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旅游消费需关注闲暇效应的作用
2018-04-10魏翔傅林峰
魏翔 傅林峰
旅游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消费活动,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快速交通网络体系对空间距离问题的解决,闲暇时间的多少成为制约人们选择出游与否的首要因素。如今中国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就得益于国家不断调整的节假日制度,让更多的人拥有闲暇时间,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出游意愿。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为50亿人次,人均出游达3.7次,旅游消费旺盛。然而,这看似华丽的数据背后仍然隐藏着诸多问题,如国民集中在黄金周期间选择出游,2017年国庆中秋八天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超过全年国内旅游人数的七分之一,其带来的交通拥挤、景区人满为患等问题严重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旅游质量因此降低,甚至会抑制旅游消费,不利于旅游业的长久可持续健康发展。
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即上亿数量的旅游者是否都必须要在黄金周八天假期里选择出游?个人认为这其中有大部分旅游者的城郊游、短途旅行是完全可以在平时周末或其他三天小长假里完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我国并不完善的节假日休息制度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旅游城市和景区的节假日营销、促销活动有关,导致人们将出游时机延期到黄金周长假里,并将黄金周出游视为与人交流的谈资。但从根本上来看,还是人们对包括周末在内的闲暇时间的有效利用认识不够。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把人从周末家务活时间中解放出来,在我国带薪休假制度、彈性工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深刻认识到闲暇的互补效应(“闲而优效应”、“闲中学效应”、“等势效应”)对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效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有利于人们更加合理地选择时间出游消费。
“闲而优效应”、“闲中学效应”和“等势效应”
“闲而优效应”是指闲暇及闲暇活动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提高个体的人力资本。以往我们主要关注教育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并认为人力资本通常是受教育实践内形成的。但是,闲暇时间内的很多非教育活动(如户外游憩、体育锻炼、休养等)构筑了人力资本形成的基础,没有这些活动,基于受教育的人力资本积累就很难展开和实施,或者积累的速度和规模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一些闲暇活动(如旅游、娱乐休闲等)则通过个人的经历体验直接贡献于参与者的人力资本形成。人们从事闲暇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自由与快乐,提升精神享受水平,但在闲暇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和创新精神,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人们实际上是在受(正规)教育时间外进行人力资本积累。通常,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越成熟,经由闲暇形成的人力资本就越多——因为人们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自由和快乐。
“闲中学效应”是指人们在闲暇中的有益活动的学习可以溢出到全社会,“顺带”提高全民素质、促进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改进全社会的技术效率。闲暇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与在工作中和受正规教育中学习相比,有益、有价值的闲暇活动所带来的学习更有趣味和意义,能更全面地提高个体的知识水准和学习能力;如果所有的个体都进行“闲中学”,则会提高全民素质和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通过外部改进全社会的技术水平。
若想实现全社会的“闲中学效应”,则需要更加普遍完善的闲暇制度,如节假日、带薪休假以及弹性工作制等。通过引导个体参与更加积极有价值的闲暇活动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调整人们在“工作—闲暇”上的时间配置,并进一步作用于人们的工作效率。这些闲暇活动和闲暇制度既可以帮助人们恢复体力、提高心智水平进而释放出更高的工作效率,又在某种程度上演变为一种文化范式,极大地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技术效率。虽然个体的效应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很小,但这样的作用汇总起来就会对整个经济提供有用而“意外”的贡献。在后工业化社会,技术效率的高低决定着经济产出的质量,依赖高投入(包括高工作时间投入)的高产出预示着低效率和低发展潜力,而更多闲暇时间(非工作时间)内的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可获得高效率的经济发展。
闲暇的“等势效应”是指闲暇时间内的活动或服务具有生产性质(如家庭生产、家庭护理等),且其生产水平接近甚至超过工作时间内的专业水平。闲暇时间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或等同于物质资本的作用,家庭生产“等势于”市场生产。因此,闲暇时间既是消费要素也是生产要素,一是人们通过购买和享受娱乐、旅游、休闲等活动来消费闲暇,其目的是获取舒适和快乐;二是人们乐于在闲暇时间里从事生产性活动——如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实用而精致的购物包,这种基于兴趣和自愿的生产性休闲活动的效率有时并不亚于工作内容的专业性生产的效率,对经济产出直接产生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将允许更多这样的闲暇式工作模式,让人们在闲暇的活动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并转化为经济效率直接作用于经济产出。
鼓励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2.5日休息日
因此,人们对闲暇的态度以及对闲暇活动的安排将决定着个体从闲暇中获得知识和内容的多少。随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进程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工作时间将被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技术消化和技术更新将在人们自由与快乐的闲暇时间中完成,人们在闲暇中获得的学习规模和学习质量成为衡量人们获得感与满足感的重要标准。在全域旅游发展时代,旅游作为人们消费闲暇时间的有益方式之一,其业态多样性、功能多样化等特点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故提高人们对闲暇效应的认识,将旅游作为人们消费闲暇时间的常态化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时间配置效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还有利于缓解集中出游带来的交通拥堵以及提升全社会的经济效率。
当前国民的节假日出游观念不利于中国旅游业的优质化发展。虽然节假日制度释放的闲暇时间影响了人们的出游意愿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促进了旅游消费,但固定的、集中的节假日出游只是表面的繁荣,不利于整个旅游市场的优质化发展。中国的世界旅游强国发展之路,除了要在旅游供给方面做到精细全面,还需要拥有一批懂得如何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合理旅游消费的消费者。只有充分认识到闲暇活动的价值,人们才会在周末及小长假里选择近距离的出游,通过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来提高自身的积累,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旅游消费成为人们的基本消费之一,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可有效避免黄金周集中出游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未来高效率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加关注国民高质量的闲暇活动,常态化而非集中化、深度而非浅层次的旅游消费体验将更能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除了国民需要树立正确的闲暇观念,国家也应从政策层面和制度安排上为旅游消费活动的展开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更有利的条件。从现实角度看,一是可以鼓励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2.5日休息日,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灵活安排员工工作时间,达到“工作—闲暇”时间的合理平衡;二是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切实保障国民的休息权和休闲权,引导国民健康休闲。另外,从制度上应加强落实和执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纲要》,为国民休闲旅游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