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词“学生减负”到底热在哪里

2018-04-14刘畅

今日中国 2018年4期
关键词:陈宝生课业负担热词

“国家层面已经先后发布了多个减负令,但老百姓感觉孩子负担不减反增,怎样才能真正为孩子减负?”2018年全国两会上,中外记者就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采访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面对记者的询问,陈宝生认为:“(减负)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终究“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陈宝生将“减负”称为“两会热词”和“社会焦点”。

上了年纪的人们依稀记得自己拥有过快乐、无忧的童年,还有活泼、奋发、自由的青少年时光。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的书包变得越来越沉,课业负担变得越来越重。

高三的孩子辛苦点可以理解,因为要参加高考前的冲刺,可为什么连刚刚走进小学校园的孩子,每天都因为学习累得抬不起头来?中国的教育怎么了,孩子在这么小的时候就这么累,对吗?在众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疑惑的目光里,为孩子“减负”的呼声不断响起,20年来,声音渐强,连绵不断,不绝于耳。但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却依然是“涛声依旧”。

为什么减负少有效果?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意味深长地说:“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都知道总体上负担为什么没有减下来,都知道孩子的负担是谁加上去的。我想,每个家长心里清楚,每个老师心里清楚。”陈宝生认为减负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他给出的减负行动路线图,涉及学校教学、课外、考试、教师、家长等诸多方面。他尤其讽刺了校外培训机构“鸡汤加忽悠”,导致了家长“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的局面。

其实,校外培训机构再怎么忽悠,也是切中了广大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家长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焦虑,直接与孩子的日常学习成绩一丝不敢放松有关。尽管在中小学阶段,很多学校打出了素质教育的旗号,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老师、学校的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没有任何人敢忽略。于是,即使平时强调不以分数高低排名,但在各种测验、统一考试、小升初、中考、高考等重要关口面前,教师有压力,家长有诉求,使得孩子的书包在“减负”的呼声里还是变得越来越沉。有人说,不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很难做到让孩子们真正“减负”。

在教育工作者看来,“减负”目标难以完成,家长也负有重要责任。望子成龙,逼着孩子考出好成绩,以此出人头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很多家长的普遍心理。家长容不得孩子成绩出现闪失,就拼命地让孩子上好学校、上课外班,所以,孩子才会很累。而在家长看来,学校也是靠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吃饭”,所谓的好学校,无非就是成绩好。老师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将压力传导给家长,将督促孩子学习的“第一责任”交给了家长。而被教育部门斥责为“忽悠”的培训机构也一肚子委屈,是家长、孩子们有需求才造成了课外班的兴盛。孩子在课堂上学不好,必然想办法通过课外培训进行弥补和竞争,培训机构图挣钱是没错,但如果课内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又何必参加课外培训呢?

站在各自的角度,似乎都有自己的道理。说起减负难的症结,各方又都有点欲言又止,顾左右而言他,掩藏着难言之隐。其实,这恰恰是减负难以产生效果的综合因素。作为一个关系到孩子成长和教育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减负正在变得急切和刻不容缓。

孩子的书包能轻一些吗?课后的作业能少一点吗?课外班能少上一点吗?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找到最关键的症结所在,也需要清晰的有效路径设计。解决学校的繁重教学任务和巨大考评压力,需要让校长和老师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允许个性差异,鼓励兴趣,培养人格。同时,也要让家长克服考试分数竞争所带来的无力感、焦虑感,还要让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课外培训机构逐渐规范有序,不再用“成功学”“不输在起跑线”等心灵鸡汤误导家长和孩子。正像陈宝生所说,减负不仅是教育战线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希望在全社会的动员和努力下,让课业负担较重的孩子们重新露出童稚的笑脸,让阳光照亮美好的童年和每一个成长的日子,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减负”这个热词就不会那么热了。

刘 畅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主任中青公益研究院秘书长中国记者最高荣誉奖—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猜你喜欢

陈宝生课业负担热词
2020文化热词大盘点
热词
百度APP×呷哺呷哺:热词和火锅很般配
从“乌镇热词”看改变
新课改后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障碍的现状调查
陈宝生:“外来的”教育部长
陈宝生履新教育部长承担教改重任
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减轻高二数学课业负担
“轻负提效”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