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机留住一天天变老的母亲
2018-04-11杨晓东
最难觅的是知音,最难拍的是生活。杨晓东把他对生活、对家人深深的情感都体现在摄影中。就像他所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的爱好和职业完美地结合。摄影对我不仅仅意味着喜欢,更是我一生的追求,是我的全部生活。”镜头记录日常生活,聚焦温情温暖,把普通人的命运与变革的时代相结合,坚持一份有温度、有深度的守望;这一切汇聚起来就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丰富真实的时代影像。
我的家在逼远的黄土地上——陕西宝鸡,一个面朝秦岭、背靠黄土、渭水穿城而过,秦韵洒满两岸的地方。酣畅淋漓的大秦腔,酸辣可口的臊子面,香酥流油的肉夹馍,筋道好吃的擀面皮……承载着我久远的、美好的记忆。
这是一方养育了我40多年的土地,也是我倾注了无数心血、步步成长的地方,更是我根植心底、日夜牵挂的大地,这里有我日思夜想的白发母亲。
母亲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儿的心就系在哪儿……
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常常会想念母亲,身體怎样?腰还疼吗?饭量好吗?是不是每天都能下楼晒晒太阳?以此来填补我远离母亲的孤独。告别故土,我至今都没有为我的选择后悔。家乡固然好,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它让我的眼界更宽,阅历更丰富;我对母亲的牵挂,又多了份温暖,这温暖陪伴着我,一如儿时母亲牵着我的手,我的依靠。
在外打拼,融入城市,其实就是给自己找个安放身心、寄托情感的地方。也许流泪,也许叹息,也许无奈,也许顿悟,这些其实都不重要了。
儿孙们一天天长大,母亲一天天老去,头发染成了雪白,脸上布满了皱纹,双手烙上了老茧……每年回家第一眼见到母亲,就会觉得母亲又老了,矮了,瘦了,背更驼了;春节成了我和母亲待的最长的一段时间,与母亲住在一起,给她做做饭,陪她说说话,听她讲重复了无数次的家长里短,看她戴着老花镜,认真抄写养生笔记,叮嘱我要爱惜身体……这样的画面年年重复着,而我却一年胜似一年地享受着八十老母的这份爱,很温暖。
客厅墙上挂着父亲的照片,电视柜上摆满了我这些年拍的“全家福”,儿孙们围坐在母亲身边,其乐融融,唯独没有父亲。父亲在我心中的记忆似乎越来越模糊了……好在有摄影。
从前,节假日常常会带着相机回家给父母拍照,但那是零散的。现在,离母亲远了,待在一起的时间短了,职业的习惯让我开始用相机全方位地记录母亲的生活;我想用镜头留住温暖,留住记忆。
在我的镜头里,有母亲蹒跚的步履,弯曲的背影,开心的笑容,也有一脸的愁容……
春节,探亲,出差……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回家看望母亲,用相机记录母亲的生活。饭桌旁母亲的絮絮叨叨,沙发上看着电视打着瞌睡,散步时矮小的背影,病重时母亲的无可奈何,离别时的担忧和叮咛……每次举起相机,我内心都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情愫,硬生生戳得我心疼。
在用相机记录母亲生活的点点滴滴时,我很少去打扰到她,也许因为我是儿子,镜头前的母亲没有任何的拘束,她一如既往地忙她的事儿,真实自然。这是我陪伴母亲时最默契的时候,也是我们母子最满足的时候。
“你回来我高兴,你要走了,我心里难受……”每次离别的头天晚上,母亲总会一次次来到我的房间,不说话,只是静静地坐着;每次启程前,告别的一刹那,看着渐渐远去的母亲,我的眼眶都忍不住噙满泪水。
我不知道,下一个年回家,我的镜头里还有没有母亲慈祥的笑……索性拿起相机,留住一天天变老的母亲。
对于我来说,摄影就是记录,真实客观地记录。相机是我记录、表达、抒情的工具,是我手中笔。我用笔书写不是创作,是写真,是几分之一秒甚至几千分之一秒的瞬间纪实;摄影,是我对生活观察思考、对情感领悟认知的途径,是我记录和表达的一种方式。
关于摄影师
杨晓东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编委、视觉总监。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奖,中国摄影记者金眼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