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作文教学方法浅谈
2018-04-12次仁德吉
次仁德吉
【摘要】在历年高考中,高考英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在英语中英语作文的成绩也占到了30%左右。但是,许多同学认为英语写作非常难,而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也很少,所以会形成一个作文很难拿高分的英语学习误区。但实际证明,英语只要采用正确的学习策略,经过认真的辅导,就能够拿到一个很好的成绩。
【关键词】英语写作 教学方法 高考成绩随着近些年英语成绩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加大,写好一篇英语作文对提高英语成绩的效果非常显著。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用一定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写作中遇到的困难,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一、教师作文教学的误区
1.重结果,轻思维。在英语写作当中,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写作成绩,对写作的方法和学生的写作思维,很少进行专门的培训。这就是所谓的重结果,轻思维。如果学生在英语写作当中不能摆脱汉语的逻辑思路,就不能够写出一篇连贯性好,逻辑性清楚的英语作文。
2.重语法,轻连贯。许多老师认为,如果学生的语法学习不好,就可以采用一些简单句来完成英语作文的书写。但实际表明英语作文最出彩的地方往往体现在学生对英语从句的熟练使用。如果学生为了避免错误而通篇采用简单句来完成英语作文,那么文章的可读性就很差,读起来也缺少英语的味道,不具有英语作文的美感。
3.重理论,轻实践。英语作文如果想要写好,就需要进行大量的锻炼,但是许多教师在讲课中只讲解不同类型问题的区别,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做英语写作。但是应该知道,如果在课下给学生布置英语作文,那么学生完成的效果可能很差,又不能得到老师的及时指导,并不能达到老师上课所期待的教学效果,这样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
二、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1.句子结构错误。学生在英语写作时,除了需要采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法以外,务必要避免出现一些低级错误。例如,某些学生会写There are many girls is swimming.这样的错误是应该避免的,如果在考试中被老师发现,那么这样的文章档次将直接会被降低最少一级。
2.语态、时态用法错误。学生在写作当中一定不能搞错文章的整体时态。如果文章都采用一般过去式,那么就应该尽量避免采用其它的时态,以免使得文章逻辑特别混乱。最后,如果为了文章出彩,应该采用一些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倒装语气等语法来提高文章的档次。
3.固定搭配,常用词错误。对于一些常用的固定搭配,习惯性表达法应该避免出错。如果对于固定搭配,使用错误的话,会使得老师认为该写作业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很差,这样在英语作文评分时会给老师留下很不好的印象。所以,对于固定搭配应该特殊记忆,对于不熟悉的表达法尽量少用或者不用。
三、英语作文教学的对策
(一)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1.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素养,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写作文就像盖房子,如果学生的词汇量不够,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必然也不能出彩。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再让学生记英语单词的时候,老师应该注意让学生理解词汇的多义性。在记忆词汇时最好将一些常用的词汇,采用联想记忆法,插入一些英语成绩中加强记忆,这样一来,既记忆了单词,也背诵了一些句子。
2.加强句型教学,培养表达能力。句子是英语作文的基本组成单位,训练学生对于句型的应用,可以培养他们对于英语的语感,也能帮助他们复习学过的英语语法,固定搭配等知识。在加强学生对句型学习的时候,老师应该注意,让学生探索时态的使用规律,不要死记硬背,避免为了使作文看起来漂亮,就盲目采用各种时态,这样一来,文章的时态逻辑就会出现混乱,让英语作文的评卷老师觉得厌烦,同时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也并不自然。
3.加大作文的阅读量。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写作文以外,还应该让学生朗读一些优秀的范文。记忆一些范文中常用的出彩的表达方法,把这些句型牢牢的记在脑子里,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可以拿出来使用,并在原有记忆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二)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1.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如果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好的话,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升,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口头汇报,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对课文进行复述。学生在对课文进行口头复述的时候,也锻炼了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让他們将课文中的人物在脑海中加以创新,这样可以扩大学生在写作时的想象空间。
3.坚持每周写作。教师应该根据课堂讲解的英语写作目标,布置适当的作业。如果学生每周都能够写一到两篇作文,那么他们的写作能力也会在日常训练中逐渐提高。
四、小结
总之,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忽视,老师在教学时应该既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教育,也应该注重技能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写好一篇优秀的英语作文,是学生高考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2]教育研(五).学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