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地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研究

2018-04-12洪,吕倩,孟

关键词:西北地区入境空间

张 洪,吕 倩,孟 浩

(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作为外部性强、带动力大、覆盖面广的重要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型、经济动力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1]。而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作为衡量旅游经济的重要指标,分析其经济差异性对于加快落后地区旅游业发展,保持发达地区强劲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国内众多学者充分借鉴国外学者对区域旅游经济研究的理论成果,对国内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内容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主要成果集中在以下几方面[3-14]:(1)从研究区域来看,一类以全国为研究对象,研究省域间、地带间旅游经济的差异性,描绘出我国旅游经济的整体变化格局;另一类以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省内地市间的旅游经济差异,揭示出省内旅游经济的非均质性。(2)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学者的差异研究以入境旅游经济为主,而对于国内旅游经济的研究相对较少。(3)从研究方法来看,学者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主要运用全局莫兰指数、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等研究整体差异变动趋势,利用局部莫兰指数、泰尔指数、椭圆和重心等研究局部差异。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某一地区的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经济的差异研究相对较少。我国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等5个省/自治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1999年以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促使我国西北地区的旅游业快速发展,但旅游总收入相比我国东部地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地域性视角,对我国西北地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的差异进行研究,以期对加快西北地区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我国西北地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为研究对象,对5个省/自治区(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青海)的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进行统计,统计数据源于2000-2015年各省、市统计局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以及《国家统计年鉴》,入境旅游收入按当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平均汇率进行换算,部分缺失数据则通过插值获取。

(二)研究方法

1.全局空间自相关

2.局部空间自相关

局部空间自相关用来分析某个区域与周边区域间的空间关联和差异程度,Moran's I(LISA)是常用的统计指标,公式如下[16]:

其中为空间滞后向量,其他字母含义与前文所述一致。

无论是全局自相关还是局部自相关,Moran's I值介于-1与1之间。I>0表示空间正相关性,其值越大,空间相关性越明显;I<0表示空间负相关性,其值越小,空间差异性越大;否则,I=0,空间呈随机性。其显著性检验公式为[17]:

3.GIS空间冷热点分析

其中,n为空间单元数,xj是J地区的属性值,Wij为空间权重,x与S分别表示均值与标准差。

三、总体发展特征

(一)结构差异

本研究以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数据源,绘制出西北地区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的比例图(图1),以便科学计量西北地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经济的结构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图1 西北地区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经济比例关系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estic tourism and inbound tourism economy in Northwest China

由图1可以看出,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的比例关系总体上升且差距逐渐拉大,尤其是人次之比,比值上升效果明显,从2000年的42.63增长到2015年的134.44,而收入之比呈现出相对平缓的上升态势,从2000年的6.28增加到2015年的37.06,说明随着我国西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国内游客对其旅游经济贡献比重在不断增加;同时,人次之比与收入之比呈现出差异较大的上升趋势,说明旅游人次增加并非绝对带来旅游收入的等比增加,国内旅游具有良好的经济效应,同时,入境旅游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进一步分析,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西北地区的入境旅游产生巨大影响,在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方面大幅下降,造成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的人次之比和收入之比骤然上升。

(二)总体变化特征

利用公式(1)计算出西北地区2000-2015年各年份入境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结果见表1。入境旅游收入的Moran's I值与国内旅游收入的 Moran's I值总体上小于零,但数值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西北地区无论是入境旅游经济还是国内旅游经济在空间上都表现出微弱的竞争态势,省域之间旅游经济的发展差异性较大;此外,在2000-2008年,国内旅游经济在空间上的竞争态势相对较强,2009-2015年,五省(自治区)的国内旅游经济竞争趋势微降,入境旅游经济则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

四、局部差异特征

(一)局部空间自相关

利用公式(2)计算出西北地区2000年与2015年的入境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的局部自相关指数,根据Moran散点图的分布情况,将西北地区52个地级市、自治州划分为四个象限,统计结果见表2。

表1 2000-2015年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Tab.1 Overal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dex from 2000to 2015

表2 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表Tab.2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dex table

1.入境旅游

H-H区:2000年没有城市位于该区域,2015年该区域新进了渭南与宝鸡,说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陕西的两个市率先进入入境旅游收入的高值区,同时,由于其强劲的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城市的入境旅游收入也呈现出较高的水平。H-L区 :2000年位于该区的有安康、渭南、吐鲁番、甘南4个城市,2015年该区域范围缩小为零,这些城市本身入境旅游收入较高,但周围地区入境旅游收入较低,所以,他们成为一定范围内的入境旅游收入中心城市,部分中心城市发挥良好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周围城市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L-H区:2000年,汉中、商洛、宝鸡位于此区,2015年,其范围扩大至新疆的博尔塔州,这些城市处于溢出效应区与中心效应区周边,入境旅游收入空间格局呈现出相对不稳定的态势。L-L区 :2000年,中卫、嘉峪关、天水、固原位于该低速增长区,2015年范围扩大,虽然嘉峪关和天水跻身而出,但吴忠、黄南、西宁、白银、定西、甘南、兰州、武威却进入“双低区”,说明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并未给西北地区的入境旅游带来太多红利,反而许多城市入境旅游的发展有所放缓,一方面,各省市应该高度重视这种现象,另一方面,说明这些地区的入境旅游经济仍具有广阔的上升空间。

2.国内旅游

H-H区:2000年,位于该区域的主要城市有西安、渭南、宝鸡、咸阳,2015年,安康、汉中、商洛也跻身于此区域,说明陕西诸多城市的国内旅游位于整个西北地区的前列,而且发展态势良好。H-L区:2000年只有兰州处于此区,2015年西宁替代兰州,进入该区,表明近15年内,随着西宁国内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在旅游经济的“洼地”脱颖而出,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L-H区:2000年位于该区的主要城市有安康、商洛、铜川、汉中和吐鲁番5个城市,2015年此区域的城市减少为零,分析可知,“HH区”与“H-L区”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使国内旅游的“中心洼地”逐渐发展起来。L-L区:2000年,果洛、黄南、甘南、中卫位于这一区域,2015年,中卫跳出该区域,进入不显著城市行列,剩余三座城市集中于青海或甘肃。

总之,从2000年到2015年,西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其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国内旅游经济的“双高区”城市多于入境旅游经济,而“双低区”城市少于入境旅游经济,说明国内旅游经济具备良好的发展势头,各城市入境旅游经济更应该搭乘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便车”,共同提升当地旅游收入占比;同时,入境旅游经济与国内旅游经济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因此,发挥“双高区”的带动作用,扩大“一低一高区”的辐射效应,挖掘“双低区”的旅游发展潜力,形成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联动式发展。

(二)冷热点分析

图2 西北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冷热度分布图Fig.2 Cold and heat distribution map of inbound tourism economy in Northwest China

统计2000—2015年西北地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收入的空间分布,根据公式(3)绘制出五省(自治区)入境旅游经济与国内旅游经济2000年和2015年冷热点分布图(图2和图3)。入境旅游收入热点区在2000年和2015年主要分布在陕西;次热点区2000年分布在新疆,2015年分布在甘肃、宁夏;次冷点区则2000年分布在甘肃、宁夏,2015年分布在新疆;冷点区在2000年和2015年主要分布在青海。2000年和2015年,国内旅游收入热点区分布在陕西,次热点区分布在甘肃、宁夏,次冷点区分布在新疆,冷点区分布在青海。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经济和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地域耦合效应,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省域,旅游经济相对发达,反之,亦然。

图3 西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冷热度分布图Fig.3 Cold and heat distribution map of domestic tourism economy in Northwest China

1.热点区分析

陕西是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的高值区,与其自身条件密不可分。首先,旅游资源禀赋直接影响着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陕西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资源单体总数近万个,类型齐全,数量巨大,截止2016年底,陕西共拥有国家3A及以上景区293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大量游客纷纷前往。其次,旅游交通是增强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改善区位条件的重要因素,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水平间表现为较强的正相关性[17],相比西北地区的其他省份,陕西的交通更为便达,纵横交错的公路、铁路网络和航线,使陕西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因此,陕西不仅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更成为西北地区必不可少的旅游集散地,旅游流量的增加,推动了陕西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后,坚实的经济基础可以促进地区产业规模的扩大,形成集聚效应并最终对旅游业产生积极的影响。陕西经济相对发达,使得其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共享得到了充分保障,反过来,完善的基础设施又为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条件,当地经济与旅游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驱动陕西旅游业发展的热度持续上涨。

2.过渡区分析

过渡区主要包括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甘肃和宁夏是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的主要次热点区,青海是主要的次冷点区。首先,相比热点区,这一区域的旅游经济稍有落后,其资源禀赋虽然不差,但是从吸引游客的高质量角度而言,略低于陕西,这也是造成其旅游发展次热,甚至次冷的重要原因。其次,偏远的地理位置成为发展旅游最大的障碍,新疆、甘肃、宁夏属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内陆城市,相比东部的沿海城市,其旅游距离明显处于劣势,此外,交通布置也缺乏规划完善,这样大大阻隔了旅游人次。然而,2000年与2015年相比,入境旅游的次冷区与次热区恰好相反,说明先天条件并非绝对决定一个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后续的规划设计与政策引导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最后,某些地区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在某些程度上增加了旅游者的心理阴影,不仅影响了本省市旅游的发展,对邻近省区旅游的发展也埋下隐患。

3.冷点区分析

青海是入境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的冷点区,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首先,青海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如可可西里,孟达天池以及清真寺等,但这些景点的知名度与资源禀赋并不匹配,由于缺乏造势宣传,没有将其知名度打响到世界各地,因此,此地旅游收入偏低。其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进入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很少,再加上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通达区不多,航线少、旅游服务设施陈旧老化,导致西行的游客跳过此地转而到别处。最后,后期旅游产品开发利用严重不足,大大降低了旅游发展的吸引力。在东部地区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城市旅游和特种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共存的供给结构,而青海仍停留在传统观光产品的供给上,这很难再满足旅游大众求新求异的旅游心理。落后的区位条件、不足的旅游开发、缺乏创新的产品设计造就了青海旅游经济的不景气。

综上所述,西北地区入境旅游经济与国内旅游经济的发展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不同省市间的旅游经济具有不同的发展态势,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了西北地区发展旅游业最大的瓶颈。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本研究结论以西北地区2000-2015年的数据为例,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等时空分析技术,对西北地区的入境旅游经济与国内旅游经济进行差异性研究,主要结论有:

(1)国内旅游经济在整个旅游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内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优于入境旅游经济。未来需要进一步重视国内旅游发展,同时,更应挖掘国际旅游市场,逐步提高入境旅游收入比重,促进西北地区整体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

(2)2000年以来,西北地区的入境旅游经济与国内旅游经济整体上都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均表现出微弱的空间竞争态势,省域间国内旅游经济的竞争性呈现出稍许的下降趋势。

(3)入境旅游经济与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地域耦合效应: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业发展高度相关,即“双高区”多分布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双低区”多集中在经济落后的城市。

(4)入境旅游经济与国内旅游经济具有一定锁定效应:2000-2015年,西北地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经济冷、热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讨论

基于前文的分析,促进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不断梳理自身旅游资源赋存,提升整体竞争力[19]。五省(自治区)资源类型差异较为明显,陕西为典型的古都文化,新疆拥有独特的佛教文化等,因此,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挖掘,提高旅游产品的内涵与品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整体的竞争优势。(2)实施非均衡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陕西是五省(自治区)中旅游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应该将其作为西北地区旅游技术发展的重点区域,资源所蕴藏的旅游价值是有限的,但“资源+技术”却可以发挥无限作用。甘肃、青海等省旅游经济的发展稍逊于陕西,应该加强对其旅游发展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旅游项目向这些地区倾斜,完善其交通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3)陕西是西北地区旅游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分布着众多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因此,应该以“一带一路”为发展契机,努力开展研学旅游、都市休闲、健康疗养等特色专项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和知名度,扩大旅游空间溢出效应,以此带动整个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本研究将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次作为测度西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未能全面精准的反映西北地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经济的真实水平,因此,多指标的测度西北地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经济是本研究需要继续深入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1994年以来山西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01):202-208.

[2]靳诚,陆玉麒,徐菁.基于Theil系数的浙江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2):123-128.

[3]滕飞,杜金涛.中国省级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统计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8(01):51-57.

[4]孔少君,展梦雪.江苏省旅游经济时间和空间演变过程及影响机理[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5):163-165.

[5]蔡碧凡,陶卓民,方叶林.中国大陆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S1):297-300.

[6]张子昂,黄震方,曹芳东,等.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时空跃迁特征及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16,35(06):1177-1192.

[7]王会军,马慧强,韩增林.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02):268-275.

[8]胡朴.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03):46-51.

[9]胡文海,程海峰,余菲菲.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差异分析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11):1412-1418.

[10]马仁锋,倪欣欣,张文忠,等.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多尺度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07):176-182.

[11]孙盼盼,戴学锋.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旅游科学,2014,28(02):35-48.

[12]王洪桥,袁家冬,孟祥君.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4,34(02):163-169.

[13]吴冰,马耀峰,高楠.基于Theil指数的陕西入境旅游经济区域时空差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07):186-191.

[14]陈晓,王丹,张耀光,等.辽宁省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01):147-152.

[15]Anselin L.GeoDa TM0.9User's Guide[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2003.

[16]任家强,董琳瑛,汪景宽,等.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辽宁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09):1435-1439.

[17]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06):654-659.

[18]赵金金.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山东省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10):1263-1268.

[19]程胜龙,陈思源,马交国,等.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08,102(4):105-111.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入境空间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警查證截獲非法再入境男
非法入境
西北地区赤霞珠葡萄根际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