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肠毒血症的鉴别诊断与防治技术
2018-04-13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畜牧兽医站811399
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畜牧兽医站 811399
1 流行特点
不同年龄的羊均易感染,尤以2~12月龄、有较好膘情的羊最易感染。该病的病原为产气荚膜杆菌(D型魏氏梭菌),常存在于饲料、污水、土壤、粪便,以及病羊消化道内,健康羊采食被污染的饮水、饲料后,通过消化道感染致病。该病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夏之交或牧草结籽的秋季,呈散发流行。气候骤变、环境潮湿、羊只摄入高蛋白精饲料或采食过量等因素均可诱发羊肠毒血症。
2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较短,根据病程将羊肠毒血症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类型。
(1)急性型。临床上较为多见,病程急速,突然发病,通常无发病症状,但一些病例会突然跳起后倒地,继而痉挛死亡。也有一些病羊白天无任何症状,而次日会死于羊舍内。病原侵入机体后能够在肠道内迅速产生毒素,从而导致羊只中毒而亡。
(2)慢性型。病羊初期较为兴奋,空嚼或嗜食异物,头部向后倾斜或向一侧倾斜转圈。糊状粪便呈绿色。部分病羊全身肌肉震颤,头部下垂,口吐白沫,抽搐,侧身卧地,肌肉痉挛直至昏迷而亡。
3 病理变化
对病死羊进行剖检,典型病变为肾脏软化,质软如泥。肾脏表面肿大、充血,肾脏表面、全身淋巴和胃肠黏膜变质。全身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呈黑褐色。十二指肠、真胃及回肠黏膜炎性出血,呈红色“血灌肠”,严重时全部肠段溃疡呈红色。肺脏水肿、充血。肝脏肿大质脆。幼龄病死羊可见胸腹腔有透明积液渗出,呈黄色,心内外膜点状出血,心包积液增多。
4 诊断方法
(1)依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能够初步诊断为羊肠毒血症。确诊可通过实验室检查。采集病死羊的小肠内容物、淋巴结及肾等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能够观察到大量成对或短链状、两端钝圆、无运动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即D型魏氏梭菌。
(2)临床上要做好该病同羊快疫、羊大肠杆菌病、羊巴氏杆菌病及羊猝狙病的鉴别诊断工作。羊快疫的临床症状同羊肠毒血症较为相似,但羊快疫常见于早春或秋冬时节。羊肠毒血症病例多伴有尿糖、血糖升高,而羊快疫则无。羊快疫的典型病变为真胃出血性炎症,且实验室检查可见长丝状的腐败梭菌。羊肠毒血症多见肾脏软化,实验室检查可见D型魏氏梭菌。羊猝狙病的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多见于冬春季节发病,呈地方性流行。剖检病死羊可见十二指肠、空肠黏膜糜烂,出血严重,有大小不等的溃疡点。没有肾脏软化现象。羊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以病羊出现败血症和下痢为临床特征。败血症病羊出现虚脱和神经症状,体温升高。下痢型病羊初期体温升高,继而发生腹泻,粪液颜色由黄至黑,混有黏液、血液或气泡,病情严重的卧地不起,脱水而亡。羊肠毒血症病例体温一般正常。羊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又称出血性败血症,以病羊出现呼吸道黏膜及内脏出血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羊肠毒血症病例以麻痹、腹泻、惊厥和突然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
5 防治技术
(1)治疗方案。采用头孢噻呋钠1%~2g或磺胺间甲氧嘧啶5~10mL分别肌肉注射,连用3~5天。给病羊口服磺胺类或抗生素等药物进行肠道消炎,1次/4小时。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20mL+生理盐水500mL进行排毒。肌肉注射酚磺乙胺注射液4mL,可有效防止肠道出血。
(2)预防措施。发生羊肠毒血症后,要及时隔离病羊,对尚未发病的羊采用羊肠毒血症、羊快疫和羊猝狙三联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对病死羊尸体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焚烧或深埋。采用强力碘、5%来苏儿等消毒药剂对被污染的羊舍、饲具及其环境进行全面消毒,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加强日常管理,特别是在饲料配制方面,一定要确保营养均衡,精粗饲料搭配合理,定期补喂食盐并加强羊只运动,从而增强胃肠蠕动。确保羊舍干燥,通风良好,冬暖夏凉。放牧时要避免羊只采食有露水的青草,不要喂食过饱。在该病流行季节,严禁于低洼潮湿处放牧,避免羊群采食大量嫩草和精料。在饲料中可添加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
预防羊肠毒血症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疫苗接种。在发病季节前做好计划,给羊群及时接种疫苗。常用的疫苗包括羊肠毒血症单苗或多价苗,羊肠毒血症、羊快疫和羊猝狙三联苗,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快疫和羔羊痢疾四联苗,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猝狙、羔羊痢疾和羊黑疫五联苗,这些均能够有效防止羊肠毒血症的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