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中国金融业“关键短板”
2018-04-10钮文新
钮文新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对中国金融管理部门进行了调研。他在调研中特别强调:金融系统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做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当前,中国金融新的管理格局业已形成,刘鹤副总理的此次调研讲话意义重大。
中国金融业是“海归人才”扎堆的地方,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学识背景不可避免地带着西方金融自由化的血统。但是,这样的理论是否适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推动、还是制约金融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不简单照抄照搬又如何把海外所获之深厚学识与中国经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更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些其实都是中国金融业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金融业必须认真思索并付诸改革实践的关键问题。
如何才能使中国金融更加有效满足中国经济未来的需求?毫无疑问的前提是:中国金融业界必须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没有这样的自信,中国金融队伍势必自觉不自觉地照抄照搬,甚至在不知不觉间把中国金融导入“脱实向虚”的恶性循环,背离实体经济。
不妨反思一下近些年来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为什么我们的金融市场会发生严重的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杠杆化趋势?为什么我们的金融市场会出现目前的混乱局面?为什么金融明明已经背离实体经济但很长一段时间却没能得到纠正?
以中国金融市场货币金融膨胀、资本金融萎缩为例,如果简单地或单纯地站在金融运营和投资的角度去看,我们可能发现不了问题,各路以创新为名的货币投机既不违法,也有市场合理性,无可厚非。但如果从经济全局看,就更容易发现:货币金融膨胀、资本金融萎缩是典型的金融“脱实向虚”,是金融背离实体经济需求的跑偏,是必须予以及时纠正的错误。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定下的做好金融工作的四项重要原则中,“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位列第一。
为什么要用“回归”一词?我们的理解是:过去金融发展存在跑偏的问题。
所以,牢固树立“四個意识”,强化“四个自信”,关乎中国金融监管准则的有效确立,关乎中国金融市场运行的健康机制,关乎中国金融一切主体的行为侧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全力奔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更加符合中国经济特质的金融支持。正如刘鹤副总理提出的要求,金融系统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倡讲短话、开短会、写短文,提升专业能力,提高办事效率,真抓实干,努力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