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吉林省玉米不同生育时段干旱特征分析*

2018-04-12邱美娟郭春明王冬妮袁福香王美玉

灾害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时空吉林省作物

邱美娟,郭春明,王冬妮,袁福香,王美玉,穆 佳,王 琪

(1.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吉林 长春130062;2.吉林省气象局,吉林 长春 130062)

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1-2]。全球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3],而且由此引发的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均产生重大影响[4-5]。有研究表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而引起的气象灾害中有50%是干旱灾害[6]。因此,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生长季干旱的发生特征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研究干旱的指标较多,目前比较常用的指标有土壤相对湿度[7-8]、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9-10]、降水距平百分率[11-12]、Palmer干旱指数[13-15]、标准化降水指数[16-18]、Z指数[19-20]以及作物水分亏缺指数[21-22]等。作物水分亏缺指数是基于农田水分平衡,从作物的水分来源与支出两个方面分析作物的水分亏缺状况,既考虑了作物需水量,也考虑了作物的供水量,能较好的反应出土壤、植物和气象三方面的综合影响,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作物水分亏缺状况,是常用的作物干旱诊断指标之一[23]。前人在利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进行干旱研究方面做了较多工作[24-26],如张建军[27]等利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表征夏玉米干旱的指标,分析安徽夏玉米生长季内干旱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张艳红[28]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为干旱识别指标分析了其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认为该指标能较好的反映作物水分亏缺与农业干旱情况;黄晚华[29]依据玉米的水分亏缺指数分析了湖南省玉米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的时空特征。张淑杰[30]等认为东北地区的玉米生育期间的气象条件与南方的气象条件有很大差异,因此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适用于东北玉米干旱的作物水分亏缺指标,并对2007年之前东北地区玉米干旱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以上研究均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但是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方法对吉林省玉米生育期不同时段逐旬干旱的详细分析研究较少。而且由于地理分布差异,一个省的东西南北区域水热条件不同,甚至差异较大,对所有气象站点简单的求几何平均得到全省平均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有时候会混淆某一地区独有的特征。因此,本研究根据吉林省气象地理区划和吉林省气候变化特征,将吉林省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区域,以吉林省各区域玉米为例,分析玉米生长季不同生育时段逐旬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干旱平均强度的分布特征,以及干旱风险指数的分区,以期为吉林省农作物合理布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及处理

气象资料为吉林省46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降水量和风速等。根据吉林省气象地理区划将吉林省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大区域(图1)。

图1 吉林省气象地理区划

1.2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计算方法

根据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张艳红、黄晚华、董秋婷[22,28-29]等学者的研究,采用下式计算:

CWDI=a×CWDIj+b×CWDIj-1+c×CWDIj-2+d×

CWDIj-3+e×CWDIj-4。

(1)

式中:CWDI为按旬计算的当旬累积水分亏缺指数(%);CWDIj、CWDIj-1、CWDIj-2、CWDIj-3、DWDIj-4分别为计算旬及其前一、二、三、四旬的水分亏缺指数;a、b、c、d、e分别为各对应旬水分亏缺指数对累积水分亏缺指数的影响权重系数,一般a取值为0.3;b取值为0.25;c取值为0.2;d取值为0.15;e取值为0.1。

CWDIj的计算公式为:

(2)

式中:Pj为第j旬的累计降水量(mm);ETcj为作物第j旬实际蒸散量(mm),由参考作物蒸散量ET0(mm)与不同作物的作物系数Kc相乘后得到,即:

ETcj=kc·ET0

(3)

式中:ET0为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累加得到的旬作物可能蒸散量,Kc为玉米某时段的作物系数,根据FAO推荐的数值以及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确定吉林省玉米各旬的Kc值。Penman-Monteith公式具体形式为:

(4)

式中:ET0为参考作物蒸散量(mm/d);Rn为冠层表面净辐射(MJ/(m2·d));G为土壤热通量(MJ/(m2·d)),相当于Rn取值很小,尤其在计算步长接近1 d的情况下,取值忽略为0,即G≈0;Δ为饱和水汽压曲线在温度为T时的斜率(kPa/℃);T为日平均气温(℃);γ为干湿表常数(kPa/℃);U2为距离地面2 m处的风速(m/s);es为饱和水汽压(kPa);ea为实际水汽压(kPa)。具体方法参见文献[30]。

1.3 干旱频率计算方法

根据张淑杰[31]等对东北地区的研究成果,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确定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玉米干旱分级标准(表1)。某站某一时段发生干旱的年数与统计资料的总年数之比即为干旱发生频率。

F=N/n×100%。

(5)

式中:F为某时段干旱发生频率,N为某时段干旱出现的总年数,n为统计总年数。由上式得到逐站干旱频率,再由区域所包含站点的干旱频率求平均,得到区域的干旱频率。

表1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农业干旱等级划分表

1.4 干旱强度计算方法

在分析吉林省玉米干旱发生的平均强度时,对不同干旱级别分别赋值,轻旱赋值为1,中旱赋值为2,重旱赋值为3,特旱赋值为4,赋值后均为正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干旱发生的强度,数值越大,干旱发生的强度越大。干旱发生的平均强度等于不同等级干旱等级值之和比上该地发生干旱的总次数。

(6)

式中:T为某时段平均干旱强度,N为某时段干旱出现的总年数,Ti为干旱等级值。

1.5 干旱风险指数计算方法

干旱风险指数是一种考虑干旱风险程度大小的指标,它把干旱强度和干旱发生频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较客观地反映干旱的风险性大小。具体算法为,将吉林省逐站出现干旱的年份按照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分成四组,求每组出现的频数,组中值,公式为

(7)

式中:k为干旱风险指数,Di为第i组出现的频数,n为样本总数,Hi为组中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生长季内水分供需及亏缺状况基本特征

2.1.1玉米生长季内水分供需状况基本特征

图2为吉林省各区域玉米生长季内多年平均逐旬降水量、需水量以及水分亏缺指数(CWDI)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区域内各要素值为区域所包含站点要素值的几何平均值。从图2中可以看出,吉林省降雨量从5月上旬到7月下旬呈逐旬增加变化趋势,7月下旬达到最大值,之后从7月下旬到9月下旬又呈逐旬减少的变化趋势。玉米需水量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变化几乎一致。

西部地区整个生长季降水量均小于玉米需水量,各时段水分亏缺指数均大于40%,其中5月各旬、6月上、中旬以及9月下旬的CWDI大于55%。中部地区7月中、下旬和8月各旬降水量大于玉米需水量,自然降水基本可以满足玉米对水分的需求,但其他各旬需水量均高于降水量,其中5月和6月各旬以及9月中、下旬的CWDI大于40%。东部地区5月各旬、6月上旬以及9月的中、下旬降水量小于玉米需水量,从6月中旬开始一直到8月下旬的降水量均大于玉米需水量,自然降水完全可以满足玉米生长需要,各旬CWDI在23%~37%之间。

从多年平均状况看,西部地区整个玉米生长季水分亏缺最严重,自然降水往往无法满足玉米需水的要求,由于水分供需不平衡,此区域玉米易遭受干旱威胁。尤其是7月到8月上旬是吉林省玉米生长的关键期,此时如果发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中部发生干旱的威胁次于西部地区,东部发生干旱的威胁最小。各区域玉米生长的前期和后期水分亏缺相对较重,易发生春旱和秋旱,但是由于玉米生长前期的短期干旱对玉米根系向土壤深层伸展,促进玉米根系发育,达到控上促下的蹲苗作用有利,成熟后期干旱对其快速脱水比较有利,因此在干旱时间较短、干旱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前期和后期的干旱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不大。

2.1.2玉米生长季内水分亏缺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

分别在各个区域随机选取四个代表站点分析玉米生长季内水分亏缺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表2,西部选取白城、乾安、扶余和长岭,中部选取榆树、德惠、长春和梨树,东部选取蛟河、桦甸、柳河和延吉等代表站点。从表中可见,西部和中部各个代表站点基本在5月上旬到7月上旬各旬,水分亏缺指数均呈减少趋势,西部地区平均每10年减少0.20%~3.47%,只有白城的5月中、下旬以及扶余的6月上旬和下旬的减少趋势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中部地区平均每10年减少0.02%~3.70%,只有德惠的5月中旬、长春的5月中旬到6月上旬、梨树的6月下旬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3)。7月下旬以后到9月下旬,呈增加趋势,西部地区平均每10年增加0.45%~4.2%,只有长岭的7月下旬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中部地区平均每10年增加0.41%~4.07%,只有榆树的9月各旬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7月中旬,西部的白城和扶余、中部的长春和梨树呈减少趋势,西部的乾安和长岭、中部的榆树和德惠呈增加趋势。东部地区在7月中旬以后均呈增加趋势,蛟河地区5月上旬到6月上旬、桦甸地区5月上旬到7月上旬、柳河5月中旬、延吉5月上旬到6月中旬呈减少趋势,其他时段均呈增加趋势,但只有延吉5月下旬的减少趋势和桦甸9月中旬的增加趋势通过了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图2 吉林省玉米作物需水量、降水量和水分亏缺指数(CWDI)随时间变化图

西部白城乾安扶余长岭中部榆树德惠长春梨树东部蛟河桦甸柳河延吉5月上旬-194-107-135-064-002-184-195-078-151-043015-1095月中旬-347-223-290-180-183-329-370-206-236-247-080-2125月下旬-318-199-253-093-180-213-313-150-107-137072-2836月上旬-263-128-314-077-174-179-277-151-031-203174-1166月中旬-230-179-285-110-181-144-241-175047-142107-0346月下旬-255-156-348-075-082-189-283-288067-1461200197月上旬-044-024-310-020-168-087-211-170090-0111892237月中旬-019180-089182062056-096-0581200331630797月下旬064246117402213171083117144105025-0828月上旬116128099291164142089089043107051-0688月中旬242208165257220122114134006090055-0108月下旬3301170541342420410810450280740510259月上旬2180451230983231731661311202490771699月中旬3171091531624072582012671012882092329月下旬057165166169379249227270093224215189

表3 典型站水分亏缺指数(CWDI)年际变化统计检验相关系数

2.2 玉米干旱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

从图3可以看出,从各时段干旱发生总频率的空间分布来看,西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中部,东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最低;重旱和特旱的发生频率与干旱发生总频率有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度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在5月份各旬略有差异,其他时段也具有与干旱发生总频率相同的分布特征;轻度干旱频率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东部和中部的频率高于西部,9月的中、下旬中部高于西部。

从干旱发生总频率的时间变化情况看,西部在5月中、下旬最高,达到92%以上,即10年差不多有9年会发生干旱,8月上旬最低,在55%以下;中部在5月下旬最高,达76%以上,8月中旬最低,在29%以下;东部在5月中旬最高,达44%以上,8月下旬最低,在16%以下。轻旱发生频率,西部为12%~33%,即3~8年一遇,在7月下旬最高,而5月中、下旬最低;中部为21%~32%,即3~5年一遇,6月上旬最高,8月上中旬最低;东部为12%~30%,即3~8年一遇,5月中旬最高,8月中旬最低。中旱发生频率,西部为12%~24%,即4~8年一遇,6月下旬发生频率最高,7月下旬最低;中部为5%~21%,即5~20年一遇,5月中旬最高,8月中旬最低;东部为2%~11%,即9~50年一遇,5月中旬和9月下旬发生频率最高,8月下旬发生频率最低。重旱发生频率,西部为8%~24%,即4~13年一遇,5月下旬最高,8月上旬最低;中部为2%~19%,即5~50年一遇,5月下旬最高,8月下旬最低;东部发生频率普遍小于5%,即差不多20年一遇,8月上、中旬低于1%。特旱发生频率,西部为4%~39%,即3~25年一遇,5月各旬均在31%以上,7、8月各旬较低,均在10%以内;中部为1%~11%,5月中旬最高,几乎10年一遇,8月各旬最低,大约90年一遇;东部特旱发生频率非常低,除了9月下旬为2%,其他均在1%以内,接近于0。

综合来看,除了轻旱,其他各等级干旱基本上是在玉米生长的前期和后期发生频率较高,而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发生频率相对较小(图3)。从区域不同程度干旱发生频率特征看,西部5月份特旱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重旱,轻旱的发生频率最低。西部的其他生育时段以及中部和东部的整个生长发育期基本上是轻旱的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中旱,而重旱的发生频率较低,特旱的发生频率最低(图4)。各区域不同站点不同生育时段不同等级干旱的发生频率也存在差异,各区域代表站点各时段干旱总频率分布情况见表4。

2.3 玉米干旱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图5为吉林省玉米各生育时段玉米干旱的平均发生强度时空分布。由图5可见,从区域平均干旱强度的空间分布上看,西部的平均干旱强度最高,在1.8~3.0之间;其次是中部,在1.4~2.3之间;东部的平均干旱强度最低,在1.2~1.7之间。从区域平均干旱强度的时间分布特征看,西部地区5月中旬的平均干旱强度最高,其中洮南最高达到3.3,8月上旬的平均干旱强度最低,其中前郭最低,为1.4;中部地区5月中旬平均干旱强度最高,其中双辽最高为2.9,8月中旬最低,双阳最低为1.1;东部地区9月下旬平均干旱强度最高,安图、靖宇、和龙和龙井最高,为1.9,8月下旬最低,舒兰、梅河口、柳河、桦甸、辉南、二道以及通化最低,为1.0(图略)。

图3 不同程度干旱发生频率的时空变化

图4 不同程度干旱发生频率特征

西部白城乾安扶余长岭中部榆树德惠长春梨树东部蛟河桦甸柳河延吉5月上旬9278556918366007277097093092913094735月中旬9829828008737458188007825274004007275月下旬9459458739097099098368364363454554916月上旬9459097457826737826917274183273274736月中旬8737825457455095826556362912002913276月下旬8188365647644736185646363822002554557月上旬8368365828005826366186363822183094367月中旬6006735276735454555095273452363275457月下旬6186734916005274554004182732003095278月上旬5454913454913823453093641641271824738月中旬545618400600327291309291164127913828月下旬63661834560027334527336412791552919月上旬764709455709345582436473127164913279月中旬7648365647454365455826002732181454189月下旬855836655800527618618636273309364545

表5 吉林省玉米生育期干旱风险划分

图5 玉米干旱强度时空分布

2.4 玉米干旱风险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图6为吉林省玉米干旱风险指数的时空分布情况。由图可见,从区域平均干旱风险指数的空间分布上看,吉林省西部地区的干旱风险指数最高,平均为28~48,干旱发生风险大;吉林省中部地区的风险指数居中,平均为15~40;吉林省东部的风险指数最低,平均为8~23,干旱发生风险较小。从区域平均干旱风险指数的时间变化特征看,西部地区干旱风险指数在5月下旬最高,之后逐渐减小,8月上旬达到最低值,之后又逐渐升高;中部地区干旱风险指数同样在5月下旬最高,但在8月中旬达到最低值;而东部地区干旱风险指数在5月中旬最高,在6月下旬达到一个谷值后,7月上、中旬又略有升高,之后又逐渐降低,在8月下旬达到最低值。

图6 玉米干旱风险指数时空分布

根据计算出的干旱风险指数为依据,采用SPSS的K-mean聚类分析法进行区域划分,将吉林省玉米干旱分为高风险、次高风险、中等风险、次低风险和低风险区五类区域,具体划分指标及分区结果分别见表5和图7。

(1)高风险区

高风险区5月上旬主要分布在松原、前郭北部以及乾安一带以西的县市;中旬扩大到双辽西北部、长岭、农安、德惠西部以及扶余西部;下旬继续往东南部扩张到梨树、公主岭、长春、榆树等站的西北部部分区域;6月上旬除了双辽西部,其他区域与5月上旬基本相似;中旬主要分布在白城市各县市的西北部;下旬只有通榆和乾安两个站达到高风险区指标;7、8月份两个月各旬没有干旱高风险区;9月上旬高风险区分布在洮南和通榆部分区域;中旬洮南和通榆高风险区域有所扩大,同时乾安地区也显现为高风险区;下旬主要分布在通榆、镇赉和乾安西部。

(2)次高风险区

次高风险区5月上旬主要分布在长岭、前郭、扶余向东南,梨树、公主岭、长春、九台、榆树向西北之间区域;中旬整体向东南部移动至双辽东部、公主岭、农安南部、德惠西部以及扶余东部和辽源、伊通、双阳、吉林城郊以及舒兰西部部分区域之间;下旬分布区域与中旬相比,整个边界略微向东南部移动,且区域范围略微缩小;6月上旬整个边界又向西北部移动,西北部边界移动至长岭、前郭和松原北部,东南部边界移动至伊通、双阳、九台、榆树等区域;中旬主要分布在西部大安和通榆的东南部到四平、梨树、公主岭、长春西部、德惠西部和扶余西部之间;下旬主要分布在梨树、公主岭、农安、德惠、扶余西部以西除去通榆和乾安的区域;7月上旬整个梨树、公主岭、农安、德惠、扶余西部均为次高风险区;中旬开始逐步向西北部缩小,到下旬缩小至白城市地区以及乾安和长岭部分地方;8月上旬只有镇赉、洮南和通榆的部分区域为次高风险区;8月中旬开始到9月下旬,次高风险区又逐渐向东南部扩大, 9月下旬次高风险区扩大到四平、梨树西部、公主岭、长春西部、德惠、榆树西部等区域。

(3)中等风险区

中等风险区5月上旬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双阳以及辽源市各县市、吉林市的西北部县市、延边州的敦化、和龙、龙井和延吉部分区域;中旬分布区有所扩大,主要分布在辽源市的东丰、通化市的北部、吉林市大部以及延边州除了安图、延吉、和龙以外的其他大部区域;下旬主要分布在辽源市个别区域、通化市的北部、吉林市的磐石、蛟河、桦甸和舒兰的部分区域、延边州除敦化以外的其他大部区域;6月份开始整个边界向西北移动,6月上旬上边界移动至中部四平市和长春市边界附近,同时延边州地区缩小为和龙、龙井以东地区;中、下旬主要分布在梨树、农安、德惠向东南的中部地区和延边州东部个别地区;7月上旬与6月下旬相比略有扩大,7月中、下旬继续向西部地区扩大至松原地区,同时下边界也略微向西北移动;8月上旬主要分布在双辽、农安以西北除了镇赉、洮南、通榆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中、下旬又缩小至双辽、农安、扶余一带;9月上旬开始又逐渐向东南部移动并扩大,9月上旬主要分布在梨树、公主岭西部、农安、德惠、扶余东部一带;中旬下边界移动至伊通双阳吉林城郊以外;下旬主要分布在东部延边州、通化市北部、辽源市以及吉林市西北部和长春市的东南部地区。

(4)次低等风险区

次低等风险区5月上旬主要分布在通化市、白山市除了临江和东岗以外地区、吉林市的蛟河和桦甸以及延边州东北部地区;中旬缩小至通化市南部、白山市除了东岗以外的地区;下旬又扩大到吉林市的桦甸和延边州的敦化地区;6月上旬继续扩大到柳河和安图地区;中旬继续扩大,主要分布在吉林市东南部、通化市、白山市除东岗以外地区、延边州大部;6月下旬和7月上旬在东部地区略有缩小;但7月中旬西北部边界向西北扩大至四平市和长春市边界;下旬继续扩大至四平市和长春市的中部地区,同时南部的通化市和白山市区域缩小;8月上旬,分布在除了通化市、白山市和吉林市大部以外的其他中、东部地区;中旬中部地区略缩小;下旬主要分布在四平市和长春市大部以及东部延边州的和龙、龙井以东地区;9月上旬,整个边界向东南部移动,同时东部延边州地区有所扩大;中旬主要分布在中部的辽源、东部除了柳河、东岗、临江和龙井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下旬缩小至通化市的南部、白山市大部、吉林市的桦甸和蛟河地区。

(5)低等风险区

低等风险区5月上旬分布在东岗和临江地区;5月中旬到6月中旬均分布在东岗;6月下旬又分布在东岗和临江地区;7月上旬分布在靖宇和东岗,中旬扩大至通化站,下旬分布在整个白山市地区和通化站;8月上旬主要分布在通化市、白山市、吉林市大部以及延边州的二道地区,中旬略向中部辽源地区扩大,下旬西北部扩大至伊通、双阳一带,东南部扩大至安图;9月上旬又缩小至通化市、白山市、吉林市东南部,中旬分布在东岗和柳河,下旬无低等风险区。

图7 玉米干旱风险分区空间分布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气象资料计算吉林省46个气象站玉米生长季逐旬需水量、降水量、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对近55年吉林省地区玉米生育期内水分供需情况、干旱频率、平均干旱强度和干旱风险指数变化特点进行时空分析,主要结论有:

(1)吉林省玉米生长季需水量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变化几乎一致,最高值集中在7月下旬前后。从玉米生长季水分供需状况看,各区域玉米生长的前期和后期水分亏缺相对较重,而7、8月份水分亏缺相对较轻。西部地区整个玉米生长季水分亏缺最严重,各时段水分亏缺指数均大于40%,此区域玉米易遭受干旱威胁,中部发生干旱的威胁次于西部地区,东部发生干旱的威胁最小,各旬CWDI在23%~37%之间。

(2)从区域代表站点各个时段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看,中、西部CWDI在7月上旬之前的各旬均呈逐年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0.02%~3.70%,7月下旬以后均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41%~4.2%;东部在7月中旬以后均呈增加趋势,之前呈减少趋势的比较多;但只有少数通过显著性检验。

(3)从玉米生长季各时段干旱发生总频率的空间分布来看,西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中部,东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最低;重旱和特旱的发生频率与干旱发生总频率有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轻旱和中旱在玉米生长的前期和后期略有差异。除了轻旱,其他各等级干旱基本上是在玉米生长的前期和后期发生频率较高,而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发生频率相对较小。

(4)从区域不同程度干旱发生频率特征看,西部5月份特旱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重旱,轻旱的发生频率最低。西部的其他生育时段以及中部和东部的整个生长发育期基本上是轻旱的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中旱,而重旱的发生频率较低,特旱的发生频率最低,尤其是东部特旱发生频率非常低,接近于0。

(5)从区域平均干旱强度的空间分布上看,西部的平均干旱强度最高,在1.8~3.0之间;其次是中部,在1.4~2.3之间;东部的平均干旱强度最低,在1.2~1.7之间。从时间变化特征看,西部和中部在5月中旬平均干旱强度最高,分别在8月上、中旬最低,而东部地区9月下旬最高,8月下旬最低。

(6)从区域平均干旱风险指数的空间分布上看,吉林省西部地区的干旱风险指数最高,干旱发生风险大;吉林省中部地区的风险指数居中;吉林省东部的风险指数最低,干旱发生风险较小。从时间变化特征看,西部和中部均在5月下旬最高,分别在8月上旬和中旬最低,东部在5月中旬最高,而在8月下旬最低。

(7)全省干旱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地区,5月份各旬及6月上、中旬全省高风险分布区域相对较大,在5月下旬全省高风险分布区域达到最大,扩张到吉林省中部部分地区,7、8月份无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在6月上旬之前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中部地区、西部和东部的个别地区,6月上旬之后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中部的个别地区;中等风险区5月份主要分布在中部以及延边州东部地区,6月份开始向中部地区移动,8月上旬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次低等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低等风险区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相对较大,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通化市、白山市和吉林市大部,其他时段只有个别区域为低等风险区。

参考文献:

[1]李国琛.全球气候变暖成因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5):38-42.

[2]丁一汇,王会军.近百年中国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新认识[J].科学通报,2016,61(10):1029-1041.

[3]李崇银,咸鹏.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异常[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8(3):258-273.

[4]王连喜,肖玮钰,李琪,等. 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综述[J]. 灾害学,2013,28(2):114-119.

[5]马建勇,许吟隆,潘婕.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趋势变化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2,33(2):283-288.

[6]尹海霞,张勃,张建香,等.近50年来甘肃省河东地区春玉米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12,34(12):2347-2355.

[7]李辑,李雨洪,胡春丽,等.辽西干旱区春播期土壤相对湿度动态预测模型研究[J].土壤通报, 2014, 45(4):830-834.

[8]周斌,李辑,林俊杰,等.辽宁省春季土壤相对湿度特征及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5,34(6):1630-1637.

[9]黄晚华,隋月,杨晓光,等.基于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指标的中国南方作物干旱时空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 2014,30(4):125-135.

[10] 江晓南,冯静,简茂球.用降水量和无雨日数判别广州季节性干旱的对比分析[J].广东气象,2009,31(5):4-5.

[11] 李红英,张晓煜,曹宁,等. 两种干旱指标在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中的对比分析——以宁夏为例[J]. 灾害学,2012,27(2):58-61.

[12] 陈少勇,郭俊瑞,吴超.基于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冬旱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 2015,24(1):23-31.

[13] 王劲松,黄玉霞,冯建英,等.径流量Z指数与Palmer指数对河西干旱的监测[J].应用气象学报, 2009, 20(4):471-476.

[14] 王文,徐红.Palmer干旱指数在淮河流域的修正及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12,27(1):60-67.

[15] 卢洪健,莫兴国,胡实.华北平原1960-2009年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 2012, 21(6):72-82.

[16] 王媛媛,张勃.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近40a陇东地区旱涝时空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12):2135-2144.

[17] 高西宁,徐庆喆,丛俊霞,等.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辽宁省近54年干旱时空规律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 2015,24(11):1851-1857.

[18] 杨晓静,左德鹏,徐宗学.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云南省近55年旱涝演变特征[J].资源科学, 2014,36(3):0473-0480.

[19] 王莺,赵福年,姚玉璧,等. 基于Z指数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特征分析[J]. 灾害学,2013,28(2):100-106.

[20] 王宏,徐锦华,李宗涛,等.基于Z指数的河北省旱涝多尺度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1):43-47.

[21] 李雅善,李华,王华,等.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宁夏酿酒葡萄干旱时空差异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 2014,23(4):203-211.

[22] 董秋婷,李茂松,刘江,等.近50年东北地区春玉米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 2011, 20(4):52-59.

[23] 王胜,田红,张存杰,等.安徽冬麦区4种干旱指数应用对比[J].气象科技,2015,43(2):295-301.

[24] 王连喜,胡海玲,李琪,等.基于水分亏缺指数的陕西冬小麦干旱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33(5):237-244.

[25] 张玉芳,王锐婷,陈东东,等.利用水分盈亏指数评估四川盆地玉米生育期干旱状况[J].中国农业气象,2011, 32(4):615-620.

[26] 杨小利,王丽娜.陇东地区冬小麦水分亏缺特征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6):255-261.

[27] 张建军,盛绍学,王晓东.安徽省夏玉米生长季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14,32(2):163-168.

[28] 张艳红,吕厚荃,李森.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J].气象科技,2008,36(5):596-600.

[29] 黄晚华,杨晓光,曲辉辉,等.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春玉米季节性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09,25(8):28-34.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0481-2006气象干旱等级[S].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31] 张淑杰,张玉书,纪瑞鹏,等.东北地区玉米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1):231-236.

猜你喜欢

时空吉林省作物
跨越时空的相遇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镜中的时空穿梭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3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89.67万t 同比下降11.19%
2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53.67万t 同比下降49.92%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