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课余生活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8-04-12马志敏段意梅左国超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余课外活动问卷

环 敏,马志敏,何 昌,蓝 海,段意梅,左国超

(大理大学,云南大理 671003)

课余生活是指学生在摆脱了课堂的约束和限制后,在自由支配的时空里自主选择能表现自我个性、施展自己才能的活动〔1〕。课余生活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大学生来说,课余生活不仅是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自身优势、锻炼自身能力的第二课堂,也是展现自身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的舞台,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高校较为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相对充足的课余时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种课外活动的组织开展,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训练各种技能的平台;良好的自我管理和科学的作息安排,能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充实、丰富和高效,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养成良好习惯,为其知识和潜能的积淀提供支持保障。科学、健康、优质的课余生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课堂教学不能替代的。

然而,部分在校学生并不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课余生活较为懒散。有的沉迷于娱乐被动应付学业,有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或课余生活单一、作息安排缺乏科学合理性,生活质量不高等。学校层面组织开展的课外活动,也存在形式化、层次不高、缺乏吸引力等问题。

如何正确引导、教育青年大学生,使其科学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搞好学业管理;如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才智、培养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如何使课内教育与课外活动相互协调,互为补充,产生良好的教育合力,进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些都是值得学校教育工作者认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我们以大理大学工程学院为例,对该学院学生进行相关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材料整理分析,剖析我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精神生活,得出调研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1 调查问卷及其分析

1.1 问卷设计及调查方法从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社团、个人偏好、参与目的、活动评价等)、自主学习(阅读、课程学习等)、社交娱乐(上网聊天、游戏、微信及电话、逛街、旅游、恋爱、社交聚会、娱乐等)、社会实践活动(兼职、志愿者、公益活动等)、体育锻炼、寒暑假期生活状况和意见建议等7个维度,共设置29个问题,设计“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建筑学和物理学5个专业共20个自然班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于2017年4月随机抽取样本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1.2 调查情况及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6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4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0.5%。其中:大一学生111份,大二学生179份,大三学生98份,大四学生155份。问卷学生中,男生343人(占63.2%),女生200人(占36.8%)。问卷统计数据如下。

1.2.1 课外活动 学术界对于“课外活动”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除教学以外的所有学生活动〔2〕;而狭义的概念则是指高校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3〕。

近41%的学生表示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平均在2 h以下,约31%~32%的大一、大三学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平均为2~4 h,大二、大四学生平均课外活动时间低于大一、大三学生;参加校内社团0~1个的学生占到各年级总数的65%,其中,大三学生参加社团的平均个数最多,45%的学生参加社团2~3个及以上,大四学生参加社团人均数最低;大一至大三学生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约为60%,而大四学生的满意度约为41%;在所列选项各类型的课外活动中,学生最喜欢参加的是“体育类”和“文艺类”,选项比例最低的是“学术讲座类”;而对“参加课外活动的目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出于“锻炼自己,提升能力”和“培养兴趣爱好”;对目前学校、学院及班级组织的课外活动的评价,选项比例最高的是“内容一般,次数适中”。

1.2.2 自主学习 绝大多数学生课后用于课程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作业、查阅资料等)的时间约为每天1~3 h,约21%的学生不足1 h,大一新生中仅有16%的学生,每天自主学习时间在3 h及以上;对“每学期到图书馆借阅的图书平均册数”的回答,绝大多数选择“1~3本”,约18%的学生选择“0本”,而借阅“11本及以上”选项比例最高的是大四学生,约占所在班级的16%;对“每周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阅读图书、报刊杂志的平均时间”,绝大多数学生为2 h及以下,阅读时间在5 h及以上的学生不到15%。

1.2.3 社交娱乐 绝大多数学生每天与家人、同学、朋友上网QQ聊天或电话、微信聊天的平均时间为1~3 h;约36%的学生每天打电子游戏或玩网络游戏的平均时间约为1~3 h,大三年级有10.2%的学生每天玩游戏时间超过6 h!其他年级学生中有此情形的,约占本班的4.5%~7.2%;近50%的学生,每学期参加朋友聚会、聚餐的平均次数为1~3次,大三、大四年级中,有20%的学生平均次数达到了7次及以上;75%的学生,每周逛街、购物的平均次数在2次以内,平均次数在4次以上的学生不足5%;选择“每年节假日及假期外出旅游、到居住地周边游玩的次数约为1~2次”的学生约占50%,约15%的学生回答“0次”;超过50%的学生,选择选项“周末或节假日,你主要安排:睡懒觉”,近40%的学生选择“学习、阅读”或“上网”;约70%的学生曾在课余参与过打麻将、玩扑克牌等娱乐,但大部分只是偶尔参与,约30%的学生在此娱乐中有一定经济刺激;约65%的学生,课余曾到过歌厅、茶室或其他公众娱乐场所玩乐,但绝大多数都只是偶尔去,经常去的不到10%;各年级中目前正在谈恋爱的,最多的是大三学生,占到班级的75%,最少的是大一学生,占到班级的45%;各年级中约20%~34%的学生,认为谈恋爱对自己产生积极影响,24%~41%的学生,认为谈恋爱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

1.2.4 社会实践活动 各年级中,约34%~55%的学生入学至今,参加过1~2次志愿者活动和公益劳动,约17%的学生从未参与过此类活动,约13%的学生参与过6次及以上此类活动;大二至大四学生中,约88%的都有过社会兼职工作经历(大一学生约68%);而对“做社会兼职工作的目的或原因”的回答,选项最高的是“赚点额外收入,有更多的零用钱支配”,其次为“增加生活阅历,积累社会经验”、“锻炼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对“你没有做社会兼职工作的原因”的回答,选项最高的是“找不到合适的兼职工作”,其次为“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对问题“你喜欢参加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30%的大一学生表示喜欢“公益劳动”,而其他年级学生选择该答案的不足16%。

1.2.5 体育锻炼 对问题“周末或节假日,你主要安排什么活动?”,各年级有26%~40%的学生选择“健身、户外运动”;对问题“你每天用于锻炼身体、做有氧运动的时间约为多少”,约37%的回答“不足1 h”,约40%回答“1~2 h”。

1.2.6 寒暑假期生活状况 问卷学生普遍回答在家放松休息,每天的生活都是吃吃睡睡、看电视、玩游戏、会亲友;少数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干农活或做点社会兼职;个别学生利用假期到驾校学开车、外出旅游,学习看书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是极少数。

1.2.7 建议与意见 问卷学生认为,目前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形式单一,激发不了大家的积极性。他们希望学校多组织开展有意义、有趣味、有吸引力、贴近生活、不刻板形式化、能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外活动,如:三观教育、实践活动、户外运动等;学生希望扩大课外活动的参与面,而不总是固定的那几个学生参加活动;学生周末空闲时间较多,有希望学校周末开放体育馆、提供锻炼场地的诉求。学生还反映在校生学风不够好,“低头族”群体大,部分学生素质较低、生活习惯较差等。有的学生也提出对学校没有门禁、存在安全隐患的担心。

2 调研结论及对策

2.1 调研结论

2.1.1 课外活动参与度不均衡,组织活动质量有待提升 问卷表明,工程学院学生的课外活动平均时间不算多,相对而言,大二、大四学生平均课外活动时间更少些。绝大多数在校生都参加了校内的各种社团,并且参与目的明确,态度积极端正。其中,大三学生参团的平均个数最多,大四学生参团人均数最低。大一至大三学生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约为60%,高于大四学生。在各类型课外活动的偏好方面,学生最喜欢参加的是“体育类”和“文艺类”,最不感兴趣的是“学术讲座类”,大部分学生对真人秀娱乐节目更感兴趣。

目前,绝大多数的课外活动都是学校各部门组织的,但多数学生却是应付式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学校课外活动组织有内容重复化现象,讲座和演讲比赛太多,存在层次不高、缺乏吸引力、组织效果不佳等状况,活动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2.1.2 多数学生的课余生活还不够充实、丰富 调查表明,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课外活动的学生不多且群体相对固定,较多学生成为旁观者。理工科学生由于课业负担相对较重,课余时间较少,多数学生每天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教室—宿舍—食堂,课余文化生活单一。自主学习时间偏少,部分学生锻炼身体不积极,近四成学生每天用于锻炼身体、做有氧运动的时间不足1 h。

“电子化”“网络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个特征。“手机控”较多,男生喜欢玩网络游戏,大三学生中甚至有一成学生,平均每天玩游戏的时间超过6 h。总体上,许多学生没有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余时间,课余生活较为悠闲、懒散的学生不在少数,半数以上学生,在周末或节假日主要安排睡懒觉。寒暑假期里,大多数学生每天的生活都是吃喝玩乐,不学习也不劳动。

社交娱乐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参加各种社交娱乐的时间和频次正常。学生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问卷表明,大三学生中谈恋爱的已占到班级的七成以上。而认为谈恋爱对自己产生积极影响、负面影响的,后者略高于前者,约各占三成左右。绝大多数学生在与亲友QQ、微信或电话聊天,参加朋友聚会、聚餐,逛街、购物,节假日及假期外出旅游,到歌厅、茶室等公众娱乐场所玩乐的时间和频次,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2.1.3 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不足,学风建设亟待加强 调研数据表明:多数学生课后用于课程学习的时间、每学期到图书馆借阅的图书平均册数、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阅读图书和报刊杂志的平均时间都偏少,大一新生更为突出。大四学生由于做毕业设计、完成论文的需要,图书借阅人均数为各年级中最高,但这种“高”却只是暂时现象,没有延续性。寒暑假期间,自主学习的学生稀少,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力不足。在对学生的课外活动类型偏好问卷中,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是“学术讲座类”,也反映出在校生对知识学习的愿望不强烈。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变得较松懈、不爱学习,有得过且过、混文凭的思想。特别是文科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容易滋生部分学生的懒惰。长期以来,学校的奖助学金政策主要针对贫困生,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较弱,“奖学”功能缺失。学风方面,按专业大类从好到差排序依次是:医学类、理工类、文科类。总体上,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学风建设亟待加强。

2.1.4 学生乐于参与社会实践,做兼职的学生较多问卷表明,约88%的学生都有过社会兼职工作经历,主要做的工作按选项比例高低排序为:营销、家教、餐饮服务、清洁工等。少数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能够帮助家长做家务、干农活或做些社会兼职工作。多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参加过志愿者活动或公益劳动,这些经历和活动都有益于学生的成长。

2.1.5 学生安全和纪律状况总体良好,但安全隐患也应重视 由于学校层面及工程学院对学生管理较细致、要求较严格,对外出组织活动有限制,总体上,学生的安全状况和纪律状况良好。然而,学校周边的安全隐患也不能忽视,如娱乐场所、交通、食品安全等。部分学生在课余偶尔参与打麻将、玩扑克牌等娱乐,有三成学生在此娱乐中有一定的经济刺激行为,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学生宿舍无门禁带来的安全隐患,应引起重视。对学生使用大功率电器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安全教育,同时也应积极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学生的合理生活需求,治标更应治本。

2.2 提高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的对策

2.2.1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步伐,完善管理机制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所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无论在教育教学基础设施还是管理体制上,大理大学都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完善学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包括学生管理网站、门禁系统、多功能校园一卡通(用于就餐、购物、图书借阅、考勤计数等刷卡)等,亟待完善。

学校管理部门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一是明确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责权,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完善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增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条目,如对在校生有借阅图书数、参加科研活动的硬性要求等。建议组织职能部门和基层学生管理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做法,转变管理观念,切实提高管理工作的层次和实效。

2.2.2 改进学生奖助学金制度,完善奖励机制 目前学校执行的奖助学金制度,主要向贫困生倾斜,有些偏离其本意,弊端不容忽视。建议“奖”“助”分离,真正体现出对贫困学生的“助学”作用和对学优生的“奖励”功能。助学金只针对贫困生,而奖学金的评定,应该以学业成绩作为主要评定依据,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一视同仁。评优评奖制度及其实施,应该成为激励全体学生刻苦学习、争先创优的动力,发挥促进良好学风形成的作用。获奖的应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而非因贫困享受特殊关照的群体。

2.2.3 提高课外活动质量,保障其功能的实现 课外活动是高校进行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保障课外活动功能的实现。要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活动组织不仅有“量”,更要有“质”。

提高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度,应当首先了解大学生的兴趣所在,倾听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兴趣爱好,创新活动的内容。例如实行“点餐式”的课外活动项目:读书学习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户外运动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组织方面,建议在校团委或学生处下设立专门的课外活动管理中心,或成立大学生课外活动指导委员会,组建一批具有课外活动管理知识和经验、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直接针对大学生各种具体的课外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同时,发挥各种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团的职能,让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权,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

2.2.4 加强思想引导,提供自主管理的策略指导可以通过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社团等,组织专题讲座、学生沙龙交流活动等,从道德层面引导大学生远离颓废、走向成熟;提供科学的课外生活自我管理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入学起就有合理安排课余生活的意识和管理技能;通过学生现身说法,交流科学安排课余生活带来的快乐和收获、荒废时间带来的弊端和损失,让学生相互学习借鉴经验。

总之,课余生活是大学生彰显个性、丰富内涵、提升思想境界、拓展知识技能的自主生活,高校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高低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维度,它折射出校园文化和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和激励机制、组织开展优质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自我管理策略指导,是切实提升大学生课余生活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课余课外活动问卷
丰富的课余生活
课外活动类作文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咪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