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心身医学
2018-04-13牛玉洁许振国张培丽
牛玉洁 许振国 张培丽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 450000)
《黄帝内经》不仅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更是一部生命之书,研究的是一切与生命相关的现象,这与广义的心身医学研究方向是一致的。《内经》中最突出的心身医学思想,便是“整体观”,它包含了人体结构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它不仅认识到人体在结构、功能上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同时也认识到人体心理与生理、形体与精神的合一性,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不可分离性,即“天人合一”。
1 天人合一论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五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都明确指出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滋养与容纳。《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作为天地间生存的人类,要不断适应天地万物的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有很好地适应周围环境,才能“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达到良好生命状态。
《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亦指出,人的心身状态与自然环境相通应,人有适应自然的能力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同时,《内经》发现社会环境对人的心身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所以要求医生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气交变大论》)。其中“人事”泛指社会层面的人际诸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等变化,这些均对人的心身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1]。
因此,在分析人体机能状态时,结合环境变化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等一系列医学实践活动,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近代心身医学强调,人类疾病和健康是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2]。这一观点与《内经》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相当吻合。
2 形神合一
《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血气畅通,五脏良好、精神状态正常,才是一个生命活体的具体表现。《内经》认为,形依于神,神附于形,每个有生命活动的人,他的形态与神志、心理与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故《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形与神俱”才得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形神合一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则预示着疾病的发生。形神合一的观点是《内经》的生命观,也是心身统一论的主要理论基础[1]。心身医学的存在与发展,打破了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击破了目前根深蒂固的心身分离观,它促使我们用整体的医学观念,去认识生命的本质。
在“形神合一”的理论基础上,《内经》提出了五神藏说、“心主神明”及五志学说,这进一步阐明了心身关系。
2.1 五神藏说
《素问·宣明五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五藏分主神、魂、魄、意、志,故五藏又称“五神藏”。诸种神志之间存在着较为清晰的结构关系,以此为基础产生复杂深奥的智力和情感活动,为人格的形成和彰显奠定了坚实基础[3]。这些关系的正常维系是心身健康的基础,同时脏腑的机能活动也是诸神志之间协调运作的必要条件。
2.2 心主神明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口问》:“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对此,张介宾给出解说:“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涵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所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4]。心在整个心身活动中起统领作用,而“神明”,是统帅欲望、情绪、思维、意识、精神及全身机体功能的特殊能力。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中医将心作为人所有心身活动的最高统帅,又将心、身整合成统一的整体,充分体现了形神合一的思想[5]。
2.3 五志学说
《内经》中将“怒喜思悲恐”这五种情绪或心理状态统称为“五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将“五志”的化生与五脏的生理机能联系起来,说明“五志”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而产生,也是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表现。同时“五志”对脏腑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适度的“五志”,可调节脏腑气机,如适当的喜为人带来正性能量;适当的怒促进肝气的疏泄;适度的思给人以动力;适当的悲使理智清明;适度的恐提升人的智慧。但“五志”失调会损害脏腑功能,促使心身疾病的发生。如《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以及“余闻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五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气机是相互影响的,心火下炎、肾水上济,肝气左升、肺气右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内经》把气的运动趋势概述为“升降出入”,这就像人体运转的轴承,内外配合,不停运转,一旦打破这种平衡,人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6]。
3 内在探索
《内经》中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就是“和谐之道”,就是心与身的和谐,达到这种和谐的途径就是“向内探索”,《内经》中“内”正是意在于此。一个人的外在取决于内在,所以要探索生命奥秘,关注内在才是起点。这里的“内”包括内在的欲求、情志、思维、意识、精神,即是人的心智模式;也包括人的气血津液、骨骼筋脉,即是人的身体结构。
《内经》分《素问》和《灵枢》。“素问”,就是最平素的问答,这些最寻常的问答却构成了我们生命的核心。实际上,这一问一答便是我们向内探索的过程。《素问》告诉我们,生命就是气,正如老子所说“通天下一气耳”!《道德经》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气分阴阳,阴阳分五行,五行和为气。气聚则生,气散则灭,气的升降出入使机体各组织功能之间平衡协调,这就是生命的状态。同时生命和谐在于畅通,只有上中下三焦通畅,天地人相互贯通,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生命状态。“灵枢”即是灵性的枢纽。人体灵性的枢纽,就是各种各样的通道,它包括血的通道——血脉,气的通道——经络,水气的共同通道——三焦。如果这些通道被堵塞了,一身的气机也会被影响,气机不畅不仅会在生理上发病,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情绪状态。
《素问》和《灵枢》讲的就是如何打通这些人体的通道。《素问》通过平素的问答,进行对生命的探索,使人心气畅通,解决的是“心”问题,即是觉察心智模式的过程;而《灵枢》通过针灸、导引、按跷、砭石和灸焫这些手段,使人体的气血津液流通顺畅,这解决了“身”问题,即是调整了人的身体结构。如此,由心入身、由身入心,达到心身和谐。
在《黄帝内经》心身观的研究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整体观,更要看到向内探索的精髓。《内经》所研究的不仅是疾病,更是生命之道,它不仅是医者医人之宝典,更是指明了一条从凡人,到圣人、至人、真人的自修之路。因此可以说《内经》倡导的是内在的生命之道,是最古老最接近生命本质的心身医学之道!
[1] 王庆其.《黄帝内经》文化专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88.
[2] 朱志先,梁虹.现代心身疾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10.
[3] 杨振宁.中医藏象神志学说的心理学意义辨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24-26.
[4] 张介宾.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63.
[5] 陈黎.论中医的心身医学观与心身健康[J].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2007,9(3):16-21.
[6] 王香玉.《内经》“五志”理论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