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联想,广泛取材,丰富内容
2018-04-13黄献华
黄献华
内容充实或丰富与否对文章质量的影响是明显而直接的。“内容充实”是基础等级(最高50分)的最基本要求,“材料丰富”则是发展等级“丰富”的第一个评分点。从高考作文评卷的角度看,一类卷(议论文,50分以上)必须是切合题意、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选材广泛、内容丰富、论证有力的文章。一篇内容单薄或空洞的文章,绝对评不上一类卷;一篇联想广泛、内容丰富的文章,才有可能评上一类卷。
如果要论述“只有勇于(敢于)接受艰难困苦的洗礼,才能使生命焕发出新的美丽的光彩”这样一个观点,在“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书写工整”的前提下,只选取司马迁、史铁生、奥巴马这三个人物材料,即使议论分析到位,也只能在“基础等级”层次评分,不会超过50分,因为内容只达到充实的层次。
如果再加上顾城、约翰·肯尼迪·图尔这些对比性人物材料,或者用排比列举补充巴金、保尔、贝多芬这些正面人物材料,就有可能评到51—54分,因为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正反对比有力。
如果再把视野延伸到大自然,选取符合观点的梅花、依米小花、胡杨树,或蜕旧新生的老鹰、破茧成蝶的毛毛虫、浴火重生的凤凰,就有可能评到54—57分,因为这些材料使文章不仅联想广泛、内容丰富,而且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引用名家的诗文或名句名言,如汪国真的诗、冰心的散文名句、琦君的散文名句、泰戈尔的名言等,就有可能评到57—60分,因为文章呈现出来的不仅是联想广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富有文采,还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上面的层层演示,我们能够看到,选材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对提升文章的质量与档次很是重要。类比联想,撷取自然之物能够丰富文章的内容,彰显思维的广度;多样性的选材,能确保文章内容丰富,凸显学生丰富的知识积累,彰显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虽然积累了不少的材料,但考场上写出来的文章依然存在内容单薄或空洞的问题。
请看这个文段:经得起风雨的洗礼,才能成功成才。一棵树苗扛住了风雨雷电的侵扰击打,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个人扛得住生活的苦难,才能最终取得成功;一只鸟经得起生死摔打,方能长出坚硬的翅膀。只有历经风雨洗礼而不倒,才能活出强者的姿态,才能攀上成功的巅峰。
这个文段看起来很不错,但其实有两个毛病。一是只会说理,没有典型具体的事例材料。“一棵树苗”是什么树苗?“一个人”是谁?“一只鸟”是什么样的鸟?二是“树苗”“人”“鸟”三者的顺序条理性差——物到人又到物,联想思维紊乱。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考生对所积累的材料缺乏方向性和条理性的联想。考场上,面对作文题,紧张是在所难免的,它往往会让学生思维紊乱,头脑“短路”。即使是平时写作文,也经常会出现此种状况。这种状况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或不能完篇,或材料单薄,或条理性差。
所以,要克服紧张带来的茫然无措,学生就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我认为,可以靠发散联想来迅速梳理平时所积累的材料。材料梳理好了,心中就会有充实丰富的材料。有了材料,信心就有了,情绪就稳定了,写作也就顺畅了。
材料的发散联想,要讲究方法。可以运用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对已经积累下来的所有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联想,以此激活记忆,让沉淀在记忆仓库中的材料有序地“复活”,为下一步的构思行文奠定基础。
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首先,将材料分门别类,按一定标准划分清楚,即“类”要清楚。可以把所积累的作文材料分为物、人、事、言四大类,而一个大类又可分成若干小类。如“物”可以分成植物、动物及其他;“人”按时代可以分为古代人、现当代人,按国籍可以分为中国人、外国人,依虚实可以分为现实中人、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依对比可以分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等等。这样,依据一定标准分出来的“类”,就被清晰地激活,储存在大脑里的材料就会有条理地呈现,学生就占有了丰富的写作材料。
其次,发散的方向要明确单一,即“向”要单一。沿着某一“类”进行发散联想时,不要渗入别的“类”,以免造成混乱。因为“同一类”具有相似性,所以当你沿着“某一类”进行发散联想时,就会呈现出“源源不断”的良好的思维状态。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渗入了别的“类”,就会导致“某一类”材料的联想被冲断,思维就会紊乱,甚至出现头脑“短路”的现象。如上面提到的文段例子,在“物”(植物)的联想过程中渗入了“人”,然后又回到“物”(动物),显然,发散联想思维出现了紊乱,以致“物”也不能保持“同一类”了。
现在,我们把经过修改后的文段例子进行展示:经得起风雨的洗礼,才能成功成才。黄山崖壁上的松树苗扛住了风雨雷电的侵扰击打,才能成为现在苍翠挺拔的黄山松;原野上的小草经住了野火焚烧,才能“春风吹又生”;雪地里的梅花挺住了风雪严寒的凌辱,才能暗香阵阵。只有历经风雨的洗礼而不倒,才能活出强者的姿态,才能攀上成功的巅峰。
修改后的文段,沿着“物”而且仅是“植物”这个“类”进行发散联想,选取了“松树”“小草”“梅花”这三个“同一类”(植物)的意象材料,让文章显得丰富,生动,有条理。
还是回到上面所述的关于“洗礼”的这个话题,如果以“洗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用发散联想有类别地、有方向地联想到哪些材料呢?
“物”,有哪些是经过“洗礼”而“使生命焕发出新的美丽的光彩”的?植物王国之中,香自苦寒来的梅花、生長在沙漠里的几年开一次花的顽强的依米小花、历经风雨雷电而愈加挺拔的黄山松等都可入笔端。动物世界里面,浴火重生的凤凰、破茧成蝶的毛毛虫、蜕旧新生的老鹰等均能入文。
“人”呢?哪些“人”是经过“洗礼”而“使生命焕发出新的美丽的光彩”的?
司马迁、苏武、苏轼等历史人物,史铁生、巴金、刘伟等现当代人物,贝多芬、奥巴马、卢梭等外国人物,聂赫留朵夫、桑提亚哥、保尔等文学人物形象,这些都是可写能用的事例材料。往相反方向发散,那些经受不起艰难困苦“洗礼”而轻生的典型人物如顾城、约翰·肯尼迪·图尔等,皆可拿来作为对比性的材料,以此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至于经受了“洗礼”而焕发新生的事,海尔老总砸冰箱、德国总理下跪谢罪等,都是典型的材料。
还有,名家的诗文或名句名言,都可入文,以成就华章。如汪国真的“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冰心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泰戈尔的“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等等。
想依靠作文拿高分的学生要懂得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对于作文的重要性,更要学会、掌握“类”要清楚、“向”要单一的作文材料发散联想的方法。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系统有效的训练,我们在考场上才能够不困难地写出联想广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文采飞扬、文化底蘊深厚的高质量文章。
同学们还可以把所联想到的材料在草稿纸上形成图示提纲(见附录),这样清晰、直观,便于选择与运用。
例文:南宁市高考模拟优秀作文
苦难洗礼 迎来新生(57分)
广西民族高中 高80班 乃莘莘
毛虫缚丝,终得破茧,彩蝶纷飞;雄鹰脱喙,终得新生,鹰击长空;凤凰浴火,终得重生,凤舞九天。
世间万物,走一场生命长途,皆不免风雨洗礼,然不论风多急,雨多大,坦然面对,以不屈之精神为伴,定能重获新生。
苦难的洗礼,坦然成就一代文人高标。
东坡居士,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他曾满怀希望地在天子朝堂上为民进言,却不料遭小人忌恨,被贬谪南岭,被放逐黄州,一路流离。他也曾迷惘,却终究在黄州月下、赤壁浪前悟出了人生的价值所在。修水利、筑堤坝,他在所到之处均为民谋利,他以淡然面对苦难的洗礼,以真心面对百姓之所求,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对人生的成全。
因为东坡坦然地接受了苦难的洗礼,所以他在洗礼中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他不再拘泥于天子门前,即使是低矮茅舍之下,他也能完成对百姓的承诺,也能写出光耀千古的文章,树起一代文人的高标。
苦难的洗礼,顽强成就一支铁军。
战争的风云席卷中国大地,帝国主义的打击和国民党的围剿夹击着这支新生的军队,形势所迫之下,红军不得不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看过了金沙江骇浪拍崖之势,见识了泸定桥立于岩壁之险,历经了场场战斗之惊,红军在长征中迅速成长,为日后的抗日保存了有生力量,并成了解放全中国的铁军。
试想,如若没有长征的洗礼,不历经多次挑战,红军怎能锻造出钢铁般的意志以面对日后更为艰险的战争呢?
苦难的洗礼,不屈成就一个大国。
自鸦片战争英军叩关以来,曾经辉煌而尊贵的中国大地被践踏得千疮百孔。英勇的抗战,顶住了英军的铁蹄,顶住了八国联军的炮火,顶住了日寇的暴行,红色政权终于屹立在世界东方。然而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又连遭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又使她几乎奄奄一息。然而正是不屈的中国人啊,伴着血和汗一路成长为今日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
多难兴邦,苦难的洗礼,让中国人民在抗击苦难的过程中迎来了新起点,也收获了不屈之精魂而迅速崛起。
望人类悠悠之史,司马迁受宫刑而不屈,著就《史记》光照尘寰;海尔经历企业危机,痛定思痛后重新开始并日渐强大;美国迎着炮火独立,书写了一个新兴国家的奇迹。
时时刻刻均有洗礼,唯愿万千生灵于其间顽强以对,乐观以待,让苦难锻造出一个个大写的人!
点评:本文以类比联想开篇,生动形象,有文采。第二段明确论点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议论分析到位,论据丰富,说服力强;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