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探讨
2018-04-10曾武
曾武
摘 要:預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在新课标发展之下有了新的趋势与注解。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实现科学的预设与生成,需要正确认识到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在预设中设置弹性目标、在生成中留有足够的余地、及时捕捉到课堂的变化与发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全面结合。
关键词:高中数学;预设;生成;弹性目标;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产,总是有一定矛盾的依存。一方面,预设是课堂组织构建的前提,是教师为课堂顺利组织开展做出的准备;另一方面,课堂的生成,受到教师的教学进度、学生的反映乃至教学器材的变化等的影响,总是会与预设有所区别。在组织教学时,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结合,才能全面促成教学工作的发展,为学生留有足够的发展机会。找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准确展开预设与生成的探讨,才能切实推动教学发展。
一找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观察与反思中,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存在着对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困惑,而误区往往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预设与生成必然相一致,这样,教师会努力在课堂中通过教学实现自己做出的预设,为了预设做出精心的准备,却忽视了学生的反馈等,课堂也显得缺乏灵活性。二是将预设与生成相对立,这部分教师往往会走向两个方向,或是唯预设论,仅仅能注意到自己的预设情况,忽视生成;另一种则是过度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学习反馈,认为自己掌握了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精髓,在进行与预设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带有较强的随意性,难以实现发展[1]。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学生对于预设与生成缺乏科学认知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形成对预设与生成的正确认知,才能更好地促成发展,实现课堂的和谐,达成真正的教学目标。
二在预设中设置弹性目标
在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时,应当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为学生带来科学的预设与生成。在组织教学时,目标的设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首先仍然需要遵循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础指导,每节课三维目标的设定,是课堂整体思路的走向设定。尽管学生的学习层次会有所不同,但是在目标的达成上,最终走向都是一致的[2]。把握整体目标之后,教师要做出更为弹性的预设。在组织教学时,尽管教学大纲的目标是确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是准确的,在教学实践中,或者说在教学的生成中,有时会很难达到课堂的目标预设,此时教师应适当地为实际做出调整,设定弹性目标,包括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目标、针对不同教学进度的目标等,这样才能及时化抽象为具体、化整体为分层,制定出更为适应学生需求的预设。
三在生成中为学生留有余地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课堂中,生成为学生留有余地,将更多的主动权留给学生。高中阶段教学工作的一大特点,在于学生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有基本的学习习惯和技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给予自己的学习更多的主导权。在组织教学中,应为学生的提问、独立思考、判断、探究等留有余地[3]。一般而言,一节数学课,能够为学生留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余地:一是为学生留有提问与解疑的过程;二是为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避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三是设置开放性的课堂。对于高中阶段的生成,尤为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思路的限制。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知识的积累,不仅有当前所学的知识,还有之前学过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不再局限于某一知识点的运用,而是更为灵活的处理,此时教师要肯定差异、减少阻碍。
四及时捕捉到课堂变化
及时捕捉到课堂的变化,是教师在把握预设与生成关系时尤为要关注到的。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尤为注意自身的教育情况,将其作为自己的一场表演,追求完美,却忽视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在组织教学时,应及时捕捉到课堂生成中的变化,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或一系列新的问题;以及教学活动开展中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数学教学的预设都会产生影响,由此在组织教学时,具有预设及生成意识的教师应当主动对其进行关注,避免在教学中因自己的疏忽而漏掉了该有的情况。
数学教学需要严谨的逻辑和审慎的思考。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只有关注到学生对课堂的反馈,才能更好地促成教学的发展,适应数学学科的发展。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达成课堂教学的发展,留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关注到学生对课堂的反馈,最终实现预设,完成良好的教学工作,全面促成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胜.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4,18(11):19—20.
[2]项延行.教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6(5):118—119.
[3]高鸿飞,张桂海,郑良.对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思考[J].中学教学,2013,16(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