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扶正平溃汤联合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失调和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的影响

2018-04-10博,熊壮,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结肠

张 博,熊 壮,姜 鑫

(1.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慢性疾病,近些年随着该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已经成为影响人群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慢性病之一[1]。该病主要病理改变为直肠、结肠黏膜、黏膜下层的弥漫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黏液脓便血、食欲减退、乏力等。目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除了与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相关外,肠道菌群失调和机体免疫失衡(如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也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3],如何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并促进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该病的新靶点。近些年在西药治疗基础上,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给予中药治疗逐渐获得了诸多医师的认可[4]。本研究观察了自拟扶正平溃汤联合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失调和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2010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关于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的实践指南》[5]中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标准,且均经组织病理学证实;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活动期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者,伴直肠息肉、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肠梗阻、肛门病变、消化道肿瘤、精神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者,3个月内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益生菌治疗者,对试验药物及其辅料等过敏者。将100例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6~64(42.1±8.2)岁;病程1~11 (5.1±1.0)年;病变累及部位:左半结肠26例,直肠6例,乙状结肠18例。观察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4~63(41.5±8.0)岁;病程1~13 (5.4±1.2)年;病变累及部位:左半结肠23例,直肠8例,乙状结肠19例。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禁食辛辣、冷酸类食物,戒烟戒酒,保证睡眠质量,合理运动,补充维生素及营养支持,同时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1 g/次,3次/d口服。观察组在以上治疗上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自拟扶正平溃汤治疗。针灸方法:选择天枢、足三里、大横、水分、上巨虚、太白、中脘、气海等穴位,选用规格为0.3 mm×25 mm的毫针对患者穴位进行直刺(深度为1~1.5寸),留针15~2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3个月。自拟扶正平溃汤组成:黄芪30 g、熟地20 g、当归20 g、炒槐花20 g、白芍20 g、黄连8 g、黄芩20 g、茯苓15 g、侧柏叶15 g、苍术12 g、荆芥穗12 g、甘草8 g。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用,连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根据《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6]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对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血便、食少纳差、神疲少言、肢体乏倦情况进行量化评分,按照症状无、轻、中、重的程度记录为0,1,2,3分。其中腹痛:0分=无;1分=偶有腹痛;2分=频繁腹痛,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3分=腹痛显著,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腹胀:0分=无;1分=偶有腹胀;2分=频繁腹胀,且伴有嗳气等;3分=腹胀显著,伴有反酸等。大便次数:0分=正常;1分=3~5次/d;2分=6~9次/d;3分=>10次/d。大便性状:0分=成形;1分=不成形,糊状或夹杂不消化物;2分=稀溏或有黏液;3分=水样便。血便:0分=无;1分=便中有血丝;2分=便中有血块;3分=便血。食少纳差:0分=无,食欲正常;1分=轻度减少,食欲降低;2分=明显减少,食欲较差;3=拒食。神疲少言:0分=无;1分=精神欠佳,交流较平日少;2分=神情倦怠单调;3分=精神呆滞,沉默少言。肢体乏倦:0分=无;1分=活动较平日减少;2分=稍活动则有累感;3分=全身疲软、不喜动。

1.3.2结肠炎症评分治疗前后行结肠镜检查,在活检病变部位6块组织,取3个高倍镜视野的观察指标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进行5级评定:0分=肠道黏膜正常;1级(1分)=肠道黏膜水肿、渗出、糜烂、伴有毛细血管扩张,但肠道黏膜肌层基本正常;2级(2分)=标本的50%以上具有1级病理特征;3级(3分)= 肠道黏膜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溃疡深达肠道黏膜肌层以及黏膜下层;4级(4分)=标本的50%以上具有3级病理特征[8-9]。

1.3.3肠道菌群观察2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应用活菌平板计数法测定各菌群计数,菌群计数单位以每克粪便湿重中菌落形成单位(CFU)的对数值表示[10]。

1.3.4Th17/Treg细胞水平治疗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放入EDTA抗凝试管后加入相关抗体(FITC抗人IL-17 mAbIgG、FITC抗人CD25 mAb),摇匀后放置室温下避光孵育30min待测,1 200 r/min离心5 min后采用PBS重悬后洗涤2次,之后利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Treg细胞水平。

2 结  果

2.1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2组治疗后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血便、食少纳差、神疲少言、肢体乏倦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

组别n血便治疗前治疗后食少纳差治疗前治疗后肢体乏倦治疗前治疗后神疲少言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01.87±0.300.31±0.09①2.19±0.440.55±0.15①1.79±0.320.42±0.14①1.93±0.410.47±0.12①对照组501.89±0.330.60±0.10①2.16±0.390.84±0.17①1.80±0.360.71±0.22①2.01±0.380.78±0.16①t0.31715.2420.3619.0450.1477.8641.01210.960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结肠炎症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结肠炎症评分均显著改善(P均<0.05),观察组中0分、1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均<0.05),3分、4分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结肠炎症评分比较 例(%)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2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比较2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升高(P均<0.05),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减少(P均<0.05),观察组上述菌群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2.42组治疗前后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比较2组治疗后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显著降低(P均<0.05),Tre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均<0.05),观察组上述细胞比例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3 讨  论

表3 2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4 2组治疗前后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紊乱、机体免疫功能失衡引起的肠黏膜屏障的破坏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牛敏等[11]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分析显示,患者肠道内菌群处于微生态系统失调状态,表现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降低,而致病菌如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增加,最终引起肠道黏膜生物学屏障损害。肠道菌群紊乱还能够导致肠道局部免疫反应失调,引起促炎及抑炎细胞因子分泌失衡,加重肠道黏膜的炎性损害。此外,CD4+T淋巴细胞中的两个亚群(Th17细胞与Treg细胞)的失衡贯穿了该病整个的病理生理过程,Th17细胞亚群通过分泌IL-17、IL-6、IL-22等促炎细胞因子参与了组织的免疫炎性损伤。Treg细胞则是一组有免疫调节功效的细胞群,能够通过分泌IL-10、TGF-β1等抗炎细胞因子抑制免疫炎性反应。有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Th17细胞数量明显增高,Treg细胞数量显著降低,两者比值亦出现升高,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转归呈现正相关[12-13]。因此,如何有效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重建患者肠道生物屏障,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十分必要。

中医学将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为“便血” “肠风”“泄泻”的范畴,并认为该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患者多由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情志内伤引起脾失健运、浊毒瘀滞、久病不散,导致血络受损,血败肉腐而发本病。该病与湿热、痰浊、气滞、血瘀密切相关,并认为“湿浊瘀滞”为该病的基本病机,“脾虚不运”是其发病的重要基础[6]。本研究中采用的中医针灸治疗有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扶正固本、调理脾胃的功效。针灸天枢、足三里、太白、气海穴位可显著改善患者消化功能,调节内分泌及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针刺足三里可以改善胃肠动力,增加胃肠黏膜血液循环,保护胃肠黏膜细胞[14]。本研究采用的自拟扶正平溃汤方中黄芩、苍术、炒槐花、黄连为君药,能够除湿祛浊、清热解毒;茯苓、荆芥穗、侧柏叶为臣药,其中茯苓具有健脾利湿之功效;侧柏叶能够凉血止血;荆芥穗辛散疏风;当归、黄芪、熟地共为佐药,具有补肾养血、生血活血之功效;甘草为使药,能够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利湿化浊、扶正固本、补气益气、清肠止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清除肠道内内毒素以及病原微生物,改善腹腔脏器血液循环,改善肠道黏膜的机械和免疫屏障[15]。茯苓能够有效调节小鼠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增殖,从而抑制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增殖[16]。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均显著降低,结肠炎症评分和肠道菌群、Th17/Treg细胞平衡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提示自拟扶正平溃汤联合针灸治疗能够显著缓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抑制患者肠道黏膜炎性损害,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促进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从而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参考文献]

[1]陈红,张丹丹,张聿,等. 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躯体症状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213-215

[2]徐佰国,王英凯,王策,等. 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2665-2667

[3]刘雪平,赵中松,李建华,等.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前后Treg及Th17细胞的变化及意义[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29):4525-4529

[4]沈洪,朱磊,张露.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疗效评价策略[J]. 中医杂志,2016,57(2):126-130

[5]Bernstein CN,Fried M,Krabshuis JH,等. 2010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关于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的实践指南[J]. 胃肠病学,2010,15(9):548-558

[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1):61-65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9

[8]牛俊坤,缪应雷. 内镜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治中的作用[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20):2153-2159

[9]王华胜,李晓洁,张胜威,等. 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对临床症状评分和结肠炎症评分的影响[J]. 中外医疗,2016,35(14):96-97

[10] 夏艳丽,陈宏伟,王友春,等. 微生态调节剂对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1):4844-4846

[11] 牛敏,邵天波,陈瑞春,等.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分析和细菌毒素基因检测[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50(4):514-518

[12] 王程玉林,孙军刚,耿煜,等. Treg/Th17平衡轴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意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进展[J]. 免疫学杂志,2015,3(6):541-544

[13] 王青,李志,邵思佳,等.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Th17与Treg细胞及其相关因子表达的研究[C]. 中华医学会2014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14] 孙更新,杨兴武. 针刺带脉穴和足三里促进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5,31(9):23-25

[15] 金水芳,江荣林,雷澍. 黄芪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6):482-486

[16] 宋克玉,江振友,严群超,等. 党参及茯苓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2):142-145

猜你喜欢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原发性肺腺癌结肠多发转移1 例报告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