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传统及当代价值研究

2018-04-12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理论政治

王 占 仁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会主题。这里的初心和使命是“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1]的人民情怀;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的民族担当;是“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3]的忧患意识。这启示我们重新反思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因何而生、依何而兴、藉何而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突出注重应用的优良传统,自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萌芽阶段就有着深刻的应用“基因”,并逐步发展成熟为以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为核心的内容体系,在新时代不断焕发生机活力,体现出时代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的形成发展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传统,表现为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相互推动。“应用”就是“适用需要,以供使用。”毛泽东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4]815邓小平也曾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5]382习近平一再强调,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6]522-523,可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传统,可从三层涵义理解,一是应用的内容,即,坚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二是应用的目标,即,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精髓解决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三是应用的方法,即“用经典、讲新话”,辩证统一的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发展的长期实践,探索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方法,已经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成为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的形成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6]522-52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求得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形成了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三大法宝,也凝聚和形成了具有历史特征和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

建党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命题就已着重提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知行合一的战斗组织,自“出生”就带有强烈的“应用”色彩。中共一大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纲领的决议》,明确指出“党采用苏维埃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7]9突出强调了党的工作是要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通过宣传,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一大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任务的第一次决议》指出了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一切出版物需置于党的领导以下,“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7]13,要求各地党员“以阶级斗争的精神灌输各工会”等[7]15,都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中共二大通过了第一部党章和《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首次明确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并鲜明提出了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两大原则:“党的一切运动必须都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8]71“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8]71。中共三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并提出希望国民党抛弃旧观念,“十分注意对于民众的政治宣传,勿失去一个宣传的机会。”[9]24不难看出,共产党在创建时期就已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命题,它创造性地实现了在知识界单纯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到在工人群众中进行实际应用的重大转折,实现了理论掌握群众并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目的。

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逐渐开始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同时也在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一些成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主要通过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具体体现。1927年“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治军方略。不仅保证了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也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了保障,为应用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期间思想政治教育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前提、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作为基本保证,并采取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调动工农红军的革命积极性。1929年的《古田会议决议》,标志着党的独创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立,独创性突出地体现在应用上。《决议》强调要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路线教育”,明确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问题”[10]62。在具体教育中,明确指出党内教育的18种途径和上政治课的十大教授法等强调应用的方法。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传统随其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而不断发展,而“应用”的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将红军、农民武装和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完备的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思想之源。

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对于党内出现的右倾主义进行及时纠正,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毛泽东强调“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都是极坏的作风。”[4]797提出实事求是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即运用“马恩列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历史,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以此,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正确方向。1944年《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作为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熟的标志,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特质。突出强调说服教育重于行政命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坚持物质利益原则等,明确指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改变了此前军队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平均主义、孤立主义等不良作风,总结推广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风和方法,如:首长负责、自己动手、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典型的批评与典型的教育方法、启发诱导与检讨反省的方法、说服教育与耐心感化的方法,从理论上解决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船与桥的问题,以此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方法“活泛”的优良传统。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体系已经逐渐成熟。尤其进入战略进攻阶段后,中国共产党更是重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政治工作。1947年10月,为加强部队的思想和作风建设,毛泽东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后谱成传唱至今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以言简意赅的形式,体现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充分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中群众路线的重要作用。此外,1947年冬至1948年夏,解放军利用普遍开展以诉苦和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有领导有秩序的大规模新式整军运动。通过诉苦动员、挖诉苦典型、全面展开诉苦、“挖苦根、找苦源”等方式使解放军战士认识到只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劳动人民才能彻底翻身。用诉苦的方式教育部队,是共产党的一大创造。一位美国学者称之为“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都没有过的政治手段”,并认为,“这样的集体诉苦比指挥员或是政委的任何说话都更有感染力,这样的教育是绝对不可以低估的,更是任何人也模仿不到的”[11]163。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的发展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随后又带领人民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热潮,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为了很好地担负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党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其应用传统得以发展成熟。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等积极开展。1951年,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召开,指出党的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不能孤立地去做”[12]86。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优势突出表现在对宣传工作的继承和发扬,以多种形式宣传人民群众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将榜样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形象、具体、生动地体现出来的做法,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寻找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规律,进行了多年探索,取得了宝贵的成果。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而言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导意义。辩证地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3]348这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全方位育人”的指针。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注入了新的内容,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具有理论价值。

(三)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的继承创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在思想上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重新确立了思想指南,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是检验思想理论的标准,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营造了符合时代变迁的新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经济建设就是大局和中心工作。1986年,发布《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指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观念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还提出“要建设好一支精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关心和帮助他们的工作,鼓励他们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以热情为群众服务的行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来赢得群众信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14]1176。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开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尤其强调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必须适应新形势,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创造新的经验。

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掀起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指出了明确方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与市场体制相对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始全面探索和创新。2000年中央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紧密结合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发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要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15]93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此后十年,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起到重要作用。总体上,这一时期的关注度聚焦于“社会”与“人”两大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其应用传统也更加注重人本性与系统性。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2005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在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不断总结和创造新经验,要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16]640上述内容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的调整,重点表现为应用传统上理念的回归,突出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已经转变到突出和强调道德建设这些基础要素上来。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的核心内容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均随着历史的变革、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为核心内容的应用传统,这三大应用传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始终。

(一)群众路线传统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群众路线的应用传统,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归宿。“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7]9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就必须掌握群众。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取决于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下,人民群众受到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对世界、社会、自身有了与当前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先进认识,继而在理想性、超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8]11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掌握群众作为其基本原则,在获得人民群众高度认可和信任的同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成就已证明,“思想不仅能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群众路线的应用传统凝聚了人心、统一了思想、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了群众的潜能,不仅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实现独立自主,而且能够指引中国人民走向“小康”,更能够帮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只有不断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才能顺应中国社会发展,更好地掌握群众且被群众掌握。

(二)实事求是传统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4]801。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事求是的应用传统,是指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人的思想认识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教育对象的客观情况相适应,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6]522-523毛泽东用“实事求是”科学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去认识事物”,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事求是的应用传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实事求是应用传统的思想内涵,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19]141“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9]141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强调解放思想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同时,力求在中国共产党内和人民群众中形成勤思考、爱动脑、敢于摆脱精神枷锁、敢于创新创造的风气和精神。

(三)理论联系实际传统

理论联系实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人的认识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各阶段的历史条件、现实基础对社会的存在和人的存在做出的实然和应然的理性判断,继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去探索、分析、引导和解决人们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最终实现改变世界的目的。超越历史、离开现实、脱离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会陷入缥缈的空谈和盲目,因此,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传统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全过程。

“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5]144“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19]14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传统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以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民众,使思想教育与解决革命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际问题相适应;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实行全面抗战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抗战的实际问题相适应;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力争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实际问题相适应;新中国成立后,“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际问题相适应。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解决不同时期人民不同的思想问题,推动革命的胜利,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强调要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对教育对象各个方面的教育都要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教育结合起来,坚持“四有”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传统,用发展的眼光对中国社会发展新形势和新路线进行探索,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理论产生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在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正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千锤百炼、砥砺奋进的精神,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传统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在新时代的继承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历史逻辑的本质规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切时代发展一以贯之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先导。面对变化了的条件和环境如何继承和发扬应用传统,如何在继承和发扬应用传统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一方面需要在历史传承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的经验教训,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及其与时代条件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归纳其中发挥作用的关键点位和发生机理,使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更要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传承传统优势,完成更新和转化,这就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传统在葆有传统内涵核心内容和功能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回应历史使命,彰显时代价值。

(一)由群众路线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拓展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是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的政治优势,需要我们始终牢记“因何而兴,依何而立,籍何而荣”的初心,为社会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并获得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原因,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能够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就有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即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党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其主体是群众,对象也是群众,因此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进入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扬这一传统,提出要动员各个部门、全员参与,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领域的工作协同推进,齐抓共管。强调树立大思政的工作理念,发挥合力,注重督促检查,查漏补缺,以认认真真的工作作风,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始终牢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应向何处去的问题。新时代我们党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无不体现着党的各项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2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20];“要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做到多层次、广覆盖,推动全党全社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20];让思想道德建设直达人心,思想舆论工作直面群众,让公共服务直通民间,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等。这就表明新时代继承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更需要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从群众在现实关系中的现实处境和现实状况出发,使民众自觉到社会的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心灵,不断提升亲和力、解释力、感染性和针对性才能承担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的当代继承。

(二)由实事求是向“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拓展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2]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事求是的应用传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1]新时代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继续发挥应用传统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势,为党和国家凝神聚气、铸魂育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即从人们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实际困难出发,找到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在办实事中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推进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发展动力、夯实稳定基础,更好地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的优势。比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问题;适应中国社会变迁引起的思想上的动态和变化,跟进并有效解释和解决问题;适应生活世界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和话语方式的变化;应对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生活样态变迁所带来的传播方式变化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有效应用于这些领域并致力于该领域中问题解决的程度和效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承担起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生命线作用,更决定着能否通过思想领域的共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民族共识。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瞄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要求的信念信仰、价值标准、精神家园、道德操守,创造鲜活而有生命力、朴实而又接地气、富有张力而又极具现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代话语;每一个节点都应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实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落实工作责任制等。使得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每个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由理论联系实际向“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拓展

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起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传统,并明确指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出发。”[21]130“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21]130“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7]203,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因此理论和实践应该抓住时代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2],需要始终贯彻“问题从哪里来,研究向哪里去,成果往哪里用”的指向,继续发挥应用传统回应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理论和实践创新确立起点、明晰方向。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青年和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求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释力、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释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凝神聚气力以及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比较视野。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文明冲突与意识形态交锋夹杂而来,国外势力鼓动与国内错误思潮涌现遥相呼应,个体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增强使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着最复杂的状况,新时代的深刻变化更提出了新命题。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所产生的新命题急需思想政治教育予以回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高度重视,提出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听清听懂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如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价值观之于青年如同“扣扣子”,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像盐,但不能光吃盐”等等,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内容,创新话语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

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传统在新时代继承发展的关键,更是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中创造性地发挥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关键。以破解重大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创新,针对文化领域中提升文化自信的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针对新媒体,提出瞄准最大变量,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文学艺术领域中的问题,提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针对舆论,提出重视传播手段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等。这些新举措紧紧瞄准突出问题,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在当今时代的新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理论政治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