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意义及创新培训模式探索
2018-04-12吴雅琛黄玲琴
吴雅琛 黄玲琴
【摘 要】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是激发广大中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及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竞赛活动,然而奥赛作为高校人才选拔的机制却产生了诸多问题。本文针对目前中学生奥赛中存在的偏离本质的问题,对中学生参加奥赛活动的真正意义进行了提升,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奥赛培训模式。
【关键词】奥林匹克竞赛;意义;创新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4-0094-002
The Significanc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Olympic Competition and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
WU Ya-chen1 HUANG Ling-qin2
(1.Loudi Third Middle School, Loudi, Hunan 417000, China;2.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Abstract】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lympic competition is to stimulate the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learning science knowledge, to train their scientific and innovative spirit and to discover and train excellent young talent contest.However,as the mechanism of college talent selection,Produced a lot of problems.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the deviation from the natur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Orsay competition,this paper raises the real meaning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Orsay event and proposes an innovative mode of Orsay training.
【Key words】Olympic competition;Significance;Innovative training mode
近年來,为了提高青少年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激发其思考与创造能力,将健康的竞争机制引入中学生的学习之中,其中最受关注的要数各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奥林匹克竞赛的初衷在于从本质上激发广大中学生对学习基础学科科学知识的兴趣及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用于培养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开拓探究型的智力和能力,增强逻辑思维、创造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虑到“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可能导致一些因考试失误或者智力超群却严重偏科的学生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目前,我国的奥林匹克竞赛已经成为了高校人才选拔的辅助途径,因此,其最直接的意义在于为比赛优胜者提供保送和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这给某些单科脱颖而出的学生提供了一条进入大学的有效途径。因此奥林匹克竞赛成了对高考制度的有效补充,也是发现单科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引导他们走进科学殿堂,培养新一代科学人才,推动学科发展的有力手段。
1 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本质偏离
正是因为奥林匹克竞赛是进入大学甚至名牌大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奥赛热”在诸多方面已经偏离了本质。主要体现在:(1)过于“功利化”:学校、家长和学生参与奥林匹克竞赛更注重的是能否通过获奖被保送进入重点大学或者参加自主招生,老师和家长支持学生参加奥赛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能获得保送和自主招生等资格,因此有些学生参加奥赛不一定是因为其对该学科有多大的兴趣,而是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劝说下盲目跟风参与其中,奥林匹克竞赛逐渐违背了初衷,演变成为了中学生之间激烈的升学竞争,为中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培训“急于求成”:有些学生刚参加奥赛时兴趣很大,信心充足,然而很快大部分同学很沮丧地选择放弃,主要原因在于培训体制的不合理。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很多奥赛培训班均采取短期内集中强化培训的方式,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习大量高深的知识,课程进度过快而无法做到循序渐进,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培训方式很容易消磨掉学生的信心和兴趣,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3)竞赛题目“障碍太多”:奥林匹克竞赛题目除了抽象和专业化的题目外,还会设置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实现理论和应用相结合,但是不管怎样都应该突出对核心知识的考察,然而我国的竞赛题目往往在审题及解题技巧上给考生设置诸多障碍,学生需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审题及技巧的摸索和掌握中,而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未必到位。由此可见,中学生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真正意义和培训体系等还有待更加深入的认识。
2 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真正意义
如果教师、家长及学生均淡化竞赛的功利性,强调其对学生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重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让对某学科有浓厚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爱好参加到奥赛的学习和培训中,采取轻松的培训模式,让他们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参与竞赛活动,那么奥林匹克竞赛将有助于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意义也得到了提升。
由于竞赛题目往往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当同学们轻松面对竞赛,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竞赛问题会让他们沉浸在思考的乐趣中,一旦问题得以解决,会给他们带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和成就感。正如波利亚曾说过“当我们在解难题时,就学会了面对挫折并且锲而不舍,学会了赞赏微小的进展,学会了等待灵感的到来,学会了当灵感到来后的全力以赴。”这才能真正体现出奥林匹克竞赛的普适意义:(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从而激发其对学习该科知识的兴趣;(2)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具有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强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学习的精神以及超强的自学能力,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4)有利于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品质。可见,以上能力和素质正是中学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3 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创新培训模式探索
由于奥赛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且显著超前,难度大,思维灵活,综合性强,不能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和大量的练习题来达到目的。更不能采取短期内灌输大量知识点的方式急于求成。因此在培训中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方法、能力及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作者去年在长沙参加生物奥赛培训的经历,本文提出利用开放合作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模式如下:1)教师教授学生有效查阅资料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方法学习和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渗透。2)给学生提供课程章节学习计划,要求学生自学新的概念、原理并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疑问。3)针对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设置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具体操作如下:(1)老师充分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意愿进行分组(如4人一组),课桌采用圆桌的形式便于交流讨论,每组各成员都担任明确的角色,如组长、协调员等;(2)老师把提前准备好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拿到任务后对题目进行充分讨论确定问题的本质后迅速分工查阅相关资料。(3)根据各自查阅的资料进行充分讨论、从理论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此时如果学生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指点)。(4)各成员按照分工进一步深入思考,挖掘理论本质,并做相关验证实验。然后进行汇总讨论,得到有效的“思维碰撞”,使问题得以解决。(5)最后汇总成果,学生可用ppt报告的形式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取得的成果。并且各成员均分享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收获。(6)各组对问题解决的差异进行辨析。4)教师对新知识进行串讲,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楚知识脉络,构建知识结构,以此为主线深入理解其中的概念、原理及关键问题,并针对上述辨析结果及学生自学过程的疑问进行引导分析,让学生获得统一的理解。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当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鼓励他们坚持不放弃,让学生主动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以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这不仅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上述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实现了奥赛的本质意义。
总之,我们要重视奥林匹克竞赛的过程而非结果,提升奥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正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使得奥赛活动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涵雄.论化学特长生的培养与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关系-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同学成长侧记,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5:26-28.
[2]王中文.关于中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几点思考,中学生物学,2001.277(7):22-23.
[3]文宗,徐琛.生物奥赛培训与创新素质教育,生物学杂志,2006.23(5):55-58.
[4]袁振,白磊,刘金昌,等.浅谈如何利用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34):36-37.
[5]易向红.我国中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6]王生.加强学科竞赛培养创新人才,基础教育参考,2006.1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