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方面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8-04-12李慧
李 慧
(包头市中心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00)
自身免疫性肝病又叫自身免疫活动性慢性肝炎,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该病是指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向肝脏发起攻击,致使肝脏组织出现炎症反应、细胞和胆管坏死的一种慢性肝病。根据该病的免疫学、病理学特点及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1],可将该病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及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等类型[2]。作为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与多种疾病有关,且该病患者最初的临床症状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症状极为相似,因此给临床上诊断该病增加了困难[3]。近年来,临床上采用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的方式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方面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包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1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5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及同期在该医院进行体检的65例健康人。这61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和5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病情均经综合检查得到确诊[4]。将61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将5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设为对照1组,将65例健康人设为对照2组。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11例(占18.03%),女50例(占81.97%);其年龄为28~60岁,平均年龄为(44.72±5.83)岁。在对照1组患者中,有男12例(占20.69%),女46例(占79.31%);其年龄为29~63岁,平均年龄为(45.91±5.36)岁。在对照2组健康人中,有男17例(占26.15%),女48例(占73.85%);其年龄为30~62岁,平均年龄为(46.38±5.52)岁。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三组研究对象均进行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A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粒体抗体(AMA)〕联合检测,方法是:抽取研究对象清晨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3 ml,将血液标本加入至不含抗凝剂的普通真空采血试管中。用2500 r/min的离心速度对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处理,分离出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标本中ANA和ANCA是否呈阳性,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血清标本中SMA和AMA是否呈阳性。在对ANA和ANCA进行检测时,若试纸上出现黄绿色的荧光,则可判定检测的结果呈阳性。在对SMA和AMA进行检测时,若试纸上出现相应的条状带,则可判定检测的结果呈阳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三组研究对象ANA、ANCA、SMA和AMA的阳性检出率[5]。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ANA、ANCA、SMA和AMA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1组患者和对照2组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患者AMA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2组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指由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的慢性肝病。该病患者可出现黄疸、发热、皮疹、关节炎等症状。目前,临床上常采用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的方法诊断该病。但由于少数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部分自身抗体(如ANA、AMA)也会出现一过性阳性,因此临床上在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时易将其与药物性肝损害相混淆。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ANA、ANCA、SMA和AMA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1组患者和对照2组健康人(P<0.05)。对照1组患者AMA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2组健康人(P<0.05)。可见,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ANA、ANCA、SMA和AMA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与健康人。虽然药物性肝损害患者AMA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健康人,但其ANA、ANCA、SMA三项指标的阳性检出率与健康人相比差异不明显。因此,临床上可将ANA、ANCA、SMA与AMA联合检测作为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有效手段[6-7]。
综上所述,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进行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可较为准确地诊断其病情,且能将其病情与药物性肝损害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