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声乐课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2018-04-13郭晓芳
摘要: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歌唱水平,为其今后的就业与人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下,高等师范声乐课教学也需要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整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声乐素质,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本文重点就高等师范音乐课教学创新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声乐课 教学方法
声乐是高师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培养优质生源人才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高等师范声乐课教学的改革发展有助于进一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声乐人才。为了保障声乐课程教学质量,顺利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必须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顺应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来丰富声乐课堂。
一、理论联系实践,实现知识的多元化
声乐课是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基础课,而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是丰富学生理论体系、促进学生知识多元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发声方法,促使学生利用基础的声乐理论进行声乐演唱,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学习实践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声乐教学的目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除了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確发声方法之外,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在音乐实践当中有更好的表现,提高组织演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是高等师范声乐课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从而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声乐人才。第一,教师要注重强化对学生的声乐演唱形体动作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在学生演唱实践当中,给予指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实践当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提示学生在理论方面存在的缺陷,让学生可以通过优化个人素质的方式来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第二,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实践训练的良好环境,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元化的声乐演出和比赛,在实践当中经受磨练,进一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
二、突破唱法限制,拓展学生演唱曲目
通过对很多大型声乐赛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比赛往往将唱法划分成三个类型,分别是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这样的唱法划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等师范声乐课程教学的理念落实以及教育实践。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在这三种唱法的范围内选择发声训练以及实际演唱的作品,可以说是把学生完全限制在固定的唱法框架当中。这样学生对声乐的学习以及理解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局限化的问题,最终导致学生的声乐演唱素质单一问题。利用这样的训练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在声音表现力方面较为单一,可以驾驭的声乐演唱作品存在较大的限制,不能够有效满足高等师范声乐课教学的创新发展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逐步淡化唱法划分的概念,避免将学生限定在固定的唱法框架当中,鼓励学生勇敢地突破唱法的局限,让学生在发声训练和实际演唱当中都能够在科学发声原则之下进行创新。学生突破了唱法限制,那么演唱曲目的范围也将大大扩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创作手法,掌握不同的歌曲风格。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以及表现力,为学生开拓创新发展新途径。
三、重视民族声乐,完善学生学习体系
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实践的推动之下,声乐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为学生补充各个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学习,加强学生的民族声乐学习,提高学生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让我国的民族声乐可以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作品真实再现了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过对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声乐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主动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并积累更多音乐财富。首先,教师需要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改变学生忽视民族声乐艺术,甚至是认为民族声乐过于老土,不具备较高的学习价值的错误思想,让他们可以从民族声乐作品的领略学习当中得到深刻的情感和艺术感悟。其次,教师要注重为学生传递民族声乐演唱的理论以及实践技能,带领学生主动投入到民族声乐艺术的学习与研究当中,让学生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发扬民族声乐艺术的责任。最后,教师要注重提高个人的音乐素养,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民族声乐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积累创新教育指导方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声乐人才的培养与声乐课程的高效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顺利实现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声乐人才的目标,就必须进行教学策略的全面改革。声乐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综合发展的要求,结合声乐课程教学的原则与规律,加强理论教学,引导学生突破唱法限制,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艺术实践机会,实现学生知识多元化的同时,为学生声乐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支持。
(作者简介:郭晓芳,女,艺术硕士,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