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世音:为民间跨文化交流搭桥
2018-04-14潘建芳
文|潘建芳
多年来,白世音一直扮演着民间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在海外创办汉语培训班;成立由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组成的文艺表演团体,推进中外民间文化交流,搭建中外民间沟通的桥梁。
“中国传统文化极富智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浩瀚渊博。这些年我在海外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始终坚持两个重点:一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古老智慧;二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品质。”白世音说这个信念已深深扎根于她心中。
多年来,白世音一直扮演着民间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在海外创办汉语培训班;成立由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成员组成的文艺表演团体,推进中外民间文化交流,搭建中外民间沟通的桥梁。
前不久,白世音带领白世音光力量文化艺术学院的表演团队参加了“同根同梦.公益中国—2018全球华人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她已和团队多次登上“华人春晚”和“华人秋晚”的表演舞台。
白世音
中华文化需要传承和交流
白世音出生于福建省光泽县的一个小康家庭,现任白世音博物院院长,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文艺表演团体的负责人。
1992年,年轻的白世音追随“出国潮”,只身远赴新加坡留学。
“初到新加坡,有诸多的不适应。”白世音坦言,那个年代在海外的中国人普遍受到歧视。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的日渐复兴,特别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得海外华侨华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我也由此更深刻体会到,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命运是休戚与共的。”她说。
通过自身努力,白世音后来在新加坡扎下根来。虽然身处异国他乡,20多年来白世音一直牵挂着祖国,也始终以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她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海外树立良好的中国人形象。
“要赢得尊重,某种程度上就需要彼此理解和文化交流。”为此,她立下志向:要“以侨为桥”沟通中外促进文化交流,努力为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明互鉴、民心相通贡献绵薄之力。
与此同时,白世音发现,长久以来在海外的华侨华人顽强地维系着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但另一方面,第二代华人对于祖(籍)国文化的记忆已经开始淡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减弱。这种现象让她倍感忧心。“增进第二代、第三代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让中华文化的血脉在这群年轻人中传承延续下去,把根留住,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白世音说。
“汉语热”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白世音回忆说,“在国外,我遭遇过最让我痛心的经历之一,是看到许多华人和他们的孩子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有些时候祖孙俩甚至都因此而无法交流。”
于是,白世音创办了汉语培训班。教书是她的老本行—20世纪70年代,她作为一名知青“上山下乡”时教过书,还先后担任过中小学教师和一所小学的校长。
“除了教大家说汉语,我们还致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白世音不仅在新加坡,还把汉语培训班开到了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学生中除了有当地的华人,还有马来人、印度人。每当看到这些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学生齐声朗诵“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时,白世音的心里总是格外欣慰。
白世音带领白世音光力量文化艺术学院的表演团队参加“同根同梦”2017全球华人春节联欢晚会
而让她感到欣慰的还有,中国近些年的飞速发展和在国际上影响力的增强,使汉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幅攀升,许多国家开始涌动起“汉语热”。前不久,由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7)》指出,东南亚华裔学生对于中华文化仍有较强的认同感。其对中华文化仍有较浓厚的兴趣,对于普通话的评价与语言期望都持积极态度。
在白世音创办的汉语培训班中,学生们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包括《三字经》《弟子规》《易经》和儒释道各学派的经典内容。“我们不仅教大家学汉语,更希望大家能切身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能从中受益。”白世音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和思考。比如儒、道、佛三家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分别给予阐释,进而为中国传统人生智慧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图景。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智慧的瑰宝,对个人更好地生活,以及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在汉语教学中,非常注重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传播。”
此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多的道德规范,“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具有独到的修身之道,引人向善。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道德品质的讲解与弘扬,是白世音和她的团队在汉语培训中最看重也是极力推崇的工作。
组建民间艺术团体 助力跨文化交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间文化交流则是民相亲、心相通的重要途径。
白世音说:“音乐和舞蹈无国界,通过这类文艺表演,把中国文化融入其中,用音乐和舞蹈为跨文化交流搭建桥梁。”为了这个目标,2012年4月11日,白世音在他人的支持下发起创建了一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总部设在新加坡,共有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怡保两个团队。演员分别来自中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自此,她有意识地做中国文化的讲述者和传递者。
该艺术团队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和爱国爱民的有德之士。同时,艺术团队还非常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其经典节目包括:金光明鼓、红绸舞、敦煌舞蹈、五福临门、荷花舞、快乐印度舞等,共计40多个舞蹈。这些节目均融入了诸多中国文化元素,呈现出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展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交融性。“我们的艺术团队,坚持以立德为本、艺术第二,吸纳成员时,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也无论贫富,一律平等对待。表演者也没有年龄限制。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背景融合的大家庭。”白世音说。
白世音出席2017年11月举行的“一带一路”马—中农业经贸论坛与交流会
2017年1月27日,“2017全球华人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汉语文化频道播出。晚会以“同系血脉亲情,共铸中国梦”为主题,邀请了众多优秀的华侨华人代表共襄盛举,来自海内外的表演艺术家纷纷登台献艺。白世音带领的艺术团队负责给开场曲目《大中国》伴舞。这些来自新加坡的青少年,首次在亿万中国观众面前展示了自己的青春风采,也拉开了晚会的序幕。
2018年1月30日,“2018华人春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白世音再次率队参加,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牵挂祖国和家乡建设
中国人对乡土向来有着更深的眷恋。
2004年,在哥哥的陪同下,白世音回国探亲,首次回到出生地墩上村。这里青山绿水,青石瓦舍,袅袅炊烟,还有热情的乡邻,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只是墩上村地处僻远,经济上显得有些落后。
年轻演员们热情的舞蹈迎来村民阵阵掌声
白世音至今记得,当年盖房子村子里连根铁钉都买不着。
“我要为家乡做点事儿。”2007年,白世音又回到墩上村,开始在这里修建博物院,决定利用当地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业。“除了在此陈列艺术品外,我希望把博物院建成海外华侨华人来祖(籍)国寻根问祖、互访交流的公共平台。”白世音说。
博物院建成后,白世音开始国内国外两地频繁奔波。
这些年,村里搞基础设施建设、学校修缮,白世音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她珍藏着墩上村委会和墩上小学给她写的感谢信。更让她高兴的是看到孩子们告别简陋的条件,在环境整洁、漂亮、舒适的校园中安心地上课。
2017年12月中旬,白世音博物院迎来十周年盛典。白世音带领着艺术团队的成员在大雨过后红地毯湿透的河心舞台上,为当地村民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歌舞表演。尽管当天细雨绵绵、寒风阵阵,但演员们热情高涨,围观的村民也挤满了看台及沿河岸的亲水慢道。
不仅如此,白世音还在海外收养孤儿,赞助其教育经费和为孤儿院扩建“爱心之家”。她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中,用善心、善行,传播社会正能量。
习近平主席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对此白世音深有感触。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得到了海外华侨华人的大力支持。她深深地感到,海外华侨华人心里装着祖(籍)国,而祖(籍)国强大了华侨华人也最受益。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令中国人民振奋,令海外华侨华人欢欣鼓舞,令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强大了,中国人会更受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更受欢迎。”这更坚定了白世音做一名“一带一路”上的民间使者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