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主题活动设计的几点新思考
2018-04-10华娜
华娜
摘 要:《与孩子们共同生活》一书反复提到“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的场所,要适应幼儿的生活,通过生活,在生活中,面向生活”,汇总来说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放到当今教育界也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在以园本课程为研修的主题活动以外,幼儿园多是追寻较为成熟的、符合幼儿最当下需要的“季节性主题”“成长性主题”或者“科学性主题”等,而随着学前教育的内容与节奏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特色化专业化提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在体现幼儿的“生活力”、世界观及知识原野等方面做更大思考。
关键词:主题与生活力;主题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主题与世界观
随着一波波微课程、原创主题设计的大浪潮拍打进幼儿园,以幼儿为本的、促进幼儿发展并适合幼儿学习的、符合当下需要的有意义的已成为主题活动设计的三大主流要求。以大班主题活动设计为例,主题的创设如何服务于幼儿,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活动的设计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把握幼兒生活经验与兴趣,增强生活力,突出“成长价值”
近几年,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强调生活化。在主题活动设计趋于稳定的现在,如果仅仅以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作为主题似乎笼统了些,也过期了些。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推动告诉我们,内容的生活化是基础,而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模拟生活与游戏,真正做到生活力的提升与锻炼是作为主题活动设计的主要价值所在。让社会成为学校,更让学校成为社会,使幼儿在学校以“社会生活”的模拟方式进行游戏与学习,这使他们可以取得单独或共同改造自然、适应社会的能力。
“生活力”一词是1926年12月,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一文中提出的,他说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每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陶行知生活力的主张内涵清晰明了,即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生活力,就是增强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担当、使命意识。陶行知说,我们应用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助力、阻力去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因此幼儿的学习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主题与生活力密不可分。
以大班幼儿的主题活动《春之舞》为例,因为其生活化、贴近自然,所以能够更直接给予幼儿感官感受从而使幼儿得到多元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在大班主题活动创设时,如何突出关键词,寻找幼儿的生活根源,提升幼儿的生活力,找到主题的价值所在,以此完成大班在已对春天有认知的基础上,更有挑战的,更不同的“成长”。在主题设计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关键词是什么?小班的“春天”是认识与感受,中班的春天“在认识与感受中表达”,大班的“春天”已经有了基础认知,该借助哪个关键词来体现幼儿对“春”的理解,同时,使主题更具有生活力呢?大班,“成长”是最大的关键词,并且是“春天”这个季节本身的特征,因此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时,教师考虑如何让“成长”的过程体现孩子生活力的提升,这个过程借助了多种形式、多个内容的呈现。“寻找春天”“创造春天的花园”“挖野菜的故事”“放风筝的趣事”“野餐的惬意”“春游的快乐”……他们在生活中学习,那么是否也在学习中生活呢?在多次感知与学习生活后,主题终结于一场“成长”的野营活动,从设计方案、分组准备、集体野营、分享体验,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整个游戏的操控,各个环节的问题难点都一一解决,让学习悄无声息地成了生活,这种成长体现在生活力不断提升,让我们看到春天的“老”主题玩出了“成长”的新意义。因此,主题活动的设计应该在原有的生活化中,更多突出“生活力”,寻找到每个主题背后的“成长价值”,让幼儿的发展更具可视性。
二要把握民族文化传统,将艺术与文化传承相融合,体现“感受与创作”
近些年来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再发展出现断层。中国古语:要做有根之人。传统文化在今日看来依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存在很深的可挖掘性。《纲要》中特别明确提出要让幼儿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要利用传统节日和民间庆典的机会,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幼儿的体育、智育、美育、德育方面都有其独特性,比如传统民间游戏、体育游戏的传承对幼儿智育、体育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传统民俗节日的传承对幼儿德育教育的作用;传统文学艺术形式的传承对幼儿美育教育的重大及独特贡献……特别在美育教育上,继承与了解传统文化,追寻传统“蕴与美”,用多种不同形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感受,是现代主题活动设计的新方向。
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元宵来了”中,通过前期对元宵节由来及节日传统游戏的认识,主题活动生动而丰富。主题设计之初,跟随传统节日的脚步,我们预设了亲子故事大赛《元宵节的由来》,创意美术活动《花灯制作》,创意美术活动《制作舞狮》,语言活动《有趣的谜语》,音乐活动《舞狮》等,通过对这些传统节日中层层分离出来的艺术特色的生成活动,使幼儿初步认识元宵节。最后一课,通过亲子闹元宵的活动,将舞狮、猜灯谜、吃元宵、敲锣打鼓等每个细微的元素融入其中,一场生动的闹元宵活动就此展开。这个主题活动为传统文化而创设,以幼儿的艺术特色体验与展示为主题,通过亲子动手制作舞狮和花灯,幼儿表演舞狮,家长敲锣打鼓等多种艺术表达的形式,使幼儿和家长对中国文化的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所感受到并且印象深刻的传统节日是文化和趣味的。让传统节日成为一种期待,这是历史的责任与使命,更是在主题活动下提升幼儿多元艺术素养的有效方式。
这些都很清晰地指导我们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是我们一代代中国人的义务,也是我们要承担的责任。
三要把握世界主流问题,引领幼儿建立基础世界观
多数教育教学活动都建议以小盖大,以点说面,因此我们的主题活动,尤其是原创主题活动多以主题性强,内容较为具体的人和事物作为对象,但往往我们的活动中忽略孩子世界观的问题,也很少有论文提到幼儿园需要为孩子建立世界观,因为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认为幼儿只要了解周围环境就可以了。可在新世纪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往往眼前的小“内容”会限制了孩子的格局,限制了幼儿眼中世界的大小。什么是世界观,说世界观是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时间段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映。它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儿童需要世界观吗?需要。但如何让抽象的世界观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主题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以孩子能够理解、读懂的语言,鼓励孩子大胆自由地阐述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大班孩子即将进入小学,意味着社会接触层进行了新一层的洗涤,他们对信息量的需要,对世界的探索与求知也应该超越原有高度,因此在大班,适宜的世界性主题的开展是为幼儿建立初步世界观的好时机。
例如以“地球一小时”这个全球性的节能活动为例。通过综合活动《认识地球一小时》、综合活动《熄灯一小时,你怎么度过的?》、科学活动《全球变暖》、美术活动《我们的地球》、美术活动《拯救地球》、社会实践活动《我是环保宣传达人》等多种形式多内容的开展,鼓励幼儿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待气候问题,拿出自己对气候问题的解决办法,欣赏全球多个国家是如何开展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大班孩子完全能够接受多元化的、以全世界人和事物为主要融入元素的“新主题”,孩子们在了解了全球变暖后,给出的建议与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不谋而合,所以孩子本身对问题是有独立看法的,不要因为年龄限制了他们认识、想象、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主题看世界,更能促进幼儿社会化的成长,从小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促进他们了解世界。培养幼儿的“世界化”眼光是为鼓励幼儿未来有认识世界的意识。
未来,也许“乐器世界”“话剧来了”等这种世界性元素的内容会越来越多,并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得到呈现,因为我们需要为中国的幼儿建立基础的丰富的世界观。一张世界地图、一门外语、一次出国体验、一个网站、一本书、一个主题活动的创设都是一次对幼儿而言弥足珍贵的认识世界的探索之旅。
所以建立世界观,以丰富幼儿视野、扩大幼儿求知探索的内容为主的主题活动在新时代背景下是更值得被认真思考对待的。
《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育需要传承更需要进步,在这个日新月异、快速变化的时代,幼儿园以主题活动开展为幼儿学习游戏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内容选择、形式创新上也应与时俱进。通过生活力的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世界观的初建三个角度思考创设更多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主题活动,使主题活动成为幼儿看生活、看社会、看世界的窗口,引领幼儿踏入社会学校!
参考文献:
[1]吴丽琳.“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丽的种子”——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有感[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