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培养能源动力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探索

2018-04-11邹淑云鄢晓忠李志鹏戴曙光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3期
关键词:能源动力应用型校企

刘 忠 邹淑云 鄢晓忠 李志鹏 戴曙光

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410114

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国家将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进教育领域有序开放,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合作,促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为推动行业企业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已经成为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行业特色高校亟须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1]。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设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具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现已成为国家I类特色专业、湖南省重点专业,有火电、水电、核电等专业方向。多年来,我校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注重加强校企合作,为国家和能源动力类行业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亟须的优秀人才,为推动行业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入以及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社会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动力类人才的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要是以高校为主,而以企业为主的合作模式只占极少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结合得不够紧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程度不够高。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基本上处于“一头热”“一头冷”,甚至是“两头冷”的尴尬局面。由此产生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培养的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创新能力,无法应对复杂系统的工程问题[2]。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我校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无法满足能源动力类企业的人才需求,甚至限制本行业的快速有效发展。

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建立,改革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培养能源动力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我校特色专业和行业企业的良好对接和“多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校企协同”的内涵及其主体诉求分析

校企协同是当代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和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是实现人力资本效能、社会资源利用、工程素养形成最大化、最优化的最佳有效途径[3]。校企协同的内涵就是:以校企双方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协同主体各方核心利益诉求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以期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要科学合理地构建校企协同机制,必须充分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才能使协同主体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从而保证校企协同不断深化和完善。

通过对多家能源动力类企业以及相关兄弟高校的调研情况分析,校企协同中企业主体的主要利益诉求有以下几方面。(1)企业的人才需求。能源动力类企业希望新员工对企业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希望毕业生能够尽快上岗。他们更愿意以产学合作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在校生,以便节约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和资金成本。(2)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时代的进步使得企业必须保持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其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和数量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实现。(3)企业文化的传播与提升。通过利用高校的科技文化优势,企业可以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培育并传播自身的核心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的层次,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为另一类主体,高校的主要利益诉求有以下几方面。(1)与企业、社会的合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2)满足自身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职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经济发展的人才。(3)办学经费不足的缓解。校企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如企业厂房和设备适当支持高校的实习实践,可以让高校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以及改善必需的教学设备。

2 具有能源动力类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架构

校企协同联合培养能源动力类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可以充分地利用高校、科研机构和能源动力类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空间和实践平台,加强学校与社会、专业与经济建设的联系,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发展及能源动力事业对本专业人才素质的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欲望,科学规划大学生活[4]。

为此,建立了具有能源动力类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具有能源动力类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架构

通过高校、能源动力类企业(含用人单位)及其相互协同,实现包括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订、培养过程实施、培养质量评价等主要环节在内的人才培养过程的全覆盖,并根据能源动力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表现和发展潜力的评价,进一步调整优化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校企之间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协同科技研发攻关、协同指导和学术技术交流等形式[5],增进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 校企协同培养能源动力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

3.1 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导向的研读和对能源动力行业发展动态的跟踪与分析,综合融入高校现有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关用人企业对毕业生(校友)的综合表现及发展潜力的评价反馈,调整优化,重新定位形成新的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目标,以保持高校传统办学特色,并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国家、地方与能源电力行业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3.2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校企协同的机制与理念下,由高校教授委员会、企业(含用人单位)专家共同研究设计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专业培养从宏观上分为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两层面,学校培养以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夯实专业基础;企业培养以实践教学为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使特色课程建设、专业实习、综合素质拓展和毕业设计等具体环节设计制度化,形成具有能源动力类自主特色的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目标,在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下,学校从能源动力类行业从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养三方面协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同时,依据培养标准,学校有针对性地建设课程体系,组织专业实践与社会活动,构建模块化的培养方案,在培养环节与培养标准对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确保培养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与实现矩阵映射关系校企协同下的能源动力类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校企协同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到各类课外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通过能力培养目标的分析,根据学生成长各个时期的学习规律,合理设计出由单一到综合、由认知继承到研究创新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三类实践环节均可分为三个层次:通过基础实验、认识实习、工程调研达到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工程实践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通过提高性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达到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初步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创新性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工程实践项目、科研项目达到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的教学目标。

3.3 协同指导

充分挖掘高校中的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的潜力,合理安排年轻教师到火电、水电等企业接受“工程化”锻炼。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将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引入企业里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专家或管理专家到高校兼授课程、指导学生以及进行学术技术交流。以毕业设计为例,结合能源动力类企业生产实际,确定一批符合学生培养要求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以企业导师队伍为主、学校指导教师为辅共同负责,切实执行从选题论证、过程指导到答辩等诸多环节,从而有力地强化毕业设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工程应用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3.4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多形式、多途径建设校内检修实验室、仿真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校方可以给企业挂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可以采取吸引企业参与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如企业捐赠或低价出让报废的专业设备给学校,用于专业设备认知、拆装实习,或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仿真实验室。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对新老员工进行一定的理论培训或在职学历教育等。

3.5 目前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自校企协同培养能源动力类应用型人才工作实施以来,以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为主体,与大唐集团湖南分公司、五凌电力有限公司、湖南澧水流域水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等企业开展了深度协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两好两强”,即思想品质好、专业知识好;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尤其是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合作开设的“订单+联合”式的“中广核班”人才培养,受到《中国电力报》的报道[5]。近几年毕业的学生中,已出现了多位在2~3年内成长为水电厂运行值长的优秀校友。另外,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校企人员技术交流互访频繁,为今后能源动力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4 结语

在充分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建立了具有能源动力类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架构,并积极开展探索实践,有助于提高能源动力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发展的良好对接,更有助于促进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和深化。

[1]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1):13-20.

[2]季诚钧,樊丰富.改变合作培养人才中的“校热企冷”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56-57.

[3]孙秋柏.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机制的构建与深化[J].现代教育管理,2014(1):34-38.

[4]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62-65.

[5]赵坤.打造电力行业的精英人才:长沙理工大学电力人才培养纪实[N].中国电力报,2017-5-31(6).

猜你喜欢

能源动力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广元八二一能源动力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我“能”,无限可能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