转移和提升;“五自治”就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群体活动、课外训练、课外竞赛、成绩评价等课内外各种教学活动中,使高校体育课成为学生能够自我教学、自我锻炼、自我组织、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教、学、管、控、评”的五自治,全面拓展高校体育的教育功效和教育范畴,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锻炼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体育能力的目的。

三、构建实施学生导师制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精神[7]。实践证明,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构建实施学生“导师制”体育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开发课内外的体育资源,积极拓宽各种健身领域和锻炼的时间、空间;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而且,通过学生“导师制”新模式能够有效地弥补目前部分高校存在的师资队伍短缺,课后缺乏指导和监督,多数学生随体育课的结束而终止体育锻炼等现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锻炼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够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和培养造就更多社会体育人才奠定基础。

(一) 构建实施学生“导师制”体育教学模式。首先,使我们高校体育课程性质由过去单一的“三基”,逐渐过度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强化高校体育的教育功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终身体育教育教学过程。其次,学生“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使我们的课程结构比以往更加合理,更加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最后,通过整合完善校内外各种体育资源,全面拓宽学生学习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兴趣、爱好以及个体差异,自主选择锻炼时间、项目和教师,并以此重新组合“帮带式”教学群进行各种教与学活动,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 整体教育强调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关联、心与身的关联、个人与团队的关联等在内的关联教育。整体教育理念突破了学科框架的束缚,促进学生发挥其与生俱来的成长的所有可能性,并加深和丰富自己同周围所有人和物之间的沟通[8]。学生“导师制”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各环节中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互动,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互联和转移以及良好个性品格的培养,使高校体育营造出更加活跃、宽松、高效、开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三) 学生“导师制”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进一步调动学习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群体活动、课外训练、课外竞赛、成绩评价等课内外教学活动的“教、学、管、控、评”过程的五自治,不仅能够进一步活跃课堂教学和各种课外群体活动,而且能够逐步形成课内教学,课外锻炼、群体竞赛协同并进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程结构,使这些内容很好地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紧密联系,使高校体育的组织管理过程更加系统、科学,更加符合体育教育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四) 学生“导师制”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组织能力、自我保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终身体育能力。从而使我们高校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健康第一”、“育人为本”、“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教育教学目标。

(五) 学生“导师制”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而且能够促使我们体育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全面提高专项技能以及教学、科研能力,使我们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以进一步提升。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学生“导师制”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第一,高校体育不再是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化课堂教学,而将成为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定制自己的学习锻炼计划和方案,并按照自己学习锻炼实际情况参加相应的评价和考核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学制”。第二,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的学习,还是参加课外锻炼、竞赛,所有学习和锻炼的过程和成绩评价,都将通过“互联网+体育”现代化技术手段直接存入学生个人“学分制”账户中,学生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学习锻炼状态。第三,学生在课内、外学习和锻炼的自由切换;“教、学、管、控、评”的全过程自治;学校提供的个性而多元化的锻炼资源和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的自由选择;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将逐渐成为常态化,从而使我们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变得更有趣、更自由、更人性、更温暖。第四,学生学习锻炼的参与性、体验性、自主性得到全面体现,高校体育将真正成为以育人为核心,技能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既有效地增强体质,又使学生生理、心理、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系统育人”的综合性教育教学过程。

(一)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一直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学校各种各样的教育力量相互割裂,无法形成系统育人的合力。因此,新时代我们高校体育应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以终身体育教育为切入点,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体育回归育人的本质,通过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途径等手段,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使高校体育课程成为高等教育系统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提高体育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加大高校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充分挖掘和发展他们的潜能,全面提升学生导师的“教与学”能力。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工作各环节的系统教育力,使高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更加科学、规范、系统、长效。

(三) 学校和上级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师资等体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和锻炼的需求,为全面提高体育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Z].国办发〔2016〕27号.2016-05-06.

[2] 金承哲.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3):1-4.

[3] 金承哲.在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中构建“体验式拓展教育”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12):21-24.

[4] 董鹏,安晓倩.学生导师制体育教学模式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5(6):148-151.

[5] 温恒福.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 金承哲.教育国际化视野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12):4-7.

[7] 金承哲.探析文化传承创新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2):1-4.

[8]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导师制育人教学模式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