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抗病夏大豆新品种淮豆14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2018-04-12徐海风杨加银李曙光
徐海风,杨加银,李曙光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001)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2002年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豫豆22为母本、美国品种Pella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选育而成(豫豆22 xPella);2003年种植F1,去伪杂种,单株收获杂交种子;2004年6月种植F2,秋季单株收获,2004年11月海南种植F3,家系内摘荚混收;2005年6月种植F4,家系内摘荚混收;2006年6月种植F5,家系内继续摘荚混收;2007年6月种植F6,家系内继续摘荚混收;2008年种植F7,家系内继续摘荚混收;2009年种植F8,家内继续摘荚混收;2010年种植F9,家系内随机选择1株收获;2011年种植F10,获得若干个家系,以后家系内混合留种;2012年种植若干F11家系,进行株行产量及其他性状鉴定,2013—2014年参加所内夏大豆品比试验,2年平均产量212公斤/亩,较对照徐豆13增产6.3%;2015—2017年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区域试验,较对照徐豆13增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018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豆20180006,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2 历年产量结果
产量表现:2015年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5点平均产量3 321.9公斤/公顷,较对照徐豆13增产4.88%,增产极显著;2016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5点平均产量2 922.0公斤/公顷,较对照徐豆13增产6.70%,增产极显著;2年平均产量3 121.9公斤/公顷,较对照徐豆13增产5.72%。2017年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6点平均产量3 029.7公斤/公顷,较对照徐豆13增产6.61%。
一般产量3 300公斤/公顷的产量构成要素包括:密度18.0万株/公顷,单株结荚数47个,单株粒数90粒,百粒重21克。
3 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植株直立,株型收敛,根系发达,抗倒伏性较强;幼茎紫色。叶片中等大小,卵圆形,叶色浓绿;花紫色,茸毛棕色;株高60~70厘米,主茎14节,分枝3个;每荚粒数中等,平均2.0粒;荚果成熟色浅褐,荚果形状微弯镰形;成熟时落叶畅,不裂荚;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黑色,百粒重21克,外观商品性好;田间多年种植,未发现大豆花叶病毒病危害。属淮北中熟夏大豆品种,全生育期109天。
籽粒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籽粒粗蛋白质含量44.08%,粗脂肪含量19.00%。SMV抗性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种鉴定,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流行株系和SC7强致病株系。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种子处理
选用籽粒饱满的种子作备播用种。在播种前1天,用35%甲霜灵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可以显著降低根腐病发病率,保证苗全、苗齐、苗壮。
4.2 适时播种
6月上旬至6月下旬均可播种,最佳播期为6月中旬,条播、撤播、点播均可。麦油收获后应抢墒早播,有利于一播全苗,获得高产。
4.3 合理密植
选择中等肥力以上、前茬一致、灌排方便、前茬未种过豆类作物的土壤地块种植。播种量100公斤/公顷,行距40厘米,株距12~15厘米,中等肥力田块一般密度18万株/公顷。迟播及肥力较低情况下适当增加密度。
4.4 合理肥水运筹
该品种单株分枝多且抗倒伏性强,为了构建高产群体结构,要有充足的基肥,做到平衡施肥。由于大豆本身固氮,不宜过量施用氮肥,应适当施用磷、钾肥,一般施复合肥(氮、磷、钾含量各15%)300公斤/公顷作为基肥,初花期视苗情追施尿素75公斤/公顷,鼓粒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作叶面追肥,延长根叶功能期,提高粒重,减少瘪粒。苗期田间及时排水,结荚鼓粒期遇旱及时灌溉,防止早衰。
4.5 杂草控制
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采用50%乙草胺乳油1 500毫升/公顷喷洒在土壤表面;茎叶处理,在杂草3~5叶期,采用10.8%高效盖草能乳油375毫升/公顷喷雾,可以防除禾本科杂草,选用24%克阔乐乳油450毫升/公顷喷雾,可以防除阔叶杂草。对于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发田块,两种除草剂可混合使用。对于莎草科杂草,可选用新型苗后茎叶处理剂25%灭草松水剂防除。
4.6 虫害防治
淮北地区夏大豆主要害虫有地老虎、蛴螬、造桥虫、豆毒蛾、斜纹夜蛾、豆荚螟、食心虫。播种前使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拌毒土耕翻于土壤,防治地下害虫。必要时,可撒毒谷防治地老虎。大豆生育中后期,采用高效低毒农药如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剂以及阿维菌素防治食叶和食荚性害虫。对于斜纹夜蛾等暴食性害虫,应及早防治,幼虫三龄以前用药效果好。选用生物农药苏云菌杆菌,选择在傍晚时防治,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