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几点认识
2018-04-10刘升
刘升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已成为语文教学界的共识。但笔者认为,从建构规律、教学操作、教学视点的视角出发,工具性的提法会导致语文教学认识上的盲目随意,出现课堂教学的僵化模式,带来教学目标的视点误差。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应确立两个性质观: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性质。
关键词:工具性;盲目随意;僵化模式;视点误差;语文教学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语文教师施教的重要凭借”[1],而语文学科的性质,又决定人们对语文教育的态度,影响途径和方法[2]。“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语文课程标准这个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义,注重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问题是,工具性是否对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
一工具性的提法,会导致对语文学科特质认识的模糊
所谓工具性,只是从认识观念的角度确定了语文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从语文自身建构规律上去下定义,它只能给我们这样一个意念: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必须掌握,掌握不了,就很难学习和工作。而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和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特征是什么,却如雾里看花,其结果只会导致对语文教学认识上的盲目性、语文教学实践的随意性;就会出现语文教学非语文的现象:把《奇妙的克隆》上成科学课,把《谈骨气》上成思想品德课等,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二工具性的提法,会造成语文学科教学操作上的僵化模式
工具性冠之于历史、数学、物理等学科都成立,试想,哪一门学科不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所以说,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和其他各门学科共有的一般属性,而不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根本属性。语文学科是工具的说法,还会“引”出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语文,无非是传授语文知识、学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只要把内容和技巧向学生讲清楚了,学生就掌握了语文这门“工具”,致使语文课堂学习变成了以条分缕析的架空分析为主,把一篇篇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面面俱到,唯恐有点滴疏漏,“学生被动地拼合词语、组装语法、费尽心机地寻找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在修辞手法、句子分析上打转”[4]。如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模式,学生成了填装知识的容器,何有趣味可言?何有能力可言?
三工具性的提法,会导致语文教学目标的视点误差
因为语文是“工具”,会容易曲解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语音、文字、语法、修辞、写作等语文知识,使得语文成了唯成绩论的“应试工具”,语文考试历年承演着这样一个程式:试题三大块--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写作测试中说明文和诗歌长期遭受“冷落”。而且,为了适应这一程式的考试,语文教学活动也按基础工具--基础知识--基础训练的思路展开,将一篇篇生动的课文拆解出若干个基础知识点,编排成一套套的练习题,学生埋头于一日一练、一课一练以及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铺天盖地的技巧训练和考试中。正是这道无形的“紧箍咒”,把教师束缚在教给学生应试技巧这个“怪圈”内,把语文教学化成了死硬枯燥的知识记忆和机械重复的纯技巧训练。
综上所述,工具性的提法,并不能科学地概括语文课程的性质,起不到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就像申小龙先生所说,“当我们把语言视为一种工具的时候,会对它的结构、语法津津乐道”而导致语文教学过程的程式化;“会以为语言在我的处置之中,是我个人的行为”而导致语文教学操作上的随意化;“会以为语言的作用就像工具的作用那样是有限的”而导致语文教学手段的机械化[5]。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变偏离语文教学特质的教学行为,语文课程标准应确立两个性质观: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学性质。语文学科是指以言语或语言成品为形态,研究语言和言语的多项组合与多元表达,概括语言、言语组合与表达规律和艺术的一门学科,是静态的一维性的单向语文研究,而语文教学则以阅读和积累语言、言语材料为基础,通过感悟和和领会,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是动态的多维性的语文教学实践。[7]要有效消除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程式化,就必須将静态的“语文学科”与动态的“语文教学”区分开来。
参考文献:
[1]王伯勋,曹洪顺.中学语文教学大纲50年的变迁[J].语文教学通讯,2000(18).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2011年版.
[4]胡明道.语文教育的两个误区[J].转引自李寰英《语文教学怎样回答现实的挑战?》(上).语文教学通讯,2000(5).
[5]申小龙.当我们把语言视为一种工具[J].语文教学通讯,2000(8).
[6]杨扣进.回归本位强化过程认准思路[J].赢未来,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