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MCR模型视角下翻转课堂本土化教学策略研究

2018-04-12高子砚王冠陆霞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高子砚 王冠 陆霞

摘 要:翻转课堂在全球掀起“课改风暴”的同时,其本土化教学实践却在国内面临“流于形式”、“实效低于期望”的现实困境。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以翻转课堂本土化教学策略为研究目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获得相关信息与数据,在此基础上,从传播学理论SMCR模型视角,围绕信源(Source)、信息(Message)、通道(Channel)和信宿(Receiver)四要素,对翻转课堂本土化教学提出了“四个注重”的策略建议,旨在提升教育传播质量,优化翻转教学效果。

关键词:SMCR模型;翻转课堂本土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06-0010-04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日趋广泛,以教育技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学方式和學习方式的变革成为高等教育实现现代化和跨越发展的必然举措。通过对2017年3月发布的《2017年新媒体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地平线报告》(简称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分析与解读,可以得出,中国高等教育在未来的一年内可能普遍采纳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创客空间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创新教学方式[1]。以翻转课堂为例,面对这场颠覆性变革,近年来的国内各类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投身于翻转课堂本土化的实践探索。然而,随着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这一“舶来品”随之而来的“本土化”、“适应性”等问题逐渐引起诸多专家、学者及教学实践者的反思。

一、翻转课堂的优势与困境

(一)翻转课堂的优势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译作“颠倒课堂”)翻转课堂近年来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2011年还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2]它的教学环节一般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课前,教师通过发布课前学习清单与任务,安排学生观看相关微视频课程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习得一部分新知;课中,学生带着问题与习得成果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内化知识,教师答疑解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进一步探究完成学习任务;课后,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或通过微视频课程进行巩固复习。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在课外根据自身能力水平来分配学习的时间,调整学习的策略,实现个性化学习。在面授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观察、指导学生,并及时反馈;同时,学生也有机会通过小组探究等方式实现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听课。[3]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翻转课堂的影响下,师生之间线上线下的互动有所增加,知识传播效果、知识内化程度以及教学实效都应明显优于传统讲授教学。但在推行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翻转的效果难免差强人意。

(二)翻转课堂本土化教学的困境

为了充分了解翻转课堂本土化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教学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深入研究,采样选取了江苏省某市的一所师范院校(以下简称A学校)的部分师生为研究对象,283名学生与10名教师均来自学前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不同专业,都曾经或正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组成员分别向学生与任课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并与部分任课教师就翻转课堂本土化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等问题进行访谈。问卷与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问题。

首先,关于是否认同“翻转课堂”为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大部分的受访对象是表示同意这一观点的,其中学生的同意率为55.4%,教师的同意率为60%。可见,受访的大部分师生是愿意接纳翻转课堂的引入与实践,并对其新式教学形式有所期待。

其次,关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期望与教学实效的比较。52%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的实效高于教育期望,并认为,相比理论课程,实践操作类课程的翻转教学更被接受或认可。而56.3%的教师则认为翻转课堂的教学并未实现自己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课堂面授过程中,有的学生甚至会出现“理论听不懂,内容跟不上”的学习窘境。

最后,关于在“翻转课堂”教学本土化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67.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对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与课中小组活动都有着重要影响;54.8%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教学,会耗费教师更多的时间精力,得不偿失;个别教师甚至对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存在理解性偏差,因未取得预期教学效果而选择中途放弃。而57%的学生会因为翻转课堂的课前自学环节存在压力与不适应感,14%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不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

可见,A学校的翻转课堂本土化教学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甚至远低于师生的期望。导致翻转课堂教学“水土不服”的原因包括:一方面,主导翻转的教师由于组织与设计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欠佳,易使翻转的各环节相互脱节,教学的翻转往往流于形式,疏于内容,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实质性优化。另一方面,作为翻转课堂的主体,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能力水平的高低,必然加剧了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而这两方面原因都因教育过程的多方因素的制约与束缚,而影响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质量,从而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与预期产生偏差,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转。如此“高期望,低回报”的现实窘境,令人不得不理性地反思,如何才能打破翻转课堂本土化过程中的束缚与局限?

二、翻转课堂本土化教学策略建议——基于SMCR传播模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经典诠释了一名教师的重要职责——知识的传播。在传播学中,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4]那么,在教育环境中,教育信息的传播者——教师与教育信息的接受者——学习者就必须存在共同的意义空间。在此,可以理解为师生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知识与认知基础。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符号化”可以理解为教师将知识信息转换为语言、文字、声音等形式的符号来实现信息的传播与阐释,而学习者通过对传来的符号加以分析、理解,从而习得知识的过程,即“符号解读”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6]推及教育领域,这样的传受双方的互动过程,即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过程。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去考虑“教”与“学”的策略,完善翻转课堂的形式与内容,必然在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SMCR传播理论

贝罗(D. K. Berlo)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SMCR传播模式,即在传播过程中包含的四要素——信源(Source)、信息(Message)、通道(Channel)和信宿(Receiver)。将其引申到教育领域,“教师”、“教育信息”、“教育媒体与工具”与“学习者”即为教育传播过程的四要素。然而,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的。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学习者(即信宿),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反馈信息给教师(即信源)的传送者。因此,传播过程以及各要素中影响信息传播质量的关键要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并且各因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它们对教育教学情境下传播设计与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7]因此,本文提议围绕SMCR传播模型的四要素,针对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教学提出以下策略建议,即“四个注重”。

(二)四个注重

1.信源:注重把控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SMCR模型视角下,信源(Source)即传播的起点,信息传播的过程直接受传播技巧(交流、沟通技巧)、态度(意识与观念)、知识(教学经验)、社会背景(地位、影响与威信)及文化(学历、经历与文化背景)等因素所影响。因此,在翻转课堂中,作为信源,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关乎教育信息传播质量与效果的主要责任人。

(1)教师需适应角色扮演的转变

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越来越趋于共享多元、平等自由的特征。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所需扮演的角色,要比传统教学中信息的直接传播者更为多面、复杂。教师需要适应一些“应时代而生”的扩展角色,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引导。

(2)教师需关注师生共同的意义空间

前文提到教师与学习者存在共同的意义空间,教育信息的传递才有保障。教师要保证学习者在开始吸纳新知识时,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与学习经验,能夠对新知识产生好奇,甚至有所期待。又或者,旧知与新知有所关联,知识的过渡自然承接。通常情况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学情分析、教材资源分析等课程现状调研,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共同的意义空间,实现较为理想的师生互动,从而保证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

(3)教师需熟悉翻转课堂的教学原理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教学环节的安排,翻转课堂都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作为信源,教师对翻转课堂是否形成正确的认识与态度,是否熟悉其中的设计要素、开展形式、教学理念及发展趋势,都关乎教师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2.信息: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在SMCR模型视角下,信息(Message)是指传播信息的内容,是传播的客体。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信息的内容、要素、处理、结构与符号编码方式,而信息的内容、处理及符号编码方式的不同,均能影响通道的选择。[8]在信息处理方式上,翻转课堂最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就是在课前环节增加了微视频信息。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传播信息的呈现形式,同时也扩大了学习者接受的信息量。那么,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情境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既是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教育信息传播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因素。

(1)教学内容围绕核心任务主题

一般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便于理解,并有效地将符号化的信息传送至信宿那里,在对教育信息做符号化处理时,会根据传播需求添加必要的元素。因此,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的核心内容、明晰课程知识的重难点、明确学习者应达成的目标。一方面,明晰了学习主题,更易于帮助“教”、“学”双方实现更明确、有效的课堂效果。另一方面,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根据梳理得出的核心内容,在发布学习任务时重视两个关联:一是教学内容应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相关联;二是教学内容应与学习者的学习现状相关联。

(2)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恰当合理

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的编排与呈现形式是否恰当合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对符号化处理后的信息的解读情况。恰当的内容编排,剔除冗余,易于让人理清思路。合理的信息呈现方式,则形象生动、便于理解,更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主题、类别、学科以及所要求掌握的程度,甚至课堂推进的节奏变化,有意识的选择更合理的呈现方式传达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翻转课堂在内涵与形式上的双重推进。

3.通道: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反馈

SMCR传播模式中的通道(Channel)是指传播信息的各种工具,通常由人体的视、听、触、嗅、味五大感觉通道来完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类教学媒体的介入与参与,能够调动人体感官来实现更有效的信息传递。在翻转课堂中,就是借助多媒体技术视觉化的特点,更为强调视觉与听觉的感官刺激,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完成知识信息的接受。

(1)优化视听媒体的有效传递

相对于传统教学,翻转课堂中所应用的教学媒体与工具更为丰富、多样。无论是课前发布的微视频信息,还是课堂上积极思考、交流讨论、互助协作等教学活动,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身体的各个感官来解读符号化的知识信息。可哪些信息适合视觉化表达,哪些信息则适合语言文字叙述?需要教师有所顾虑。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考虑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主题来选用合适的通道传达,保证教学媒体传递信息的有效性。另外,尽量避免多个感觉通道同时利用,以防止学习者在接受信息时,受到多维通道之间的冲突与干扰。

(2)介入师生互动的自主学习平台

任何一种教学情境中,良性的师生互动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质量的提升。除了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合理增加师生面对面交流与互动的机会,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借助功能完善的学习平台来增进师生关系,这对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例如,不少高校教师团队开发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来辅助翻转教学推行的进程[9]。以A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为例,学生们学习的媒体、工具恰巧也是学习的内容。教学团队在推进课程翻转教学时,开放校内的SPOC,将知识信息的传播不仅局限于某一堂课、某一章节,甚至某一位教师。丰富信息量,利于学习者深入探究;线上互动,对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做了补足,如线上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讨论、交流、评价,增加学习者感知更多通道信息的机会,从而利于实现打破时空、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

4.信宿:注重学习者的学习潜力与动机

信宿(Receiver)即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向信源反馈信息的主体。因此,在SMCR传播模型中,影响信源和信宿的因素是相同的,即传播技巧(交流、沟通技巧)、态度(意识与观念)、知识(教学经验)、社会背景(地位、影响与威信)及文化(学历、经历与文化背景)。翻转课堂中的信宿即学习者,既是接受信息并将其译码的人,又是向信源反馈信息的人。[10]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同样需要具备必要的交流技巧、积极的参与态度以及良好的应对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信息的传播。

(1)关注学习者的需求与反馈

上文已经从信源、信息的角度,提到学情分析、知识经验关联度的重要性。而作为信宿,学习者在教育教学情境中,不仅需要接受信息,解读信息,一般还要向信源即教师反馈信息。反馈的过程中,学习者是信源,教师则为信宿。因此,保证学习者的反馈信息传播顺畅,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升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反馈的内容应该较为具体,一般包含:一是学习目标是否达成;二是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是否解决,如何解决;三是对教学活动安排有什么建议或异议;四是有哪些学习内容是你感兴趣,并希望继续探索等等。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需求与反馈,都会通过每一次交流与互动一一反映出来,教师需要观察记录,学习者也需要通过提高学习自觉性与自主学习能力来及时自我筛查,如态度、交流技巧、知识能力等方面,来优化学习效率。

(2)引入ARCS动机激励模型

在设计翻转课堂课前任务时,需要考虑激发并挖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潜力,使他们迸发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那么如何吸引学习者,实现这样的激励效果呢?教师可以借助ARCS动机激励模型来进行相关教学活动与策略的设计。ARCS模型不仅关注动机的激发,更关注动机的维持。[11]对照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与满足(Satisfaction)这四个要素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更利于引发学习动机,激励学习者的学习,从而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因此,基于ARCS模型的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可以体现以下几点:

注意(Attention):引发学习者的注意,一般有这三个步骤:知觉唤醒——激发探究——维持注意。比如,在课前导入的环节,教师放视频、动画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给予视听感官方面的刺激;接着,顺势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激发学习者的好奇与求知欲。最后,需要教师应用合适的策略来维持这份兴趣与好奇,如举例子、讲故事,或是探究性问题,引发学习者深入思考。

关联(Relevance):在上文的信息维度中,笔者提到发布学习任务时需要注意两个关联。其实就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去思考信息关联性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学习者接受的信息,一方面需要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关联;另一方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与现实的问题相关联。只有这样,学习者才会觉得,新知识的传播才是有价值,值得接受的,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合理过渡。

信心(Confidence):之前提到教师要根据学情分析,明确学习者所达成的目标。这里的“明确目标”可以理解为给学习者“设定期望”。期望过低,容易无趣,期望过高,则容易受挫。因此,设定的期望,教师应当设计合理到位,让学习者觉得“只要经过努力,就可以达成”;同时,可以设计好达成目标的路径,教师在过程中提供思维性的指导,将问题步骤化,提供支架,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当然,无论最终的目标有没有达成,教师也应更多肯定学习者从中付出的努力,科学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帮助其建立信心。

满足(Satisfaction):“我努力了,就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可以实现我的目标 ”,诸如此类的话,指的就是学习者的满足感、成就感。在任何教学情境中,尤其是翻转课堂,学习者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在课堂参与度、学习自主性与探究性方面的积极表现都应当被鼓励,这种满足感会激发出学习者的学习潜力与内生动力,挖掘其学习的兴趣与潜力。因此,适当的鼓励与认可、公平合理的评价,对于学习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激励。

三、结束语

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人们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适应、改观都不是一蹴而就的。[12]正如“教育无定法”一样,教学效果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更没有哪一种教学策略是万能的。翻转课堂翻转了课堂的时空与教学结构,为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13]可如何实现其本土化进程内涵与形式的双重推进,还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与科学的实践。但不可否认,随着众多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不断反思与实践,针对不同学科、专业以及院校的此类研究也会更加深入透彻,这都将对国内翻转课堂本土化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魏雪峰,高媛,黄荣怀. 中国高等教育技术未来五年的发展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7,(5):53-59.

[2] 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5-61.

[3] 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4][5][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7][11] 郑燕林,李卢一.SMCR模型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微课程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5):88-94.

[8]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1.

[9] 高子砚.碎片化学习环境下幼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6):24-26.

[10] 刘佳,孙利平,张婉,周嘉.SMCR模型视野下翻转课堂多元化传播要素的设计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184-186.

[12] 高子硯.微项目学习的知识内化过程与教学设计[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7,(3):27-30.

[13] 吕晓娟.基于学生学习力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98-102.

(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谈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