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高铁文化 打造智慧生态校园
2018-04-12王雁群
王雁群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不断发展,我校新校区建设应运而生。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规划来改善校园建设,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校园功能布局,成为新校区建设的重要课题。在校区建设规划中,终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积极完善教学配套设施,推动实训基地一体化进程,大力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人文化、生态化、功能化为一体高职智慧校园。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区规划;功能布局;生态建设;智能校园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6-0205-02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51年,是国家铁道部首个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河南省唯一的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新校区位于郑东新区,美丽的象湖之畔,地理位置优越。
中国高铁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中国铁路人“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精神和作风,“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中国高铁精神,已经成为一种高铁文化。在新校区的建设中,就要体现这种文化和精神。
1 规划指导思想
1.1 强调以人为本
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校园规划设计要考虑的第一要素。校园建设应以人性化的尺度为依据,规划建设进程中应反映学校的人文精神和特色校园文化,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满足教学实训,办公学习的需要,打造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
1.2 坚持创新性可持续发展
校園规划要有前瞻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日趋成熟,高校招生人数逐渐增加。老校区常常受到城市布局的限制而不能重建,大部分高校开始扩展新校区,扩大教学资源,追求更高的台阶。[1]新时代的校园规划要吸取老式校园建设的经验,在规划建设进程中保留一定的伸展性,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改革进程。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1.3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包括学校文化底蕴和学生文化素质,校园文化建设是激发校园生活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渠道。校园文化存在于学校的每个角落。加强校园规划中的人文环境建设对于加强素质教育,改善和优化育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物质文化建设应与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和校园固有风格的同时,着重强调怎样体现出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教育与教学目标、学科建设规划和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诸多元素与环节。
2 功能结构布局
根据校内三条主轴线分将校园分为五大区域,各个区域之间既能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以教学科研为核心,生活文化区为基础的校园结构布局。[3]
(1)教学科研区:作为师生教学的主要场地,应集教学、实验、实训、科研为一体。合理安排教室布局,将教室、实验室集中布置,以促进学科交叉渗透和资源共享,方便学生使用,提高利用效率,实现建设价值。
(2)图书馆与校史馆:作为整个学校最重要的人文建筑,二者修建在校园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点设计馆内结构及外形设计,既美观新颖,又展现文化内涵。[4]
(3)学生生活区:以便于生活、便于交流、便于管理、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学生需要为目标,通过完善的后勤管理,为学生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4)教师生活区:建设高品位,区域化,小户型的教工生活区,解决职工的住宿问题,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致力于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
(5)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填补老校区创新基地的空缺,利用郑东新区经济繁荣的区域特点,修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对学生进行重点培训,为有想法的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平台,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5]
3 规划定位及目标
3.1 突出高铁文化
在“立足河南,依靠铁路,服务铁路和地方经济建设”办学思想指示之下,坚持以高速铁路运输牵引动力、运输车辆、运输牵引动力供电、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和铁道通信信号类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突出“行业性”特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以制造类、医护类、物流类、电子信息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为重点,突出“地方性”特色,用专业特色展现学院特色。[6]
3.2 推动创新创业
21世纪是经济急速增长,科学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实现不断突破的时代。是否具有高端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新标准。学校建设不能局限于素质文化建设,更应高大力开展创创业培训。首先大规模进行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促进创新教育。其次,新创业园区的建设,引进国内外优秀资源,加强大学生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相结合,搭建学校级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另一方面培养创新意识,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业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契合的结合起来,培养有思想、勤思考、敢思新的高端人才。专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双管齐下,做到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把将突破性思维化作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来弥补我校革新创业教育的精英缺口,可以极大地提升在校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式各样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同时进行创业实践,使得创新精神能够展现在实处。将创新教育带到课堂,积极开展慕课,虚拟实验室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3 基地实训一体化
老校区实训基地设置不齐全,管理混乱导致其仅能满足学校课程教学,无法充分大会发挥实训基地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更不仅仅满足于共享开放的实训基地的要求,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优势与特长。新校区规划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着手,校内建设集实物、现实虚拟技术和仿真技术于一体的生产性、仿真性的校内教学实训基地。[7]其中,电力机车模拟驾驶装置、牵引供电微机远动仿真系统、模拟仿真护理实训基地等努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校外充分发挥校业资源整合效能,通过与产业领域知名企业合作省内外知名建设开放型综合实训基地,深入探索校中企,企中校的合作模式,实现设备对接产业链、技术对接企业,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现有资源,各方面发挥校企合作的优点、整合及提升作用。
3.4 打造智慧校园
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好改变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模式。“智能校园”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各种资源的进行集成、整和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实现数字化教学、科研和管理。[8]将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使应用交互更加明确、灵活性,从而实现智能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建设校园网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系统的共享、整合,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统筹安排学校各处室,分工协作,成立专门的智能化校园建设小组,让信息化真正成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总体规划,分期实施弱电工程。由懂业务的人员来管理,负责方案设计、工程招标、现场管理、工程测试等。综合布线的稳定与安全关系到整个智能化校园的成败,重视综合布线的建设和管理能大大推动智能校园的建设进程。
智能校园的建设从全局性的总体考虑及设计网络中心,充分考虑校园供电、供网、消防、用电等多项指标。另外增加无线区域网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保留一定数量的无线接入点,提高网络应用的灵活性。
4 生态环境建设
4.1 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环境由人创造,同时也对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学校的整体建设不能缺少生态环境规划。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的重要基础,在优美宜人的环境中生活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身心健康。构建生态校园,比为师生提供良好生活环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环境规划,生态文化与人文文化能有机融合,人文与环境相辅相成,更好地彰显了校园特色,学校整体核心竞争力已将稳固提升。因此,生態环境建设有利于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校机制良好运行。
4.2 打造整体优化,协调共生的生态校园
以“山水交融”为生态建设的总概念,根据郑东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提出空间发展概念,通过规划布局将校园内建筑、绿植有机贯连,融单一为整体,形成连续的生态绿化系统。规划结构强调“建筑为主,植被楔入”三条主要道路轴线将校园建筑群有机串联,主轴干线外种植植被,修建园林景区,为校园建设增砖添瓦。
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做到不同高度的植物合理搭配,达到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的视觉效果,以形成复层混交、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选取和培育耐践踏、常青的草种来铺植,雇用专业人员定期园艺修枝,起到遮阳庇荫的作用。人在树冠之下,视野开阔,有空间可以进行种种活动。适当穿插四季花卉点缀,提升视觉效果。除此之外,还应该大力发展立体绿化,生态建设不应局限于平面空间,通过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既能形成立体景观,又可以节约土地面积,实现土地资源最大利用化。
参考文献
[1]苏蓉.大学校区建设理念与地域文化——从成都大学新校区建设说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36(3):238-241.
[2]刘红宇,廖文龙.大学精神传承与新校区建设的检视与重思[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2):103-105.
[3]苏红艳.关于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0):42-43.
[4]侯光明.关于大学新校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前沿,2003,(17):28-31.
[5]董立忠.高校新校区规划建设问题浅析[J].低碳世界,2017,(25):193-194.
[6]胡晶晶,金成林.浅谈新校区校园文化对创新教育影响[J].科技视界,2016,(7):57-57,73.
[7]赵坤.关于高职院校新校区实训室建设规划与设计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23(2):29-32.
[8]沈霞娟,高东怀,刘健,等.面向智慧校园的第四军医大学新校区信息化建设方案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z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