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青春期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以青春电影分析为例

2018-04-12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媒介青春青少年

朱 波

(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媒介素养过去只用来描述人们识字能力高低,如今则指公众与大众文化相关的认知、体验和分析的素质,即解读、批判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一个民族、一个阶层、一个人若没有合理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就会成为“信息贫困者”,即信息时代的弱者。

大众文化制作方往往代表文化创造、商业资本等的控制力量,而受众则是由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多种群体构成。其中青少年群体指从儿童阶段过渡到成人的特定时期的人类个体的总称,年龄约12~20岁,介于少年与成人之间。尝试脱离父母,内心充满压力,情绪易波动,急切寻求社会角色认同。其认知心理有以下特征: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开始对社会事物产生质疑;自我建构越来越清晰;虽然个体的自我意识显著提高,但也可能出现偏差。青少年的社会互动与自我认知常常依赖于媒介信息,而他们对媒介的认识尚处于自发状态,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的过程中自己感悟,并不是通过媒介理论指导和系统训练获得。这会造成他们容易沉溺于传媒的虚拟世界中,严重的会造成他们身心健康受损。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是加强青少年教育的一项“治本”之举,在青春期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升青春期群体对无所不在的信息的主体意识,能够提高其独立思考的社会文化品质。

媒介素养教育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发展虽十分紧迫,但它的推进步伐必须稳健,不能将其偏颇地理解为媒体工作大揭秘,或专业的传媒知识教育。指导老师需要具备文学、美学、传播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我国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才刚刚起步,在学校青春期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已有一些有益的工作探索和研究。比如以接纳的态度引导青少年认识信息时代;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设,设计、制作媒介素养通识手册、图书、专题节目;从培养写作、摄影、编辑公众号等技能入手,让中学生学习一些科学创造并传播媒介信息的技巧;加强校园媒体建设,改造校园信息环境等等。

笔者在进行中学生青春期教育讲座时,引入了青春电影分析的内容,发现中学生对此内容兴趣较高而且接受程度也较好,本文目的即总结在青春期教育中以青春电影分析为手段引入媒介素养教育,以期得到更好的青春期教育效果。

一、青春电影分析与青春期教育的密切关系

(一)青少年依赖青春电影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

青春期教育是以性教育为核心的关于成长的教育。根据沙利文的观点,个体心理在青春期中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如何从前青春期的那种与性无关、同性间的亲密友谊,过渡到青春期中晚期的那种与性有关的、异性间的亲密友谊〔1〕。青少年无法摆脱对异性交往的好奇,会进入一种既不同于友谊又不同于爱情的朦胧状态,这种感情体验令他们既快乐又不安,既幸福又痛苦。文化人类学家马格丽特·米德认为:由于当代社会在孩子还年幼的时候,对于与性有关的话题如此忧心忡忡,所以当代社会可能与性有关的话题,变成了青少年要面对的一个难题〔2〕。

在孩子们体验人际交往时,学校和家庭除了给予一些保护和限制,即法律、道德、校纪、家规和健康的文化环境,还有知识、自省、自律和慎独,这是不够的。青少年如何对待人际交往在很大程度上由他们所处的环境决定,包括媒介环境。传媒展示着一幅幅虚拟现实的场景,学生们往往因其直观感性而将其当作体验生活的途径。体验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成长过程,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成熟的时期,常在其中有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媒体的运作和媒介内容的建构。随着他们对媒介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他们特别容易被媒介世界中的恐怖惊悚、色情荒诞和社会偏见所吸引,在现实中为了表现个性而盲目模仿,自我保护意识变弱,会自己从媒介内容中解读出一些良莠不齐的价值观,使他们对是非判断的标准模糊不清。

青春电影是以青春校园爱情为主题的电影,是中国电影业催生的最热的类型之一。中国的青春电影在过去五年中产量颇高,受到了青少年的追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小时代》《栀子花开》等电影的上映掀起了一股观影新浪潮。青春电影中呈现的异性相处的场景和故事,对青少年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二)青少年与青春电影的情感相关性使其易带入对自我角色的认知

人类传播特点之一是人类能够使用象征符号实现社会互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认为,象征性互动是人的“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他将人的“自我”分为“主我”(人的主体意识)、“客我”(他人对“主我”的印象、态度和期待)。“主我”通过象征性社会互动观察到他人眼中的“客我”,根据他人的态度和期待调适自己的行为方式。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与态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镜中我”越是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和准确。

“客我”并非只会在人际传播中获得,大众传媒传播和评价多种人物及其行为方式,如影视剧在反映世道人心,同时反映着人与人多元的互动关系。急于认知自我的青少年因社会交往有限而常常将自己“对号入座”,可以说,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教化作用。随着青少年的社会互动与自我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能够更多地使用象征符号与他人实现象征性社会互动,通过频繁的人际交往,获得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态度和角色期待,从而修正自身的行为,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3-4〕。在此过程中,个体、集体、文化、姓氏、血缘、性别等共同构成了身份认同机制。

心理学家艾尔肯提出自我中心的两个维度——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这两种认知心理特征影响了一些青少年的行为。“假想观众”指青少年常觉得他人也会时刻关注自己,从而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特别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导致青少年容易焦虑、敏感、不自信。“个人神话”则指青少年认为别人很难理解自己,自以为经历独特。艾尔肯将其分为“独一无二”“无懈可击”“无所不能”三种表现,青少年会因此表现出不认错不服输的态度。“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青少年为什么常常表现出矛盾的态度,既特立独行又从众。

在接受大众传媒信息时,青少年受众也会有“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矛盾心理,自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始,《同桌的你》《何以笙箫默》《青春派》《左耳》《微微一笑很倾城》等一系列青春电影上映,男女主角多是校园里倍受瞩目的情侣,经历着青春期的喜怒哀乐和初恋的酸甜苦辣,冲击着主要收视人群——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同时,部分青春电影扭曲的社会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的示范效应扭曲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5〕。若他们沉溺于人物角色之中难以自拔,模糊虚拟和现实世界的界限,逃避现实世界,就会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社会交往以及自我认知。应该运用更高水平的认知策略,正确地对青少年进行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二、向青少年介绍青春电影的内容,普及一些传播学基础理论

影视产业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青春电影日益影响着青少年,为了将其影响更多地引导至正向、积极,家长、教育工作者不能严格限制青少年接触影视,相反,能主动研究优质的青春电影的内在情感动力和艺术特质,借助青少年对青春电影的喜爱而去了解他们,并在交流中给他们更多有价值的解读信息,才是更值得期待的做法。

一方面,介绍更多值得深度挖掘的青春电影,深入、生动地解读电影案例,可以让青少年发现更多观赏的对象,发现更多有价值的思考线索。譬如《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青春视角和成人视角两种叙事角度,《阿甘正传》中不知理想抱负为何物的迟钝青年阿甘的励志故事,还有手法平实隽永、没有狗血的情节和刻意煽情的情愫的日本电影《横道世之介》,营造出了平淡生活中各种动人的小情趣,呈现了青春的正能量。其他如《猜火车》《老男孩》《观音山》《三傻大闹宝莱坞》《初恋这件小事》《艋舺》《毕业生》《少年时代》《各有少年时》等充满年轻的生命力和回荡着的人文情怀的青春电影,都值得带领青少年细细品味。

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在介绍电影的同时普及一些传播学基础理论。如美国政论家李普曼提出人类生活的两个环境——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虚拟环境指人们借助大众媒介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来认知的世界,它总会与现实环境有一定距离,但是人们往往会相信媒介,尤其相信视觉符号反映的世界就是真实世界,人们常常依据虚拟环境来认识世界。比如《十七岁的单车》中“女同学说‘我车链子掉了’”这个场景看上去实在是美好,会让很多青少年以为这就是小清新爱情的标配。同样的,尼尔·波兹曼提出了媒介即隐喻、认识论:“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不管我们是通过言语还是印刷的文字或是电视摄影来感受这个世界,这种媒介即隐喻关系对这个世界进行着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着色,并且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6〕等等。在一段时间熏陶之后,能让青少年逐渐抛弃盲目跟风和浮光掠影的审美习惯。

三、分析青春电影要注意选择青少年容易产生共鸣的角度

在青春期教育的过程中进行青春电影分析,并不是去做电影专业的分析,如摄影和剪辑手法、光影、特技、音乐、演员、风格、戏剧改编等等,而是要侧重于跟随电影情节的推进,通俗生动地阐释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如果没有专门的课时,老师可以通过邮箱、QQ、微信加强与青少年的互动,成为他们的朋友,引导他们接触有益的信息,并在频繁沟通中产生共鸣。

既然青少年依赖青春电影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并且会因与青春电影的情感相关性而使他们易带入对自我角色的认知,那么,老师在和他们沟通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他们共鸣意识的引导。

首先应注意提示与人际关系相关因素。如在《十七岁的单车》中主要人物都是青少年,体现出决定人际关系的复杂因素。如可以和他们讨论“电影中为什么出现小坚在大杂院房顶上呆坐的背影镜头?”引导他们从小坚与心仪女孩儿的关系因为单车失踪而发生变化的情节,谈到单车隐喻着一个人的资本。单车对于小贵,是生存需要,而出身于城市底层的小坚需要自行车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游戏和女友,他需要一个超出他阶层身份的“奢侈品”来拥有一个他向往的身份影像。有了资本,才能接送女孩,能与玩车的朋友们混在一起。而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是现代传媒的发达使各种品牌的影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使人们的身份变得模糊,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影像价值。这是导演着力表现和批判的。

再比如电影里的6个北京少年操着典型的北京腔(痞、霸道、底气足、腔调高),对小贵讲出各种道理,个个都跟谈判专家一样。小贵老实巴交,只会说“这车是我的”。面对几个少年的强词夺理,完全处于弱势。可以和他们讨论“这段情节是不是想让观众同情小贵这个被北京少年欺负的木讷少言的外地人?”引导他们看出导演将自行车作为叙事线索,重点是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从而明白生活在城市中的个人必须学会更好地适应城市社会,要能理解城市中错综复杂的空间、组织、复杂的人际关系、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金钱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深入反思“全球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其次,在分析影响人际关系因素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引导青少年对自我角色的清晰认知。如在《十七岁的单车》中小贵的老乡教育小贵,第一句话说的是普通话:“关键你不能让人家看出你是个外地人,知道吧?”第二句就变成了方言:“你看看你,你刷刷?”然后把自己的牙刷递给小贵。还有小保姆偷穿雇主衣服被发现。她丢失了自己,陶醉在假想身份中。在和他们分享这些情节时,要注意降低敏感性,需要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向他们解释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别逐渐在缩小,但是人们身份认同的急迫与焦虑却仍然存在。“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每个人都会追问的问题。电影中这三个人都在试图重新进行身份认证和回归。还可以结合电影结尾小坚灰头土脸满身血迹,小贵扛着砸烂了的单车穿过北京的茫茫人海的镜头,向他们介绍现代城市生活的特征:人口密度相当高;有复杂的社会流动性;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的居民,人际接触有较强的匿名性;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烈;聚集了各种社会组织,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有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职业结构;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等等。顺便可以提到青春不只有青涩的甜蜜的感觉,还有现实的生存压力,想要得到爱情,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总之,“检查电视并与年轻人讨论电视”是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做法,可以说通过分析青春电影引入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与其异曲同工。这种做法不一味强调保护和教化,而是从审美角度切入引导,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能让青少年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传媒作品的内涵,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将会遇到的挑战与困难,避免他们对大众文化作品简单化理解和盲目模仿人际关系,从而有能力抵制大众媒介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得更加如鱼得水。

〔1〕叶金辉,李文虎,雷良忻.国际青春期性教育模式概述〔J〕.广西社会科学,2004(9):186-188.

〔2〕王晓萍.专业化发展:青春期教育的路径追求〔J〕.南京社会科学,2009(4):102-106.

〔3〕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84.

〔4〕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

〔5〕侯霞.2014-2016年度国产青春电影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引导机制〔J〕.山东青年,2016(11):112.

〔6〕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2.

猜你喜欢

媒介青春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