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四军东进:力挽狂澜的壮举

2018-04-12徐君华

大江南北 2018年4期
关键词:敌后华中苏北

□ 徐君华

编者按:

1938年,新四军东进敌后,开展游击战打击日寇,建立抗日根据地,实施战略展开。这一壮举已跨越80年时空,至今依然值得讴歌,值得纪念。

新四军东进,正值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形势异常严峻之际。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到年底,仅半年时间,日军在华北已占领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山东,在江浙已占领京(南京)沪杭地带。面对日军疯狂进攻、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大步后撤的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进行了总揽全局的考虑和部署。在日军集中兵力会攻徐州、武汉期间,毛泽东同志在指示八路军大踏步挺进华北敌后的同时,部署组建不久的新四军开赴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继而扩展到苏南苏北更大区域……东进,这个从抗战全局出发所作的唯一正确的决策,使残暴疯狂的日寇受到腹背两面夹击,抗日战争从此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对于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本刊特发表一组纪念文章以飨读者。

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的时候,以及各支队集结的时候,部队都还在大后方的国民党统治区。为什么要东进呢?东进才能到敌后去开展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军;东进才能与敌后人民群众相结合开展人民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东进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摆脱国民党的掌控和限制。

《新四军军歌》最后一段高唱: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两个东进,而且要重复一遍,这表明了新四军东进铁的意志,也显示出新四军的发展战略。

新四军的第一轮东进,就是向敌后地区挺进。毛泽东于1938年5月4日给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电报中指出: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会能够克服这种困难的。他还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平原也是能发展游击战争的。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38年春,陈毅、粟裕率新四军第1、第2支队从皖南岩寺地区东进江南苏皖边敌后地区;高敬亭率新四军第4支队由皖西霍山县流波石童东进皖中敌后地区;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于1938年秋由河南竹沟地区东进豫皖苏边敌后地区;1939年初,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由竹沟地区南下鄂中敌后地区。这就是毛泽东在“五四指示”中所说的:“现时方针不在与他争若干的时间与若干里的防地,而在服从他的命令,开到他指定的地方去,到达那里以后,就有自己的自由了。”

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进军江南敌后要图

新四军在进入敌后地区之后,又有第二轮东进。毛泽东在“五四指示”中又提出:江南新四军,“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1939年春,周恩来在皖南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的新四军发展方针是: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向南巩固。

为了向东作战,1939年5月,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指挥叶飞率第6团以“江抗”第二路名义,从茅山地区东进苏南锡澄公路以东的苏常太、澄锡虞地区,一直打到上海近郊的虹桥机场。这一东进行动的特殊意义:一是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心脏地区无锡和上海近郊打击了敌人;二是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振奋了沦陷区人民的抗日精神;三是达到了人、枪、款大发展的要求;四是突破了国民党为新四军“画地为牢”的框框。

在排除了高敬亭不愿东进的阻力后,1939年7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以第8团第3营为先头部队从淮南津浦路西进入路东地区。8月,罗炳辉、郭述申率新成立的新四军第5支队主力东进路东地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由皖中地区向皖东地区发展,经过定远、半塔等战斗后,创建了跨越津浦路两侧的皖东抗日根据地。

1940年7月上旬,新四军挺进纵队取得郭村战斗胜利,新四军江南部队主力北渡,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组成苏北指挥部,在争取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同情下,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于7月下旬从郭村地区东进黄桥地区。关于这段富有戏剧性的历史,在电影《东进序曲》中有生动的展示。这次东进的意义尤其重大,有了这次东进,才有大黄桥根据地的开辟,才有黄桥战役的胜利,才有新四军、八路军在苏北的会师。

为了贯彻“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3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派刘少奇再赴华中。9月21日,刘少奇抵达中共中央中原局驻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他针对竹沟环境日趋险恶的形势,要求党在竹沟地区的干部和武装迅速转入敌后,对豫鄂边区党委和部队领导人作了安排后,决定中共中央中原局工作重心东移。

11月4日,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东进抵达新四军游击支队驻地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集。在这里,刘少奇向中共中央报告了对发展豫皖边区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日复电同意刘少奇的意见,指出:“整个江北的新四军应从安庆、合肥、怀远、永城、夏邑之线起,广泛猛烈的向东发展,一直发展到海边上去,不到海边决不应停止。一切有敌人而无国民党军队的区域,均应坚决的尽量的但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发展。”

12月上旬,刘少奇东进抵达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皖东定远县藕塘附近的山黄村,在这里召开了三次中原局会议。刘少奇在东进路上调查研究,鉴于国民党桂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转而对新四军压迫,刘少奇认为目前皖东只能求得某种有限度的发展,“而有大发展希望的地区是在江苏北部”,号召新四军江北部队坚决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限制,以实际行动实现中共中央提出的东进意图。

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将摩擦重心由华北移向华中。为支援华中新四军,黄克诚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率八路军第2纵队出太行、越平汉、绕山东、入冀南,于6月27日南下越过陇海路到达新四军第6支队驻地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集,准备配合彭雪枫部行动。7月初,彭、黄两部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为合力“发展华中”,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黄克诚于7月底率部向津浦路东开进,8月7日到达皖东北地区,组建成八路军第5纵队,随后奉中共中央指示,率部东进苏北,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形成八路军在北、新四军在南,共同开创苏北抗战的大好局面。

1940年10月上旬黄桥战役胜利后,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与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5纵队先头部队在白驹、刘庄间的狮子口胜利会师。刘少奇开辟苏北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便率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江北军政干校大部分学员以及其他干部千余人,于10月21日离开皖东东进苏北,于10月31日到达苏北阜宁东沟八路军第5纵队驻地,与黄克诚会面。11月4日,刘少奇、黄克诚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驻地海安与陈毅、粟裕等会面。这次东进,促成了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的成立,从而实现了华中党和军队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新四军东进之路,是胜利之路,发展之路。刘少奇主持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在武汉失守后,估计到敌人马上要进攻洛阳、西安,但等了一年多的时间,后来发现敌人在最近不会进攻洛阳。刘少奇便与时俱进,将中共中央中原局工作重心东移,实现了“发展华中”的战略目标。

新四军东进战略是中共中央对新四军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它的实施开创了华中地区抗日战争新局面,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敌后华中苏北
华中膨化料没市场?粤海却投人投钱力推膨化料,区域市场销量翻6倍逆势增长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母亲在,家就在!”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治癌,深入“敌后”包抄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临阳联队的敌后抗日斗争
“西芹”老太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