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弹性景观设计理念在滨水环境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8-04-13景璟赵伟吕淑聪周振婷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4期

景璟 赵伟 吕淑聪 周振婷

摘 要:以滨水环境为研究对象,在简要介绍弹性景观设计理念起源、发展的基础上,论述了弹性景观设计理念的基本内涵,探讨了其与传统设计理念的异同,并重点阐述了弹性景观设计理念在滨水环境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后续城市水域的开发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關键词:弹性景观;滨水环境;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4-0006-02

滨水环境是城市水陆边缘相接的地带,水域与陆域的相互结合构成了滨水环境的自然景观。其具备的良好自然景观优势,成为城市中富有活力的生态景观场地。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背景下,自然活动愈加频繁、激烈,滨水环境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资源污染等问题频发。频发的水灾害使人们开始反思,单一目标的工程性抵抗性策略,如加高防洪堤、调水等措施是否合理,并积极的寻找其他的解决错略[1]。弹性景观设计理念作为当前景观发展方向之一,其在滨水环境中的应用价值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 弹性景观设计理念

1973年,美国生态学学者Holling最早将“弹性”的概念引入生态学,他将弹性定义为系统受到外部干扰后能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稳定,并恢复到原本状态的能力[2]。此后,弹性这一概念在生态学、物理学、城市规划等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2010年,尼尔.科克伍德在《弹性景观——未来风景园林实践的走向》一文中提出“弹性景观”这一概念,并指出弹性景观不是一系列固定的原则、规范或规则,而是对于新的城市环境的主张[3]。

弹性景观设计理念的基本内涵是,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考虑景观自身具备的弹性功能,设计营造出发挥景观发挥弹性最大值的空间及环境,使其具有化解外界冲击、并在危机出现时仍能保持自身主要功能运行的能力。

2 与传统设计理念的异同

随着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SuDs)、以及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设计(WSUD)等发达国家雨洪管理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我国对滨水环境的开发建设也有了深入的探讨。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不仅要注重生态功能、经济价值和环境品质方面的提升,还应强调其在防洪排涝、水环境保护以及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等方面的价值[4]。

相较于传统的设计理念,弹性景观设计理念具有多学科交融、多层次作用的特征。弹性理念更多强调的是维护和提高景观的适应能力与自我再生能力,以可变化、可协调的状态采取预防性的行动面对未来发生的风险,而不是单纯的依赖人为的调节。

3 弹性景观设计理念在滨水环境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3.1 抑制灾害

抵抗性策略在面对暴雨及洪涝灾害时,一方面是通过雨水管道将河道两侧场地及城市中的雨水快速收集并排入河道,以防止内涝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构筑防洪堤坝、对河道裁弯取直的设计加快河水流速,以达到向下游快速排水泄洪的目的。雨水的快速汇集与排放,不仅短时间内加大了洪水强度,缩短了洪峰的汇集时间,也使得地下水无法得到补充,雨水资源无法得到利用。同时,以快速排水为主的“灾害嫁接”方法也极易引发下流区域发生更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将弹性景观设计理念纳入滨水环境设计,通过取消防洪堤坝构建生态湿地、阶梯式生态驳岸,增强水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达到蓄滞雨洪的目的(图1)。使滨水环境在面对暴雨及洪涝灾害时,可以通过系统自身弹性,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的收集、蓄滞,并且过滤、净化后纳入自身的水循环系统,达到补充地下水维持良性水循环的同时,又有效降低地表径流,延缓洪水流速与洪峰出现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灾害发生。

3.2 多效协同

单一目的及功能的工程性抵抗性基础设施,如防洪堤坝、排水管道存在阻碍生态系统内部循环、景观效果差、建设成本及维护成本高等方面的诟病。在弹性景观设计理念的指引下,将滨水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景观途径相互结合,可以实现除满足传统休闲娱乐功能外,同时兼顾雨水资源收集、净化及雨洪管理、调控方面的功能。从而使得滨水景观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一个集雨洪调蓄、污水净化、水资源循环利用、休闲娱乐等多项功能与一体的新型滨水区。

3.3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现存大量研究证明了土地覆被改变导致的热辐射变化及人为热释放共同作用产生了城市热岛[5]。其中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引起的,各种人工不透水地面取代了原有具有较大热惯性和热容量值的土壤、植被、水体等自然土地覆盖系统是土地覆被改变的主要表现。作为城市热环境中的“冷岛”,滨水环境随着不透水面比重增加,对应的地表温度也会相应升高。

基于弹性景观设计理念的滨水环境设计,遵循对自然影响最小化原则,洪水位线以下的生态湿地及阶梯驳岸等自然式景观,保护了生态系统自身循环、物质交换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活动场地设置洪水位线以上且以透水铺装为主,提高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土壤的温度和盐分,调节地面温度、湿度以及蒸发强度(图2)。通过增强滨水环境系统自身循环能力、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与调节能力,形成的成局地小气候和局地环流,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恢复再生

在滨水环境设计中传统设计理念为追求工程便利和短期经济效益,往往会选择较为单一的物种类型,这样的设计手法大大降低了滨水环境的风险抵御能力与灾后恢复能力。一旦在气候干扰和灾害中出现问题,便需要依赖人工设施和人力资源对其进行补救和维护,反而极大的浪费人力成本。

有研究表明,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复杂度、生物的多样度,与环境的风险抵御能为成正比例关系,生物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和灾害后具有更强的恢复能力[6]。基于弹性景观设计理念的滨水环境设计,通过生态系统内部各模块紧密连接性、复杂多样性使滨水景观区域在日常使用及灾后恢复时摆脱对人工体系的依赖。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现如今滨水环境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面前,弹性景观设计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途径。不论是从灾害抑制、生态保护的角度,还是社会、经济方面,弹性景观设计理念的应用都具有重要价值,为我国滨水环境的后续开发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俞孔坚,许涛,李迪华,王春连.城市水系统弹性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5,(1):75-83.

[2]HoII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cmatics,1973,4(4):1-23.

[3]尼尔.G.科克伍德,刘晓明,何璐.弹性景观——未来风景园林实践的走向[J].中国园林,2010,26(7):10-14.

[4]徐银龙.“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12):108-109.

[5]岳文泽,徐丽华,等.城市典型水域景观的热环境效应[J].生态学报,2013,33(6):1852-1859.

[6]陶旭.生态弹性城市视角下的洪涝适应性景观研究[D].武汉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