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冷思考
2018-04-10董雪娇张丽
董雪娇 张丽
摘 要:当下,教育事业进入到发展新阶段,课改工作不断深入,对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需要深入分析改革要求,以及当下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并积极创新,合理改正,保证课堂整体教学更加高效。本文主要就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有效创新,展开合理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冷思考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范围内,教师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打造有品质的数学课堂,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的學科素养建设。因此,数学教师今后务必要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师生互动,优化课堂环境
以往,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氛围比较枯燥。在新时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强化互动式教学。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需要优化课程导入[1]。结合课程具体内容引入趣味的数学故事,或者比较有代表性的数学家故事,然后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共同明确课程目标,以及接下来的学习方向。比如说,教师在讲解“认识分数”时,可以将“佩奇分蛋糕”的故事讲给学生,即“佩奇过生日,来了6个好朋友为他庆祝。到了分蛋糕的时候,佩奇需要把蛋糕平均分成七份,那么请思考每一份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在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教师可以合理导出“分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
二强调合作探究,培养自主意识
以往,在数学课上,教师遵循师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一味地强调课堂讲授,教学模式以灌输性为主。导致学生学习状态被动,学习效率也比较低。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转变教学思想,强调自主性学习。合理构建探究式教学环境。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进行均衡分组,并设定具体的探究任务[2]。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而教师则需要扮演好辅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保证探究活动顺利地完成。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以“梯形”为研究对象,在小组内部通过模型制作、图形转化、计算探究等,深入分析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可以将梯形拆解为三角形和长方形,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从而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整合。同时,教师也可以合理引入微课教学法,将课程内容整合为直观的短视频,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更能够实现数学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为今后的自主预习和复习奠定资源基础。
三渗透数学思想,培养逻辑思维
以往,在数学课上,教师一味强调基础知识渗透,而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则缺乏重视,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实践方面所掌握的技能也比较欠缺。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思维基础,合理地渗透数学思想[3]。让学生在丰富的思想内涵支撑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在概念教学时,教师需要合理渗透数学思想。引导学生以总结、归纳、类比的方式,对比相似的概念,提高学生记忆和理解的精准性。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小数的意义”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小数和整数相对比展开分析,让学生正确认识小数点的含义。
同时,在组织问题分析和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深入分析问题中包含的已知条件,整理问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比如说,“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典型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干信息绘制线段图,明确数量关系。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实践活动
以往,教师过于强调教材知识讲解,以及基础性的理论分析,缺乏现实生活的有效联系。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打破以往教学局限,将数学与生活有效衔接,结合学生的兴趣需求,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数学的学科魅力,端正学习态度。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素养,提高专业化学习水平。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肯德基的月销售情况,或者家庭的生活开支情况进行数据统计。然后利用所学的统计方法,如条形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学以致用。
五结语
综上,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总结和反思。以素质理念为导向,树立学生本位教学观。针对学生实际需求,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互动,强调合作探究,渗透数学思想,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可以拥有优质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强化训练,将素质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永刚.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冷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128-129.
[2]谢惠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学周刊,2019(20):29.
[3]夏俊格.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冷思考[J].学周刊,2015(2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