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念艺术表现的材料间接选择

2018-04-11王晶玮

西部皮革 2018年5期
关键词:毛毡欣赏者艺术作品

王晶玮

材料间接体现观念应该是更多艺术家所愿意选择的一种方式,他们往往不希望欣赏者一眼就看出作者的意图,也不喜欢自己的艺术作品过于直白,他们在表达个人观念时总爱与个人人生经历、历史文化渊源、经典文学名著相结合。这样的艺术作品解读时得结合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作品题目、欣赏者个人的文化修养等众多因素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有趣味、含蓄的表达方式,这一类作品材料的功能性不直接等于艺术家的观念,观念和材料也没有直接的联系。下面将从战争、社会消费、人性欲望、消极角度进行分析。

1 战争观念中材料间接表达

战争观念中材料间接表达的艺术家太多太多,形式也不一样,有用报纸书籍的、油桶的、砖头的等等,他们的艺术作品形式丰富、内容深刻。下面将重点分析“约瑟夫·博伊斯”和“徐冰”,他们的作品能间接体现出材料与观念的关系。

在介绍约瑟夫.博伊斯的作品前有必要把他的人生经历给大家叙述一下,因为我在上面提到过材料的间接表达跟艺术家的个人人生经历相关。

博伊斯出生于1921年,在德国西部的克莱夫镇长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德国纳粹军,在战争中数次濒临死亡。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事情发生在1943年,他驾驶的飞机在克里米亚半岛被击落,是一群游牧鞑靼从飞机的残骸和积雪中把他救出,他们用动物的脂肪涂在他的身上,用毛毡裹住他的身体保持温暖,如此博伊斯存活下来。所以博伊斯的艺术创作大量运用毛毡和油脂,如1964年创作的装置作品《油脂椅子》;1963年创作的表演艺术作品《首领-激浪之歌》,他用毛毡把自己裹起来,向尸体一样横陈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卷起的毛毡两端放着两只兔子,墙角放着长条的油脂,博伊斯在毛毡中发出兔子的叫声,这个叫声通过喇叭在画廊里回荡。

图1 

图2 

图3 

中国艺术家“徐冰”2004年创作的作品《何处惹尘埃》(图1),他选择的材料是9.11事件中收集的尘土,然后把灰尘吹到展览中,经过24小时的落定,在展厅地面上显示两行生活于7世纪的禅师六祖慧能的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尘土是美国被轰炸后的证据,是肃穆的呵斥。他选择9.11事件的尘土作为材料,不知道的欣赏者是很难联想到战争的,但是若了解创作背景,再结合材料的本有属性就好解读了。

2 社会经济观念中材料的间接表达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密切,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的加强很多问题也显现出来,大量国外企业进入,民族品牌企业受到严重的生存压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相对应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也变得更严重、传统文化也受到严重的冲击。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很多艺术家也在不断思考,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不同方式的艺术作品,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蔡国强在1998年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草船借箭》(图2),他选择的材料是一个被射得千疮百孔的小船和无数支箭,小船上插了一面中国国旗,其实单看这件艺术作品是很难理解的,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典故,诸葛亮用草船借到了魏国曹操的三万支箭,似乎获利的只有诸葛亮,但是这件艺术作品不一样,草船虽然借到了无数支的箭,但草船自身也被射得破难不堪,草船上的国旗代表了中国。含义是“中国加入世贸之后虽然获利很多(满载而归),但箭也让中国这条大船受到严重的损伤”。选择这样一个历史典故和别出心裁的材料运用,材料既间接的体现了观点,又丰富了其内涵,既关注了当下又重新注解了历史典故。

3 消极观念中的材料间接表达

与前章材料直接表达死亡观念相比,间接表达很难从材料中看到符号,如十字架、骷髅头、药片刀具等,作品中的材料选择很多都比较柔软轻便,代表艺术家以“阿尔贝托·布里”和“安德烈·基弗尔”为主,基弗尔主要运用稻草、树皮、泥巴、木头等材料创作出二战后地球遭到毁灭的效果,与战争死亡观念较近,阿尔贝托·布里将重点分析,他从1950开始推出《麻布袋子系列》,其中《白色的袋子》和《麻布与红色》是比较典型的(图3)。

4 小结

材料间接体现观念,材料无法直接联想到观念,当遇到这样的艺术作品时,若想解读其作品就应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文化背景、观赏者的知识文化结构等因素,当然上面举的例子也只是冰山一角,谈到的方面也比较少,读者有意分析更多方面的艺术作品可根据这个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参考文献:

[1]赵力,编.中国当代艺术-现在与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出版

[2]黄笃,策展人.调节器-第二届今日文献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

猜你喜欢

毛毡欣赏者艺术作品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留出想象的空白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NUANCES系列:可持续毛毡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毛毡清洗装置
——“SHOWR ROLL”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