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自存储研究的定量分析

2018-04-13董文鸳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3期

摘 要 论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信息源,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从文献数量、作者、期刊和主题等角度对国外自存储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国外自存储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自存储受众行为、自存储管理政策、自存储价值分析、自存储资源质量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 信息计量 自存储 Web of Science

分类号 G250.7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3.019

Abstract Taking Web of Science as the data source, this paper uses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to mak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n self-archiving abroad, including the literature quantities, authors, journals and them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lf-archiving research abroad mainly focuses on th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self-archiving audience behavior, the self-archiving management policy, the value analysis of self-archiving, the resource quality research of self-archiving and so on.

Keywords Informetrics. Self-archiving. Web of Science.

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旨在促进学术资源免费传播的开放存取运动中,实现开放存取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被称为“黄金途径”(Gold Road) 的开放存取期刊,另一条途径便是被称为“绿色通道”(Green Road) 的自存储(Self-archiving)。所谓自存储,指的是科研人员通过学科知识库(Subject Repository)、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等开放存取知识库或其他学术网站,向所有网络用户免费提供自己的研究成果。

经过20余年的发展,自存储在规模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7年1月,OpenDOAR所收录的OA知识库已经超过了3300个。与实践建设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界内学者也对自存储相关的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为了解国外自存储研究进展,笔者以国际最为权威的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 (SCI-EXPANDED, SSCI, A&HCI;) 作为分析来源,从文献量、作者、期刊和主题等方面对自存储研究进行分析。

1 文献量分析

笔者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选择“self-archiv” “institutional repositor”“subject repositor”“open access repositor”以及“OA repositor”等检索词,于2017年1月5日进行检索,剔除不相关的文献后,得到文献433篇,文献量的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1)从2001年至今,与自存储密切相关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近几年都保持在年均30篇左右的水平,说明自存储的相关问题是信息管理领域较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2)早期研究的目的是顺应网络技术发展,缓解资源价格上涨压力,这一观点来自于Carriveau于2001年所发表的“A brief history of e-prints and the opportunities they open for science librarians”论文中,Carriveau重点阐述了以预印本(e-prints)为代表的自存储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的作用[1];(3)从2006年开始,文献量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与此相对应的是,机构知识库、学科知识库等自存储系统平台也在2006年左右开始进入了大规模建设阶段,说明自存储的研究从2006年开始进入了一个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快速发展阶段,据此可以预测,未来几年自存储的相关问题仍将受到界内学者的重点关注。

2 作者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433篇文献共涉及到781名作者(包括合作者),其中,676位作者只被Web of Science收录一篇文献,占总数的86.5%,被收录两篇文章的有67位作者,占总数的8.7%,论文数量最多的作者发表了11篇论文。在此,笔者将发文8篇及以上的作者称为自存储研究的核心作者,如表1所示。

5位核心作者有3位来自英国,说明英国是研究自存储最核心的国家之一,其中Oppenheim和 Probets均来自英国拉夫堡大学的信息科学系,他们也是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The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 JISC)资助的RoMEO项目(Rights Metadata for Open Archiving)主要负责人,该项目重點关注OAI-PMH协议下学术机构成员自存储其研究成果的权利问题,如期刊出版社的版权政策及对科研人员自存储的影响等[2];排名第二的Xia主要关注自存储的评价及自存储运动的实践发展等问题;Abrizah是唯一一位来自亚洲的核心作者,其关注的重点是自存储实践发展及科研人员对自存储的认知与态度等问题;Harnad的研究兴趣集中在自存储基础理论及管理政策等方面。

3 期刊分析

分析论文的来源期刊是了解本领域文献的空间分布特点和掌握本领域核心期刊的最有效方法,同时也有助于人们了解掌握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3]。据统计,433篇论文发表在113种期刊上,以布拉德福定律为依据,将期刊按发表文献数量的多少来排列,并按照发表文献数量大体相当的原则(约145篇)把排序的期刊分为三个区域,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34.41%的文献集中在5.31%的期刊上,超过一半的文献集中在约14%的期刊上,已形成了自存储研究的核心期刊群。在此,将处在第一区域的6种期刊作为界内自存储研究的核心期刊,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6种核心期刊分别来自英国和美国,其中尤以英国期刊表现突出,有超过一半的核心期刊来自于英国,同时该国的期刊Learned Publishing也排在首位。一般而言,某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领域研究起步较早,才有可能产生在该领域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期刊[4]。由此可见,国外自存储研究的主力军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图情研究人员。

4 主题分析

通过对433篇文献题名、文摘以及部分全文进行阅读发现,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自存储受众行为、自存储管理政策、自存储价值分析、自存储VS期刊出版商,以及自存储资源质量研究等方面。其中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自存储对图书馆及学术交流体系的影响、机构知识库的基础理论等;自存储受众行为研究主要从科研人员的角度对自存储的发展予以探讨;自存储管理政策主要探讨自存储管理政策的相关问题,尤其是强制存储政策及其影响;自存储价值研究则主要研究自存储对科研人员带来的各种积极作用;自存储VS期刊出版商研究主要探讨期刊出版商版权政策及其影響;自存储资源质量评价研究主要包括如何构建自存储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如何对资源质量进行有效评价。

4.1 基础理论研究

作为随着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术交流方式,尤其是机构知识库是在新世纪才得以问世,自存储的基础理论成为了早期研究关注的重点,主要涉及自存储及机构知识库的定义、特点、意义、兴起背景、存在的问题及影响等内容。如Carriveau[1]详细介绍了预印本(e-prints) 的发展历史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作者认为正是传统学术交流体系所存在的弊端和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预印本得以出现并快速发展,预印本的发展对于图书馆摆脱资源建设经费短缺、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Rogers[4]等人详细分析了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 机构知识库的基本架构、功能以及未来的发展态势,指出正是有各类学术机构的支持,才使得自存储运动的实践发展具备了现实条件;Anderson[5]指出,作为实现自存储的一条重要途径,机构知识库的发展对于打破出版商的垄断、减轻图书馆的压力以及改善学术交流等都有重要意义,同时,机构知识库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如资源建设、质量控制、运行与维护等问题。

4.2 自存储受众行为

科研人员是自存储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受众,针对自存储受众的了解程度、是否愿意提供自存储资源等相关行为,不少学者开展了问卷调查与分析。如Watson[6]的研究表明,克兰菲尔德大学(Cranfield University) 的不少教师没有听说过该校所进行的自存储实践行动,虽然承认进行自存储对自身发展有益,但认为自存储并非是必须的任务,而是份外之事;Manjunatha与Thandavamoorthy[7]发现,接近60%的科研人员认为将科研成果进行自存储是促进学术传播的重要渠道;Serrano-Vicente[8]等人指出,扩大研究成果传播范围、提高研究成果影响力是科研人员参与自存储的促进因素,而对出版商相关政策不了解以及不清楚如何进行自存储是阻碍因素。

除上述描述性研究之外,还有学者开始采用探索性研究和验证性研究等方法开展研究,Kim基于社会技术互动网络模型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了科研人员自存储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自存储文化、信息技术技能、学术地位以及科研人员内心的利他主义对自存储有积极影响,对版权保护的担忧、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与精力以及年龄等则会产生消极影响[9-10]。

4.3 自存储管理政策

为了积极倡导由公共投资支持的科研成果为社会免费利用与共享,美国、英国等众多欧美国家纷纷制定相应的自存储管理政策来加以保障。理论界对自存储管理政策的探讨大多集中在自存储管理政策,尤其是强制性存储政策及影响等方面。有学者指出,对于自存储的发展,“政策”的制定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是行动方向或原则。一般来说,自存储管理政策的内容应包括资源类型、资源收集政策、权利管理、版权管理、隐私保护以及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等多个方面[11]。由于在实践中不少学术机构都采取了强制存储政策,如哈佛大学人文学院在2008年通过了名为《OA自存储政策: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的强制性存储政策,因此强制存储政策及其影响也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关注,如Hawkins[12]等人调查分析了150多所高校的数字化学位论文的管理政策,并构建了评估政策的评价体系,作者最后指出,建立学位论文强制存储政策并不合适;而Xia[13]通过对化学、物理、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科研人员自存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后指出,强制存储政策将会对科研人员的自存储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构建强制存储政策是提升自存储率、推动自存储发展的有效手段。

4.4 自存储价值分析

自存储的价值如何,能给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带来哪些益处,也是学者较为关心的问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存储对提升论文被引频次的作用以及成因分析等方面。Lawrence[14]在2001年首次提出自存储论文比非自存储论文具有更高的被引率,他以119 924篇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会议文献为样本,发现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论文是否免费开放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自存储论文具有显著的引用优势;Antelman[15]对数学、电子工程、政治和哲学等四个学科进行了分析,发现自存储论文比率分布在17%-69%之间,引用优势在145%-191%之间,自存储确实能提升科研成果的被引频次。此外,有研究人员指出,由于自存储资源是免费开放的,使得科研人员能方便地下载全文,同时,科研人员一般愿意将质量较高的论文进行自存储,因此使得自存储资源形成了引用优势[16]。

4.5 自存储VS期刊出版商

由于科研人员自存储的部分资源是准备投稿或已发表的学术论文,这就有可能与期刊出版社产生冲突,因此不少研究均对期刊出版商与自存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便是版权问题,而版权问题也成为了自存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期刊出版商版权政策及对自存储的限制、现有版权政策的完善等方面。由于部分期刊出版社并不允许作者将预印本或者后印本存储至开放存取知识库中,即使允许,不少出版社也有限制措施,如必须注明出版者的版权和来源信息、不能使用出版社版本等[17],这给自存储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Gadd[18]等人对80余家期刊出版商的版权政策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发现大多数期刊出版商都要求作者在发表论文时将版权转交给出版商,从而对科研人员的自存储产生不利影响,论文最后指出需要对现有版权协议进行有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各方的要求;Laakso及Lindman[19-20]分析了期刊版权政策对自存储的影响,并认为目前的版权政策对科研人员自存储的影响低于预期。此外,不少学者提出了如何应对的策略,如应消除科研人员对版权冲突的顾虑、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与公众自律性、构建开放存取环境下的版权政策等[21]。

4.6 自存储资源质量研究

隨着自存储的不断发展,如何对自存储资源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评价成为了受到较多关注的主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存储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质量控制策略以及开放存取知识库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等方面。有研究表明,科研人员之所以不愿意参与自存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自存储资源质量缺乏有效保障,而自存储资源质量受到了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Xia与Sun[22]指出,自存储资源评价可以从资源数量、全文的可获得性、资源的著录、作者的态度、资源的利用情况、互操作性以及提交成本等方面展开。Kim与Kim[23]从内容,管理与政策,使用、使用者及提交者,系统与网络等四个维度构建机构知识库评价的模型,然后对每个维度进行细分以便于开展实证分析,如将系统与网络维度分成了互操作性、集成性以及网站主页等几个方面,最后论文通过韩国的机构知识库dCollection项目对该概念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5 结语

随着数字化科研时代的到来,大力推进包括自存储在内的开放存取运动是大势所趋,展望未来,自存储资源建设与评价、自存储资源利用、科研人员的采纳及持续使用行为等问题将成为该领域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CARRIVEAU K L. A brief history of e-prints and the opportunities they open for science librarians[J]. Science & Technology Libraries,2001,20(2-3):73-82.

GADD E, OPPENHEIM C, PROBETS S. RoMEO studies 1:The impact of copyright ownership on academic author self-archiving [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3,59(3):243-277.

袁顺波,董文鸳.新世纪图书情报界图像检索研究总况探析:LISA数据库收录文献计量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05,49(9):40-43.

ROGERS S A. Developing an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bank at Ohio State University: From concept to action plan[J].Portal-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2003,3(1): 125-136.

ANDERSON B.Open access and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J]. Behavioral & Social Sciences Librarian, 2004,23(1):97-101.

WATSON S. Authors attitudes to, and awareness and use of, a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J].Serials, 2007,20(3):225-230.

MANJUNATHA K, THANDAVAMOORTHY K. A study on researchers' attitude towards depositing i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of universities in Karnataka (Ind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3(6): 107-115.

SERRANO V R, MELERO R, ABADAL E. Open access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s in an institutional landscape[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16,42(5):595-603.

KIM J. Faculty self-archiving: Motivations and barrier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9):1909-1922.

KIM J. Motivations of faculty self-archiving i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37(3):246-254.

LO C C, HUANG H C. A study on relevant policies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and Library Sciences,2005,43(2):191-214.

HAWKINS A R, KIMBALL M A, IVES M. Mandatory open access publishing for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Ethics and enthusiasm[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3,39(1):32-60.

XIA J F.Assessment of self-archiving i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across disciplin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7,33(6):647-654.

LAWRENCE S. Online or invisible? [J]. Nature,2001, 411(6837):521.

ANTELMAN K. Do open-access articles have a greater research impact?[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004,65(5):372-382.

KOUSHA K. ABDOLI M.The citation impact of open access agricultural research: A comparison between OA and non-OA publication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0,34(5):772-785.

COLEMAN A.Self-archiving and the copyright transfer agreements of ISI-ranke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s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58(2):286-296.

GADD E,OPPENHEIM C, PROBETS S.RoMEO studies 4:An analysis of journal publishers copyright agreements [J].Learned Publishing,2003,16(4):293-308.

LAAKSO M.Green open access policies of scholarly journal publishers:A study of what, when, and where self-archiving is allowed[J].Scientometrics,2014, 99(2):475-494.

LAAKSO M, LINDMAN J.Journal copyright restrictions and actual open access availability:A study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eight top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s(2010-2014)[J].Scientometrics,2016,109(2):1-23.

COVEY D T. Self-archiving journal articles:A case study of faculty practice and missed opportunity[J].Portal: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2009,9(2):223-251.

XIA J F, SUN L. Factors to assess self-archiving i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J].Serials Review,2007,33(2):2007.

KIM Y H,KIM H H.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a consortium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 case study of dCollection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59(8):1282-1294.

董文鴛 嘉兴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浙江嘉兴,314001。

(收稿日期:2017-01-25 编校:谢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