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儿科破冰之路
2018-04-10杨媛媛
■ 杨媛媛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儿科输液区(龚琴/摄)
“没有经历过看儿科的父母,不足以谈人生。”网上一句调侃儿科看病难的话,道出了我国现今的儿科看病难窘境。近年来,“看病似打仗,挂号如春运”成为看儿科的真实写照,“看病3分钟,排队3小时”的情形在各地医院儿科也早已屡见不鲜。
儿科医生缺乏、儿科专业医疗机构少、家长只信赖大医院,是儿科“难看”的主要原因,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7》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中国的儿科医生数约为12.8万,而全国共有2.3亿名0至14岁儿童,每千名儿童仅拥有0.55位儿科医生。
随着二胎政策放开,中国迎来“二孩时代”,让本就难就医的儿科负荷加重,难“看”的儿科已成为社会之殇。遵义亦难逃其中。
“捉襟见肘”的儿科医生
2017年底,一场流感席卷了名城遵义,抵抗力较差的儿童成为了高发群体,而各大医院的儿科诊室更是人潮涌动。
晚上八点,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候诊室内,谭女士焦灼地望向儿科诊室的大门。2018年初,流感爆发以来,她的两岁儿子就出现了流感症状,虽得到诊治,但是病情还是反反复复。一小时前,儿子突发高烧,谭女士和家人赶紧带着孩子来到医院,挂了急诊,但是当拿到自己的诊疗序号时,谭女士心都凉了半截。看着一旁因发烧小脸变得通红的儿子,再看自己前面30多名就诊病人,虽然流感期间,儿科急诊医生要比平时多一位,但是,排到自己孩子估计都得三四小时后了,谭女士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换到了附近的四一七医院。
让谭女士没有想到的是,四一七医院也是“人满为患”,虽然给孩子进行了诊治,但是,医院的床位已满,谭女士只得把孩子带回家,遵医嘱给孩子服药。
谭女士的遭遇,是遵义市大多家长的共同经历。这才有了“没有经历过看儿科的父母,不足以谈人生”这样的感叹。
截至目前,遵义市共有妇幼相关的医疗保健机构共计600余家,涵盖省、市、县、乡镇。然而,在席卷而来的流感面前,仍然感受到了压力。
流感爆发以来,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儿科专家林勇的诊室被挤“爆”了。
2017年底,遵义“流感高发期间,我们多开设了两个诊室,但是仍然感受到了压力,儿童的病情瞬息万变,必须尽早精准做出判断,刚看完一个患儿,下一个患儿的家长就赶紧围过来,连喝口水的空隙都没有。”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儿科党支部书记林勇感叹道。
承担了几乎黔北地区1/3左右的儿科患者诊疗工作的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1年开始,对儿科体系亚专科进行细化,发展了新生儿科(含ICU)、儿童重症医学科及儿童急诊科、儿科病区等10个单元,编制床位数达500余张,包括儿童留观可同时救治800余患儿,目前拥有90名儿科医生,213名儿科护理,学科规模处于省内前列,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医、教、研、急救与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尽管如此,仍旧难逃儿科就诊难的现状。究其根源,无非是儿科医生缺乏与日益增加患儿数量之间的矛盾。
儿科医生缺乏非一日之寒。
“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20多年前医学界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调侃,足以影射出儿科的“不受待见”。
长达近20年的停招儿科本科,或是儿科医生缺乏的原因之一。1999年起,教育部以“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为由,撤销了全国儿科学专业,直至2016年,39所高校才启动一体化儿科医生培养计划。然而,儿科医生缺乏的症结却不在于此。
众所周知,儿科作为业内公认的“哑科”,医生与患儿无法交流,也不能动辄采用器械检查,往往需要丰富的从业经验方能应对。再加之患儿大多发病急、来势凶猛且哭闹不已,医生既要诊病,又要“哄孩子”,导致儿科工作量超大不说,更成为涉医暴力高发区。其结果,势必让儿科医生常感“如履薄冰”。
此外,医患相处的难度也大: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家长的数量可能是患儿的两倍、三倍甚至更多,家长的高期望也使医护人员倍感压力。“我们最大的期望就是患儿家长对我们工作的理解与支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43岁的儿科护师何庆荣告诉记者,在儿科工作了18年,见到了太多家长因为过激而殴打医护人员,“我们科室承担了比其他科室更多、更细致的工作,加之人手少,患儿与一般患者不同,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我们更期望患儿家长对我们的支持。”或许,这些便是遵义市儿科医生“招不进、留不住”的症结所在。
破冰之路
“破冰之路”需要“对症下药”。
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这一点也包括了儿童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
近两年来,国务院、国家卫计委推出了很多举措,向儿科医疗方面倾斜,包括提高儿科医务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在晋升职称方面对儿科医生有所倾斜等等。这些举措对推动儿科事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刚上任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指出,缓解儿科医生缺乏,一是要加强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把增加儿科医疗资源供给继续作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力争实现每个省(区、市)都有1所省级儿童医院、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地级市设置1所儿童医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设置儿科门诊。二是加强政策保障。充分考虑儿科医务人员风险高、责任大、工作负荷重等特点,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合理提高儿科医疗服务价格。三是加强预防,让儿童远离疾病、茁壮成长。
在全国重视发展儿科的背景下,遵义市开始探索当地儿科发展之路。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遵义市积极落实政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作配合,完善配套措施,紧紧围绕加强儿科医务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改革、防治结合提高服务质量等关键问题,系统设计改革路径,切实缓解儿童医疗服务资源短缺问题。加强了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设施设备和人员配备,强化基层服务能力;推动医疗服务机构“建立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县级以上妇幼保健院产科、儿科绿色通道,设立新生儿科ICU,规范新生儿病房建设”,在急救中心要优先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床位。目前,我市已建成市、县两级含儿科、儿科保健的完善的医疗机构体系,但是相较发达城市,我市儿科医生仍然有缺口,技术水平也需提升。
此外,遵义市积极探索儿科人才培养途径,鼓励儿科医生在职提升,其他科室医生转岗培训等,并利用与上海结对帮扶的平台,组织儿科医生去上海儿童医院培训学习,组织市、县两级儿科医务人员到儿科技术先进的医院培训学习,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提高我市儿科医生的医疗水平。同时,遵义医学院及省内的贵阳医学院等高校增设了儿科专业,从根源上扩大了儿科医生的总量,有效缓解儿科医生缺乏。
“医联体”也是遵义探索儿科发展的另一条途径。2013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与遵义市妇幼保健院结成“医联体”,通过引进人才李洪波博士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侧重发展医院的小儿外科。而以李洪波博士为代表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外科专家团队10余人,轮流来市妇幼保健院坐诊和手术,每周二和周五上午,遵义市妇幼保健院开设外科专家门诊,收治各类小儿外科病儿,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可邀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专家来院手术,实现“病人不动,医生移动”。如患儿病情特殊,还可通过市妇幼保健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绿色通道”及时转诊治疗,积极造福遵义地区患儿,提高儿科医疗水平。
面对儿科潜在的医患矛盾,则需要用双方的包容来化解。近年来,遵义市各部门与医疗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营造一个“重沟通、学沟通、善沟通”的医疗环境,不断增强临床医务人员的医(护)患沟通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服务氛围。服务好了,医患之间的矛盾自然就少了。此外,也号召患儿家属对医生理解与支持,医患双方应加强沟通,建立彼此的信任,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