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支架置入术后的功能锻炼与心理康复护理

2018-04-12夏梦岩高振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下肢支架杂志

夏梦岩, 高振华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介入病房护士站, 辽宁沈阳, 11000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DA)是一种退行性病变[1], 在疾病演变过程中,患者可能因此导致组织坏死,坏疽甚至截肢。血管支架植入术作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重要方法,以其独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临床护理能够对于术后患者病情改善起到一定的干预作用[2]。本研究通过观察对比功能锻炼和心理康复相结合的综合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的临床疗效,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血管支架植入术术后提供有效的护理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本院进行血管支架植入术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9例,年龄30~61岁,平均年龄(47.2±15.7)岁; 男15例,女24例。对照组39例,年龄29~59岁,平均年龄(48.1±16.1)岁; 男16例,女23例。2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临床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监测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同时配合医生的医嘱对患者用药保证准时准量。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在基础护理的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心理问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根据患者肢体的温度、疼痛感受等,判断患者下肢功能情况,定期检测患者的血糖和血压情况,按时反馈给医生,按照医嘱对抗凝药物进行调整,对伤口部位进行消毒绷带包扎。同时,督促患者适量活动,时刻自我观察患肢情况。患者的穿刺部位需要重点观察和护理,一旦患者穿刺点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另外,还需要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产生一定的了解,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3 评价指标

术后半年对2组患者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和跛行距离(DOC)指标进行对比观察,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 显效: 短距离行走无疼痛感,同时原有不良症状消失明显改善(溃烂和坏疽皮肤出现愈合); 有效: 短距离行走相比治疗前有改善,原有不良症状没有明显的进展,进入稳定期; 无效: 无法进行短距离行走,同时静息时出现疼痛,原有症状继续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 穿刺部位水肿、消化道出血、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和支架再狭窄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比较

2组患者经过半年的护理和治疗各指标较治疗前均具有明显改善(P<0.05), 术后2组ABI无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经皮氧分压(TcPO2)和跛行距离(DOC)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临床指标比较

与本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患者半年后治疗疗效情况

观察组显效14例,有效19例,无效6例; 对照组分别为10例、17例、12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4.61%,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9.23%(P<0.05)。

2.3 2组治疗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穿刺部位巨大水肿1例,消化道出血1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对照组穿刺部位巨大水肿2例,消化道出血2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症2例,支架再狭窄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97%,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9%(P<0.05)。

3 讨 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作为一种预后极差的疾病,发病与生活习惯和饮食行为有关,其中包括吸烟、喝酒、不良的饮食行为(包括高脂高盐等)[3]。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1891年, von Mantenfel[4-5]首次发现动脉硬化性闭塞引起肢体坏死。此后,随着检测手段提高和血管外科的发展,对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治疗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6]。在周围血管疾患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性或动脉瘤性病变,大部分都是由动脉硬化所引起。目前临床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2种,但是由于药物治疗的长期性和不彻底性,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手术治疗,近年来血管支架置入术以其独特的安全和科学性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医生青睐,在术后的临床护理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7-8]。

本研究中2组患者经过半年的护理和治疗各指标较治疗前均具有明显改善(P<0.05), 2组术后ABI无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TcPO2和DOC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并发症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是患者术后还需要抗凝药物,因此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根据医生医嘱给药,同时要对血液的化验结果进行严密的观察。在血管支架后如果提早进行活动,或者手法不恰当的话,在部分患者自身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较小和凝血功能较差时就会产生血肿和渗血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包扎[9-11]。综合治疗还需要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式,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快速康复。通过密切观察和细心地护理,预防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穿刺部位巨大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有效控制疾病[12-13]。本研究结果表明,功能锻炼和心理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可见,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支架置入术后的护理综合护理值得推荐[14-15]。综上所述,采用功能锻炼和心理康复相结合的综合护理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结果,在降低并发症率的同时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具有较高推荐价值。

[1] 黄庆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3): 264-265.

[2] 凌蓉, 陈云涛, 李立, 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 四川医学, 2013, 34(3): 446-448.

[3] 胡迎春.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 大家健康杂志, 2015, 9(23): 196-198.

[4] 林平.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支架置入术后的功能锻炼与康复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26): 50-52.

[5] 毛慧萍, 张卫中, 徐美文. 连续照顾性家庭访视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2): 175-177.

[6] 马立军, 高秀丽, 刘国岩.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常见护理措施及康复指导[J]. 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10): 343-345.

[7] 曹蕾, 葛幼文, 蔡颖, 等. 杂交手术治疗TASC 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 11(1): 2-3.

[8] 刘晓梅, 黄江英. 球囊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的护理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29(29): 17-19.

[9] 徐永娟, 马玉容.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92例围术期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5, 11(16): 3-7.

[10] 袁惠.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J]. 微创医学, 2015, 13(2): 112-113.

[11] 母海蕾, 王智文, 朱东林, 等.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介入后对比剂肾病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16): 72-74.

[12] 商广芸, 王宏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前后动脉僵硬度的变化研究[J].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5, 1(1): 49-51.

[13] 孙勇, 高涌, 聂中林, 等. 非心源性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诊疗体会[J]. 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6): 852-853.

[14] 庞静, 李社莉, 吕双燕.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5): 100-102.

[15] 胡元祥, 李阳. 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分析[J].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6, 2(5): 378-380.

猜你喜欢

下肢支架杂志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