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化颗粒联合鲜益母草胶囊改善药物流产后急性出血的效果
2018-04-12辜转荣
辜转荣
(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北 仙桃, 433000 )
口服药物流产是一种终止妊娠的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但是部分患者在用药之后未能完全流产,导致子宫出血量较多,时间较长,部分患者甚至需要再次清宫[1-2]。本研究对138例药物流产患者实施鲜益母草胶囊与新生化颗粒联合用药的方式以预防药物流产后急性出血的发生,取得不错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自愿要求药物流产的患者27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35例和观察组138例。所有患者停经时间均≤49 d, 经妇科检查以及B超检查均确诊为宫内妊娠,孕囊最大直径≤3.5 cm, 孕次1~4次,且排除药物流产禁忌证。2组患者在年龄、停经时间、孕囊直径以及孕次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分别于第1天和第2天早9点给予50 mg米非司酮口服,并晚九点给予25 mg米非司酮口服,在服药前后2 h均要求空腹。第3天于晨8点给予0.6 mg米索前列醇口服,并在医院进行观察,直至孕囊排出。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鲜益母草胶囊联合新生化颗粒口服治疗。其中鲜益母草颗粒3次/d, 口服3粒/次; 新生化颗粒以热水冲服, 3次/d, 2袋/次。
比较2组患者流产后子宫流血量及平时月经量。记录2组患者阴道流血持续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出血量比较
对照组患者阴道出血量接近月经量、1.5倍月经量以及2倍月经量者分别占53.33%、36.30%和10.37%, 观察组分别占77.54%、17.39%和5.07%, 观察组患者接近月经量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出血量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子宫持续出血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子宫持续出血时间<7 d、7~14 d和>14 d者分别占38.52%、49.63%和11.85%, 观察组患者分别为58.70%、34.78%和6.52%, 观察组患者持续出血时间<7 d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14 d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平均出血时间为(13.26±1.19) d, 观察组患者为(8.09±0.81)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子宫持续出血时间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子宫出血是药物流产后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不全流产时胎儿以及胎盘组织并没有完全排出,而是有一部分滞留在子宫内部,而这些组织不会再自动流出,但是又不能够愈合,也就是在子宫内留下了一个伤口[3],轻者影响患者的月经周期,严重者有可能由于大出血而发生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4]。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采取适当的措施,对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进行预防越来越受到关注,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是临床常用的药物流产方式,大量的研究[5]已经证实了该给药方案的安全性。但是部分患者在用药之后会出现子宫持续出血,诱发子宫内膜炎,严重影响到女性的身心健康。本研究发现,对照组流产之后子宫出血量接近月经量、1.5倍月经量以及2倍月经量者分别占53.33%、36.30%和10.37%, 出血时间<7 d、7~14 d和>14 d者分别占38.52%、49.63%和11.85%, 平均出血时间为(13.26±1.19) d。
在中医理论中,流产属堕胎范畴,会对冲任、胞宫造成直接的损伤,影响血运,导致瘀血阻滞,新血不循常道,患者在流产之后大多会有月经紊乱、小腹疼痛等症状[6-7]。益母草是妇产科常用药材,具有活血祛瘀、通经调经、消肿利尿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8-9]发现,益母草中所含的生物活性碱成分可以兴奋子宫平滑肌,促进子宫收缩,因此有利于药物流产之后绒毛组织和滋养细胞从子宫壁脱离,并且在收缩子宫的过程中通过压迫作用进行止血; 此外益母草所含的生物碱可以扩张血管壁,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且还可以降低血液黏滞度,这就是中医理论中的活血化瘀生新的功能[10-11]。益母草与缩宫素相比,其引起子宫收缩的作用较为迟缓,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在给药后缓慢发挥作用,更为温和。鲜益母草胶囊将新鲜的益母草应用现代工艺进行加工,保证了其水苏碱较高且稳定的含量,与干益母草相比,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益母草的有效成分,发挥药物的作用[12-13]。
新生化颗粒以当归、川芎、桃仁、炙甘草、干姜、益母草以及红花为主要成分,对子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功能。方剂中的当归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同时还可补血生新,在现代药理学理论[14]中还具有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还可以加强子宫收缩,有利于残留于宫腔内的物质排出; 川芎和桃仁分别可以活血祛瘀,除了可以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之外,可以加速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15]; 红花同样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而且可以加强子宫收缩; 干姜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甘草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上述药物功能作用,发挥补血益气、活血祛瘀的作用[16-19]。
本研究通过口服鲜益母草胶囊以及新生化颗粒预防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的患者子宫出血量接近月经量、1.5倍月经量以及2倍月经量者分别占77.54%、17.39%和5.07%, 出血量较没有进行预防的患者明显减少[20-21]。在对子宫持续出血时间进行统计时也发现,预防用药者出血时间<7 d、7~14 d和>14 d者分别占58.70%、34.78%和6.52%, 平均出血时间为为(8.09±0.81) d,出血时间较没有进行预防的患者明显缩短。
总之,给予药物流产患者鲜益母草胶囊和新生化颗粒口服,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避免由于流产后大量出血而诱发其他严重并发症和后果,两种药物联合应用预防药物流产后急性出血有着较好效果。
[1] 苏莉婷, 马明妍. 妈富隆治疗药物流产清宫术术后急性阴道出血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7): 553-553.
[2] 金月英, 杨淑萍. 525例药物流产出血过多原因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2013(3): 401-402.
[3] 赵懿清, 李霞, 袁凤来, 等. 盐酸益母草碱对药流后大鼠内皮素介导的信号通路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3, 29(1): 59-61, 67.
[4] 温灵爱. 药物流产术致阴道出血诊疗体会[J]. 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20): 2713-2713.
[5] 唐艳, 刘羽萍, 魏续红, 等. 痛血康胶囊联合益母草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 医学信息, 2013(26): 277-278.
[6] 赵剑虹, 刘玲, 邵亚琴, 等. 透明质酸钠加优思明预防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的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4): 74-77.
[7] 朱太彩. 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流产出血的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7): 71-72.
[8] 李道莲. 药物流产后服用生化汤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z2): 46-46.
[9] 于燕, 张明珠, 周景华, 等. 生化止血饮对药物流产后蜕膜中TH1/TH2调控的临床实验研究[J]. 光明中医, 2013, 28(5): 923-924.
[10]高军秒. 桂枝茯苓胶囊辅治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62例[J]. 中国药业, 2013, 22(24): 86-86.
[11]刘彤杉, 周志春. 桃红四物汤加减辅助治疗药物流产阴道出血临床观察[J]. 西部中医药, 2015(1): 72-74.
[12]李霞, 王永红, 王丽, 等. 宫清方诱导Th1/Th2亚群漂移减轻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动物研究[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2, 20(12): 805-808.
[13]单喜花, 石晴, 贾丽聪, 等. 缩宫素联合生化丸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43例临床分析[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5, (3): 72-73, 75.
[14]王荣强. 缩宫止血合剂治疗药物流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17): 194-195.
[15]韩丽君. 中药治疗药物流产后出血的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06(12): 80-81.
[16]张艳霞, 郭菊芳, 林川, 等. 低强度超声对早孕大鼠药物流产后子宫组织中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4(1): 100-102.
[17]罗兴华, 李法升. 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血浆中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水平及意义[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6): 822-824.
[18]陈萍, 胡玉红, 陈磊, 等. VEGF和ANG-1、2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出血绒毛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 36(5): 28-29.
[19]魏静波, 刘辉, 朱小茼, 等. 药物流产后蜕膜组织中IL-10和IL-12表达水平及其对异常子宫出血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6(1): 134-138.
[20]李淑华. 益肾养血活血汤在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及月经治疗中疗效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 9(26): 103-104.
[21]宋志秀, 陈立霞, 史建林, 等. 缩宫素联合益母草颗粒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临床观察[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7, 33(12): 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