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壑绝唱
——错那东部沟壑中的寺院精彩
2018-04-13范久辉拉萨
◆范久辉(拉萨)
汽车从县城出发,转向一片小河在其中曲曲弯弯慢悠悠流淌的草原,这是一片高海拔的牧场,牛羊在其中惬意地游荡着。海拔一直在上升中,爬上香香拉山山口,有一左一右的两条公路分别通向卡达乡与觉拉乡,这两条公路在扎同乡会合,形成一个完美的环线。
我们的行程也沿着这个环线绕了一圈,在这条路线上,有三座引人注目的博东派寺院——卡达、西午与觉拉寺。博东派〈亦译珀东派〉的创始人博东·乔列南杰是公元14世纪中出现的西藏最为杰出的著名佛学家、著作家之一,为西藏著作最多的学者。他的著作无论从文章的诗韵形式、学识丰富、卷帙众多等方面来看,在西藏乃至整个世界都可以说是空前少有的,因此他在历史上曾受到藏族学者们发自内心深处一致的赞颂。不过由于大师著作除了少部分之外,大多数在后世流传不广,很多在现今已成为稀世珍本。博东·乔列南杰又创建白玛却顶寺等几座寺院,并长期聚众讲授各种佛法经论,弟子门徒众多,由此形成藏传佛教中的博东派。只是时光流转,他及他弟子们创立的博东派的寺院,很多也如他的著作一样,昙花一现。博东派如今在错那东部还有三个寺院的分布和相当的势力,为其它地区所罕见。
一、博东派寺院主供的莲花生大师
汽车从山口盘山而下,海拔的降低让人体会到在清凉的错那县城里体会不到的丝丝暖意。山脚是一个大平坝子,油菜花正开着,点缀在大片青油油的青稞田地中,让人赏心悦目。卡达乡在坝子的中央,巨大的整齐的藏式房子体现着当地的丰足。卡达乡海拔4000左右,气候温和,宜农宜牧,因温度高,被错那县的人戏称为“小拉萨”。据说卡达乡盛产美女,所以很多县直机关的工作人员的亲眷就是卡达乡人。
博东派寺院卡达寺在乡政府东北约一公里处,寺庙坐西朝东。当公路在一条高约二十余米被洪水冲击而形成的悬崖下行走,过了左右两侧由巨大的土墩形成的“巨门”之后,在满眼的断垣残壁中,醒目地跳出一个褚红色的建筑,那就是卡达寺了。传说卡达寺的地望十分的瑞祥,建寺之址在被洪水冲过状为牛头的山头上,朗阿曲从寺院山脚下流过,东边的山形像老虎,北边山形似大象,其上还有朗钦天葬台,西边的山为“胜利幢”之势,南边为博东日山。
今天是藏历4月5号,正值萨嘎达瓦节,前来转经朝佛的信徒三三两两,大殿虽然只有三个僧人在做道场,不过法鼓、钹、唢呐等法器的声音间杂在念经声中,倒也不是太沉寂。进入寺院后,视觉的焦点不是在念经的僧人中,而是经堂里头高大的莲花生大师塑像,其两侧各有眷属,左边是名为“古汝扎布”护法神,右边为“古汝森东”(类似与狮面空行母),塑像似为新近而为,寺院的主持西绕群培从介绍说,这莲花生大师三尊的组合像叫“古汝扎松”,在宁玛派的寺院中常见。这三尊塑像的原址是寺院的三个活佛的法台。
回到大殿的门口,按藏传佛教的顺时针方式进行朝觐。墙壁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大小不一,主尊不一的唐卡,原来以为这是寺院为增强宗教信仰、美化环境而有意为之。然而主持西绕群培却说不是,那是私人的“藏品”。在每幅唐卡的下方,粘着一张藏文写的张条,内容丰富,如卡达村××组××为亡儿多吉所供,为死去的嘎青多吉而供等等。当地有个习俗,为了超荐亡人,亲人会为死者绘画制一张唐卡。在绘制之前要请活佛根据亡人的具体的情况算出绘制的唐卡的主尊,然后供在家里的佛龛之中,点上酥油灯,供上清水以此供养。只是现在很多人认为寺院的经堂香火旺、酥油灯长年不息、僧人的梵呗长年不断,是一个比挂在家中还理想的场所,所以就把这唐卡送到寺院,每年给寺院点灯用的酥油,并向寺院交付“管理费”。酥油与“管理费”都是村民的“随喜”,没有标准。西绕群培说近年送到寺院的唐卡越来越多,甚至远在拉萨,也会千里迢迢地送过来,寺院也不好拒绝,故殿堂的唐卡越挂越多,挂得密密麻麻。
卡达寺原建筑有三层,如今三层的建筑已完全坍塌无存,第二层建筑破损严重,大部分殿堂已毁,保存较好的仅有底层建筑。其底层大殿布局大致成凸字形,凸字形的上端为佛殿,佛殿原先的主供佛是高达12米的释迦牟尼,其脸部在三层,腹部位于第二层,现在重塑的佛像高度不足原佛像的一半。
凸字形宽大的两侧各建有一个殿堂,财神殿与护法神殿。在护法神殿还能看到些许的狰狞狂暴的护法神局部。由于早已不用,殿中也没有塑像,护法神殿已经变成杂物间了,在欣赏壁画时,饱受尘土飞扬之苦。
大殿中第二排柱子的中央为两根很有特色的圆形擎天柱,下有石质莲花底座,托涂成蓝色木质宝瓶状的柱础,上面的木柱绘画用颜料绘着卷草纹,纹路中是一朵花,鲜艳地开着。这柱子平时用布幔遮挡着,不留神就会错过。
大殿中的四壁的壁画也被破坏得十分的严重,有壁画的墙壁没有挂上唐卡,但除了西北角有几平米的壁画及北面绘制的“莲师八变” 壁画,其它都已无存了。西北角壁画下方被矮架所挡住,整体壁画设色淡雅,线条流畅,有可能是建大殿之时所绘的,内容有释迦牟尼佛、持莲花手观音、童子黄文殊、黑文殊、汉式亭阁等。其中最精美的当为立姿持莲花手观音,身穿天衣缨络,优雅地呈“S”形站立,右手往下施“施与印”,左手当胸轻捻莲花的枝蔓,枝蔓向上,在耳部绽放两朵莲花;头微偏,细长眼睛半闭半睁,神情似笑非笑,带着一丝悲悯。
观音的最上方站立着浑身黑蓝色的黑文殊,一面二臂,右手持剑,左手于胸前拈着一枝延伸到左耳边的青莲花茎,莲花上有《般若八千颂》经函。黑文殊是萨迦派被称为十三金法的殊胜之法之一,十三金法在历史上,需要用昂贵的黄金来求学,并禁止流传到萨迦寺以外的地方,足见其珍贵无比。
主持西绕群培介绍北面的“莲师八变”壁画是在卡达寺原有壁画的基础上进行重绘的,在主尊莲花生大师与二明妃益喜措杰、明妃曼达拉娃之下,是三层的供桌,分别供有朵玛、五彩神箭、头颅碗、泥质塔擦、供水碗、酥油灯等物。联系到大殿中的“古汝扎松”塑像,足可见莲花生大师在卡达寺的尊崇地位。
西绕群培认为博东派受宁玛、嘎举等派的影响十分深,主供莲花生大师也是十分正常的。今年33年的西绕群培是加查县人,于1993年出家,3年后还俗,2001年再次入寺,师从老僧人阿旺钦则、朗杰群培等人,系统地学习博东派教义,如今身为卡达寺主持及卡达寺寺管会副主任,对寺院的历史了如指掌。
二、卡达的伟人
卡达寺因位于紧相毗邻的蕃贡谿卡的后面而得名,卡达寺相传是五百年前当地的一位名为蕃贡信穷扎巴的领主所建,全称为“蕃贡信穷扎巴谿卡”,原谿卡拥有较广的统治范围,远至泽当,近至扎同、觉拉等乡均有领地,与附近的觉拉寺、卡达等寺关系比较密切,时常向寺庙贡纳粮食、酥油等物。觉拉、卡达均为博东派寺院,如此看来,谿卡的领主可能信奉博东派,并可能在建寺之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觉拉、卡达寺的创建者甲央·丹增扎巴活佛生于卡达,也应为蕃贡谿卡的属民。甲央·丹增扎巴活佛是个迷一样的人物,关于他的生平及事迹在经书及民间记忆中只剩残言片语,支离破碎。僧人们只能说出甲央·丹增扎巴活佛的父亲为觉拉乡人,名朗杰扎巴,母亲是央金措吉,后搬到卡达乡生活,他出生于1424年,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文字读写等基础文化知识,8岁时被父亲送到寺院学经,18岁时即1442年,建成卡达寺。后听闻博东·乔列南杰的盛名,赴浪卡子县(博东·乔列南杰传记中有其在“浪卡子的甲萨细卡等地讲经传法”的记载)在其座前听闻博东派教义,学成后于1447年在觉拉乡建觉拉寺,在觉拉、卡达等地弘扬博东派。1462年,年仅38年甲央·丹增扎巴活佛英年早逝。
不懂藏文,在汉译的“博东·乔列南杰传记”里的众弟子中,想找到甲央·丹增扎巴活佛的名字,是件徒劳的事。主持西绕群培在一本经书中找到有关甲央·丹增扎巴活佛与博东派的蛛丝马迹。博东·乔列南杰有几个出名的弟子,甲央·丹增扎巴活佛与著名的女活佛桑顶·多吉帕姆并列其中。经书中还列了几十个当时的博东派寺院,甲央·丹增扎巴活佛创建的卡达寺也在其中,只是在经书中叫扎西曲德寺;但主持西绕群增能肯定这就是卡达寺,扎西曲德寺是旧称。
从经书上看,博东派当时在浪卡子县一带比较强盛,有打隆寺、桑顶·扎吉陂章(桑顶寺)、羊卓白日安乃寺、土登典林等寺。博东·乔列南杰与第一世桑顶·多吉帕姆关系十分特殊。十七代贡塘王赤拉旺坚赞的女儿阿卓曲吉卓美相传是“现今为护持遍知一切事来而出生在赞普天神之子后裔家庭的大瑜伽女”。她依止博东·乔列南杰为师,并成为他的明妃,修持密法的法侣,她也是博东大师弟子中“其中最优秀、最殊胜秉承执持博东密库者”。曲吉卓美与博东大师创建了浪卡子县的桑丁寺后,以此为中心,形成了西藏藏传佛教中女活佛系统——桑丁多吉帕母女活佛系统,到目前为止已经传到十二代。
据记载,甲央·丹增扎巴活佛的这一个博东派支系在历史上与桑顶·多吉帕姆这一系关系密切。相传在历史上,桑顶寺曾为甲央创建的觉拉寺的属寺,桑顶寺与觉拉寺关系密切,往来频仍。只是现在甲央所创建的博东派寺院已经归于沉寂了。
出了卡达寺门,沿着转经道对寺院进行绕转。在挂满迎风飘扬的五彩经幡中,我发现了一串串五色的羊毛团的身影。它叫“给达”,功能与作用与经幡类似,颜色所代表的意义也与经幡相同。白色的经幡能写上祝福语,“给达”是羊毛团,不能写字,于是有的“给达”边上用纸写上祝福语,比如×××祝愿考试顺利之类的。给我做翻译的西绕群培翻译完后,来了一句,这个“给达”的颜色不对。用羊毛团“给达”进行祭祀祈福的习俗应是一种比较古老原始的传统。笔者在西藏很少见到如此大量悬挂“给达”的地方了,想不到在觉拉寺悬挂的比卡达寺还多。
这种古老习俗的流传应是得益于交通的闭塞吧,在西午寺还看到另一个的习俗——涂面。
三、有家室的僧人
从卡达乡沿朗阿曲前往另一个博东派寺院西午寺,道路险峻,沿途的大山被河流冲刷,显现出类似于扎达土林的景观。建土林之中的西午寺在土林黄灰色的色调中,格外醒目。西午寺全称西午桑丹曲顶寺,寺址所在地叫曲德岗,它四面陡峭,只有一个方向可以进入西午寺,具有很高的防盗特点。
而西午寺的得名也与这种地望有关,在卡达土语中“西午”意为很害怕,很恐惧之意。西午寺因该地山川陡峭,人们一到此处觉得很恐惧,而迫不得已出声:“西午”。它与卡达寺同建于1442年,寺院初创时建于别处,1493年迁至现今所在的曲德岗。
1935年,西午寺因地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1936年进行了重建修复,1941年修复重建工作完成。当时为援助修缮工作捐资捐物的清单至今还保存完好,西午寺从此更名为西午桑丹曲顶寺。
因为是萨嘎达瓦节,朝圣的香客比较多,西午寺仅有的两名僧人阿旺次成与格桑曲丹都在寺院看护。在香客中,我看到了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座在寺院墙角,身着藏装,头顶的红头巾用掺杂着丝线的辫子固定着,引起我注意的是她脸上,涂着点点黑褐色的麻点。昨天在卡达乡也见到这样的面妆,只是匆匆而过,没有太在意。用相机偷拍了一张,妇女见有人注意,急忙走出寺院。当地人介绍,这是当地一种快要消失的习俗——涂面。用老鼠屎与制作鼻烟的植物“龙谢”的根混合,制成粉未,加水调和,就是涂面的原料了。涂面具有去除寒气、美容皮肤的功效。当地也有人以这种面妆为美。
西午寺大殿的布局与卡达寺相似,也为“凸“形,前大殿供莲花生大师,后佛殿供着强巴佛。大殿中的喜金刚、金刚萨埵及狮面护法是最吸引人的壁画。僧人阿旺次成说,这是在老的壁画上重描的。
阿旺次成今年34岁,入寺不久,对西午寺的历史还不是太了解。去年西午寺的老堪布圆寂后,这世上就少了个了解它的人。阿旺次成还帮忙在经书中找到两本本教的经典,对于这两本经典的来龙去脉,他说只能找老堪布了,只是老堪布已圆寂。回拉萨就经书的内容请教于本教活佛,活佛认为有一本可能是施咒的密法,可惜残缺不全了。西午寺保存着一幅唐卡,阿旺次成认为是博东·乔列南杰的画像,可觉拉寺的高僧认为,此唐卡画的是甲央·丹增扎巴活佛的可能性更大。
对于博东派,阿旺次成认为他们念的经文与其它教派不太一样。他还认为,博东派的戒律没有其它教派严,卡达寺的西绕群培也有这种说法。卡达寺的僧人可以有家室,念完经做完法事,就可回家。而且在卡达乡我询问当地人哪里能买到自酿的青稞酒,当地人让我去向卡达寺的管家要。据传西午寺的活佛甲根·阿旺赤烈朗杰也曾娶妻生子,阿旺次成也有家室,不在寺院当值之时,他会在家陪老婆孩子,耕耘劳作。
其实,博东·乔列南杰也严格实行各种戒律闻名,对细小之处也认真执行,不用金银器皿,随身只带一个化缘钵盂,不穿着绸缎,只穿法衣、僧裙、祖衣,不坐华丽坐垫等。甲央·丹增扎巴也学习博东派的戒律,只是时代变迁,因僧源及供养不足等原因,严格的戒律难以实行,有些僧人就转成了类似宁玛派“阿巴”性质的僧人,他们穿起僧衣做法,拿起锄头耕地。
四、丰收坝与本命年转的塔
过了西午村,朗阿曲河道变得更加狭窄,山势险峻,穿行在其中的公路自然也险峻。开车的司机看我紧紧抓着车内的把手,开玩笑地问我是不是没有走过这么险峻的公路?
出了谷口,地势开阔,那是错那县委、县政府正在开发的名为“丰收坝”的大平坝子。它总面积有4000余亩,虽然气候宜人,但是由于受信息、交通、水源灌溉等诸多条件影响,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的开发。2013年初,错那县委、县政府提出将丰收坝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开发示范点的决策思路,按照统筹规划、连片开发、分步实施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对丰收坝实施整体开发。
另一方面,错那县觉拉乡江木、贡、参自然村地处狭长陡坡,地理位置极为偏僻,距乡政府较远。自然条件恶劣,雨季降水集中,泥石流、山洪等地质灾害频繁,道路塌方、水渠堵塞(坍塌)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群众出行困难,交通安全隐患多,特别是饮用水源水量减少,水质差、医疗条件简陋、救援困难、学生就学不便等诸多原因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彻底改变饱受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侵扰的觉拉乡江木、贡、参等四个自然村群众的生活现状,加快觉拉乡丰收坝产业园区建设,推进移民富民工程,错那县委、政府痛下决心,积极争取、整合各类资金1000多万元,全力实施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工程,决定将上述自然村的群众整体搬迁至觉拉乡丰收坝产业园区安置。经过丰收坝的时候,灾民的安居房正在热火朝天地建着,丰收坝上机器轰鸣,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县委、县政府及村民们的努力,丰收坝将会是“硕果满技、麦穗遍野、林木成荫”的景象,灾民的脸上一定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同样饱受地质灾害折磨的还有既将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扎同寺。扎同寺全称为扎西通门寺,意为一见就喜。1951年的大地震使寺院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近年来,因地基下陷,寺院的墙体开裂下陷,已经影响到寺院的建筑安全;墙壁开裂,开始对寺内精美的壁画产生了破坏。作为建于1489年、逾五百年历史的扎同寺,不可能像自然村的村民一样进行整体搬迁。不过也有好消息,国家即将投巨资对扎同寺进行维修保护。
扎同寺为达波嘎举“四大八小”之一的主巴嘎举的道场,竹巴噶举曾经在西藏有很大的影响,在前后藏和阿里等地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藏人中一半是竹巴噶举派的信徒,在竹巴信徒中,一半是具有很高悟道的成就者,而这些成就者中一半是云游僧,无固定的住处,到处云游靠行乞生存,该派僧人还特注重修炼,掌握真本领,因为有了好的传统,一个个都是大成就者。
对于创寺人甲央·却吉扎巴,僧人也是语焉不祥。甲央·却吉扎巴有可能是当时在加玉地区(今隆子县)势力很强的“加玉瓦万户”的公子却吉扎巴,他的转世衮钦·白玛噶布出生于工布地区,是竹巴噶举史上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10岁被认定为甲央·却吉扎巴转世后,虽天性聪颖,但极为刻苦,终生坚持每日只食一餐,先后向40多位贤师学习,成为学识渊博的佛学家。衮钦·白玛噶布毕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和兴建寺庙,位于扎日神山转山要道上的三安曲林寺就是其创建的。因为这层关系,在以前,扎同寺供佛所需的酥油部分由三安曲林寺供给。
加玉瓦万户公主创建的寺院自然宏大,扎同寺高达五层,如今第五层已毁,仅剩四层。与宏大规模相称的是寺院内精美的壁画。个人认为扎同寺的壁画有可能是西藏除了贡嘎曲德寺之外,保存最完好、绘画最精美的青孜画派遗存。门廊的壁画破坏严重,经门廊而进的杜康大殿内,有保存着基本完整全套的释迦牟尼传记,包括释迦牟尼降生、出家、成佛直至涅盘等重要场景。该壁画线条规整,人物色彩艳丽,壁画风景部分以大量绿色调为主。间杂在人物之中山崖土坡、树木花草、流水瀑布、白云缭绕,楼阁宫殿让壁画生动自然。杜康北壁两侧绘制的嘎举派上师传承境及十八罗汉图更是精彩,具有重要的文物与艺术价值。
第四层的阿嘎尔拉康中的壁画以密宗怒相本尊为主。阿嘎尔拉康的建筑格局有“格西东甲”之称,意为“四柱八梁”,替木及梁柱之上四处可见精美的彩绘及雕刻图案。壁画上画有大威德金刚、密集金刚、喜金刚、时轮金刚等本尊,它们如今都用布幔遮着,观看时必须把布幔挑开。本尊的背光都画成红色的正圆,形态夸张优美,手足柔美,指尖与足趾皆长,指尖上还有可爱的卷肉。
扎同寺37岁的主持洛桑永拓是一个十分用心的人,他把古时的一些有特色的生产生活用品尽心地收集起来,摆放在四层的阿嘎尔拉康中,竟然形成了小有规模的民俗馆。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高约一米的大石锅,这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锅。在这一路上石锅并不罕见,有村民把早已退出厨房的它,用来养鸡喂猪,倒也是个“土豪式”的废物利用。
洛桑永拓得知同行中有人今年是本命年后,向我们强烈推荐离寺东北方向不远的嘎布登丹大白塔。一般人在本命年时,运势会不好,而嘎布登丹塔似乎是专为这个问题而设计的。过本命年之人,只要绕转白塔七圈,每次绕转时,都要走上塔基,再从某个特定的地方跳到转经道,将会消除不好的运势。当地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嘎布登丹白塔与印度的果松曲登、尼泊尔的切荣卡秀儿并列为三大最殊胜的白塔。
其实在经过丰收坝之时,我就已经留意到这个白塔,只是没有想过它如此神奇。相传建塔之人崔西钦布朗嘎兰觉为莲花生大师的后裔,在其八岁之时曾梦见一天女对其劝谕:须在河畔建一白塔,心降服妖魔、厌胜厌邪,方能保佑这一带岁岁平安、消灾免难。崔西钦布朗嘎兰觉自此立下修筑白塔的宏愿,在他年满十八岁之时,终于募集资金、人力建成了这座白塔。
走到嘎布登丹白塔的下面,它远比想像中的雄伟,共有七层,通高约20米,由塔基、塔身、塔瓶、塔顶相轮等部分组成。塔基高一米有余,塔身有四层,从塔基有台阶通过塔身到塔瓶。洛桑永拓说的特定的地点就在台阶边上,其实就是向下的两台阶,从这台阶到转经道有一米多的高度,从此跳下不是个惬意之事。按此方式绕转本命年的朋友就说,跳下去还是比较痛苦的,脚都镇麻了。
五、觉拉寺的白若扎那转世
相传甲央·丹增扎巴活佛师从博东·乔列南杰学得博东派一切教法之后,博东·乔列南杰给他指点:在门瑜与藏地交界之处有块宝地,你若能找到,博东派将会发扬光大。甲央·丹增扎巴活佛回到家乡,在觉拉乡找到了这宝地,于1447年,在他23岁与由占赤烈朗杰一起时修建了觉拉寺。好像是为这个传说做注解似的,觉拉在藏语中意思为收到的赠品。
甲央·丹增扎巴活佛与由占赤烈朗杰的关系十分的微妙。觉拉寺的主持次旺次久介绍说,甲央·丹增扎巴活佛是西藏八世纪藏族最早出家的七觉士之一,也是西藏历史上最杰出的佛教大译师之一白若扎那的转世。白若扎那十五岁时,受法王赤松德赞前往印度取经,经受五十七次苦行后,求得无上密法回到西藏。而由占赤烈朗杰则是陪白若扎那一起去印度取经的藏列珠的转世,是与白若扎那有缘分并有先知先觉的人。所以觉拉寺原有两支活佛转世体系,甲央·丹增扎巴活佛与由占赤烈朗杰体系,后来从甲央·丹增扎巴活佛一系中分衍出格桑仁增朗杰系统。这样在解放前,觉拉寺共有三支活佛转世体系。
白若扎那从印度回来时,带过来一静一怒的两个护法神,寂静相护法神叫“扎西温巴”,忿怒相护法神为“周温巴”。因为甲央·丹增扎巴活佛为白若扎那转世的缘故,这两个护法神如今也安居在觉拉寺中,在杜康大殿的耳室护法殿中,还能看到他们新绘制而成的形象。“周温巴”为猴相,为白若扎那及其转世甲央·丹增扎巴活佛的保护神。觉拉寺二楼有个殿堂供奉着一个天然形成的猴形的颅碗灵骨,只是谁也说不清到底是白若扎那的灵骨,还是世甲央·丹增扎巴活佛的。
觉拉寺全称为“觉拉土丹曲果尔列谢达吉林寺”,其底层杜康大殿与卡达寺相似,大致成凸字形,凸字形的上端为佛堂,下方为杜康大殿,凸字形宽大的两侧也各建有一个殿堂,只是幸运的是现存的杜康大殿因当时用作粮库而幸免被毁,也保存了一部分精美的壁画。
杜康大殿中以绘有顶髻尊胜佛母坛城及萨迦派最重要的本尊喜金刚的两幅壁画保存最为完整。佛堂内的壁画保存情况欠佳,但是几个不同派别的上师一起出现在一个殿堂中,让我相信《错那县文物志》中所言,博东派其教派融合了宁玛、萨迦、格鲁等派的教义。出现的上师有嘎举派的帕木竹巴、米拉日巴,博东派的创始人博东·乔列南杰及二弟子,其中一人为桑顶·多吉帕姆,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萨迦派上师等。
除了壁画,觉拉寺杜康大殿的大门也是一个精彩的工艺品,它先在铁条上刻出花纹的凹槽,然后用红、黄两色铜做出与凹槽的大小与纹理相同的图案,再镶嵌而成。大门的图案很复杂,四大天王、藏八宝、圈草纹、乐伎天等。寺院如今在原大门的处面再安上一扇木门,加以保护。
在寺院外,有一幅眼睛的画像引起了我的好奇,那是有关于一次“斗法”后的传奇:觉拉寺的博东派上师与错那县城附近夏日寺的格鲁派上师进行斗法,他们都身称自己赢了。于是在博东派的觉拉寺与格鲁派的夏日寺内,都在墙壁上画了一个眼睛。博东派的说法是,当博东派上师与格鲁派执骰子,双方都执出十二点,于是博东上师挖出一眼,共为十三点大,胜出。格鲁派则说自己胜了,博东派挖出一眼给格鲁派。当我在参观夏日寺之时,还特意去看了这个眼睛,谁胜谁赢在今日似乎早已不重要,那次斗法,也可能只是当时教派之争的一个反映吧。
在觉拉寺的一角,原来还立有记载甲央·丹增扎巴活佛生平事迹的石碑,可是现今只存碑帽及一小块碑体。若石碑现在还完好的话,后人对甲央丹增·扎巴活佛的了解会更多。
从觉拉乡出发,再次爬上香香拉山山口,我回想起这几天采访中惊艳的壁画艺术,博东派偏居隅的顽强存在、深沟绝壑的独特地貌、质朴热情的风土人情,一种不舍离去的情愫在生长着。同行的老师说,“香香”是藏传佛教一种人首鸟身的瑞兽。若果真如此,那卡达与觉拉就位于香香鸟巨大的翅膀呵护之下,而朗阿曲与觉拉曲则为香香鸟粗壮的鸟脚,扎同寺与嘎布登丹白塔应是香香鸟两个坚硬如铁的鸟爪。
有神鸟“香香”的庇护,还有什么奇迹与精彩不能发生呢?
重见天日 / 扎西次登
古庙里的春天 / 旺久多吉
转经路上 / 姜松
车刚
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中国摄影五十年优秀摄影工作者,曾荣获2007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优秀摄影师大奖。作品《天路》获“尼康在中国”2009中华56个民族摄影活动金牌奖、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天堂鸟 / 车刚
古堡雪山 / 车刚
天路 / 车刚
十一世班禅大师在西藏日喀则举行时轮金刚灌顶法会(组照)/ 觉果
扎顿
1964年出生于西藏江孜,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理事,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副秘书长。摄影作品《雪暖人间》曾获“第四届西藏自治区摄影作品展”金奖。
瑞雪暖人间 / 扎顿
扎堆
藏族,1976年出生于拉萨,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摄影家协会理事。
转山(组图) / 扎堆
吕宇理
汉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摄影家协会理事,被誉为“追逐闪电的摄影家”。1966年出生,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1987年曾在长沙举办过以藏民族为主要题材的个人摄影展览;2006年移居拉萨;2015年在珠峰大展上举办个摄影作品展。
布达拉宫上的闪电 / 吕宇理
姜松
1963年出生在西藏江孜,1978年参加工作,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在日喀则地区邮车站工作,1999年在西藏邮政酒店工作。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摄影家协会理事。
黑颈鹤 / 姜松
王胜华
汉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作为一位经商的摄影爱好者,此前曾到西藏山南地区援过藏,对西藏和西藏人民有着比较深厚的感情,对拍摄西藏的山山水水更是有着一份特殊的兴趣。
飞扬的青春 / 王胜华
张全胜
西藏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94年进藏,热爱西藏,是一名超级摄影发烧友,对摄影有着执着的追求。
冈仁波齐 / 张全胜
王进红
汉族,1971年出生,四川康定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摄影家协会会员。从2006年开始从事与西藏摄影相关的各方面工作,策划并协办了总共八届中国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展和区内多次其他摄影展览,摄影作品多次在区内外摄影展多次荣获银奖、铜奖和优秀奖。
喜结良缘 / 王进红
黑颈鹤一家人 / 普布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