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视域下城市社区志愿者发展路径探析
2018-04-10范黎惠
范黎惠,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的讲话。。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社区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阵地,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成为居民参与民主政治的主要方式,因此,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有效、广泛的开展意义重大。社区志愿服务需要一定的参与主体,只有一定的参与主体的加入,志愿活动才能有效地展开。那么,哪些群众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他们是通过哪些途径被动员进来?
一、J社区志愿者动员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J社区作为蚌埠市重点建设社区,多次开展“点滴关爱,晴暖夕阳”“扬雷锋精神,做环保达人”“齐献爱心、便民服务”等志愿活动,具有良好的志愿服务基础。为了更好地调动居民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J社区200户居民家庭代表进行深入了解[1],采样量占社区总家庭的31%,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92.5%。在被调查的有效样本中,从性别构成方面,男性居民83人,占比45%;女性居民102人,占比55%。从年龄构成方面,20-35岁居民有44人,占比25%;35-50岁的居民有46人,占比24%;50-65岁的居民有52人,占比28%,65岁以上的居民有43人,占比23%。
(二)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问卷调查表设置完成后,需对问卷的稳定性及有效性进行分析,也就是对问卷的信度及效度进行检验。本调查表从五个维度十七个问题进行考察,每个问题至少设置四个答案选项,并赋予每个选项1、2、3、4等不同的分值。
1.信度检验
信度分析是对问卷设置的稳定性及一致性的分析,文章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法,通常认为α系数达到0.7以上,说明内部一致性可以接受,高于0.8说明可靠性比较高。
表1 调查问卷的总体及各部分信度检验
调查问卷从五个部分出发,对这五个部分测量的信度值分别为:0.7533、0.7736、0.7582、0.8174、0.7957,均大于0.7,删除变量后的α系数值也都大于0.7,说明问卷调查内部的一致性比较高,问卷设置较为合理。
2.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是检验问卷设置的准确程度,方法包括:内容效度检验、准则效度检验、结构效度检验。本文主要采取结构效度检验法,检验问卷调查的数据能否有效地反映出结果。一般采用KMO指标进行检验,当效度指标KMO大于0.6时,则说明效度是合理的。本文中问卷测量的KMO效度值为0.746,说明问卷数据能够有效反映出所要测量结果,调查问卷的效度是合理的。
(三)社区志愿服务现状
1.中老年是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主体
在被调查样本中,66%的调查对象表示参加过社区志愿活动,其中50岁以下的居民占比25%,50岁以上的居民占比41%,34%的居民表示从未参加过社区志愿服务,大部分社区居民愿意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然而还有少部分居民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当被问道“一个月参加几次”社区志愿服务时,20-35岁居民大都表示参加3-5次,35-50岁的居民表示参加1-3次,50岁及以上的居民表示参加7次以上,由此可见社区青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较少,中老年参与次数较多,社区中老年居民是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对象。
表2 社区志愿者年龄及参与频率
2.居委会动员志愿服务为主
表3 志愿服务动员主体
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依靠动员主体的推动,问卷从7个方面调查社区居民志愿服务动员主体情况,分别是:居委会、业主委员会、政府、社会组织、企业、自发。社区居委会组织志愿服务占42%,业主委员会组织志愿服务占13%,政府组织志愿服务占10%,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志愿服务分别占13%,自发组织占9%。由此表明,社区志愿服务主要依靠居委会、业委会等社区内部力量发动,政府、社会、企业等社区外部力量组织相对较少,其中居委会是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3.志愿服务以传统项目为主导
表4 志愿服务内容
社区内部开展的志愿服务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关注老人、残疾、贫困居民等传统服务内容,另一种是消防、医疗等专业性志愿服务内容[2]。其中探访孤寡老人、关心残障人士、帮助贫困人员的比重分别为为35%、27%、31%,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比重分别为35%、20%,辅导儿童学习、提供心理指导服务、普及消防等知识的比例分别为18%、16%、11%,社区居民大多参与助孤、助残、助贫等传统志愿服务内容较多,对于帮助儿童学习、提供心理指导、消防医疗等专业知识服务内容相对较少。
4.参与动机多以私人利益角度出发
表5 志愿者参与动机
参与动机是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体现了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对促进志愿服务的开展具有推动作用[3]。对志愿服务参与动机调查中发现,盲目从众参与占30%,获得精神满足参与占15%,出于个人利益参与志愿服务占21%,人际交往动机占18%,社会责任动机占13%。绝大多数人出于个人利益参与志愿服务,以获得精神满足、承担社会责任动机参与志愿服务的较少。
二、当前城市社区志愿者动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以上对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人员特征、动员主体、服务内容、参与动机几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J社区志愿者动员存在以下问题:
(一)志愿服务意识淡薄
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一定的精神内涵进行指导,在志愿精神的陶冶下,居民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4]。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治理转型时期,社区志愿服务对于维系居民情感,促进基层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居民对于志愿服务仍存在保留意见,参与时往往流于表面,忽视志愿参与的真实目的及意义。居民的工作时间与志愿服务时间之间的冲突难以协调,一部分人认为参加志愿服务可有可无,对志愿服务认可度相对较低。采访中一位楼组长表示:小区举行活动,我们每家每户上门去通知,大部分年轻人都说工作太忙,如果有空就去参加。最后来的,基本上都是这些大爷大妈,通知也是不起多大作用*2017年3月21日,笔者对蚌埠市J社区居民进行的半结构访谈。,充分体现这一点。
(二)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已出台志愿服务的相关法规、条例,对志愿者的相关制度保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志愿者本身的法律地位,权力责任、劳动成果等方面仍缺乏全国性的法律规定,法规、条例所做出的总体规定较多,实施细则较少,可操作性不强[5]。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取得劳动成果未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人身受到危害时缺乏必要的保险机制予以补偿,所取得的劳动成果未与学习、工作挂钩,造成社会对其认可度低,影响居民的积极参与。
(三)社区自组织动员力量发展不均
社区自组织是实现社区自我维系、自我发展的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社区团体组织。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政府延伸到社区的“触角”,承担着政府的部分职责,有必要开展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满足居民需求,因其工作内容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同时具有坚实的资金及组织基础,调研中显示,社区中42%的志愿服务活动是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发动,充分体现出居委会是发动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主体。业主委员会作为监督物业公司运作,维护业主权益的组织,开展的多是社区安全、环保方面的志愿活动,活动内容较为单一,参与人员的重复性高、持续性差。随着社区不断发展完善,社区内部衍生出许多文娱团体,据了解,J社区内部有7个团体组织,团体内部管制松散,缺乏资金、技术及人才的支持,导致组织的志愿服务影响较小、收效甚微。
(四)忽视居民的参与动机
基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们发生行为时有一定潜在动机做支撑,动机能否被满足决定自己能否持续参与。然而,在志愿活动中,居民参与动机往往容易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组织者尚未认清社区志愿活动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最终目标,简单的认为完成活动就可以,所以在调动居民参与时往往人浮于事。另一方面社区志愿活动的内容、形式不足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动机需求,对社区居民的采访中发现,社区志愿活动组织者很少询问居民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也没有为居民的动机需求提供专门性的服务,影响居民参与的行为和心态,最终影响志愿服务的效果。
(五)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志愿活动有着一个比较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诸如企业、媒体、民间力量的支持,但在对J社区的调研中,得到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则相对有限。首先,作为社区最主要的企业——物业公司,其活动的最主要目的是盈利,组织的志愿活动也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对社区书记进行访谈中,Y书记表示:目前居民反映的停车位的问题、垃圾摆放的问题,基本是由我们居委会负责处理,物业公司更多的是负责收取物业资金和小区的安全问题,更不用说组织志愿活动了*2017年3月22日,笔者对蚌埠市J社区居民进行的半结构访谈。。除了物业公司外,也有一部分小企业入住社区,因其发展资金、能力限制,对社区的志愿服务支持较少。新闻媒体往往热衷于热点新闻,对于社区日常的志愿活动宣传不够,导致居民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不全,也是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民间组织是基于一定的目标设立,为特定群体服务,作为社区外部力量,民间组织帮助社区特定群体,惠及人员少,对于社区志愿服务贡献有限。
三、促进城市社区志愿者动员的路径探析
(一)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强化动员的精神基础
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是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精神支撑,志愿服务精神内在的包含着“无私、奉献”等理念,促使人们身体力行,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传递正能量,不仅促进个人价值的提高,也有利于国家现代化的实现[6]。加强政府和社区对志愿服务的宣传,张贴关于志愿服务的横幅或海报,营造志愿服务氛围,鼓励参与志愿服务的先进事迹,增加居民群众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增强居民的体验感、幸福感,使得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居民群众,扩大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增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认可。
(二)发挥政府作用,健全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维系志愿服务事业规范化、长效化的基础,而制度的建立健全主要依靠政府作用发挥,依靠政府的力量完善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完善志愿者的社会保障建设。首先,政府应弥补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空白,确立志愿者的法律地位,对志愿者的权力义务、劳动成果进行详细的法律说明,为志愿服务创造健康的法律环境;其次完善志愿服务的专门性法规建设,在规定志愿活动总则的情况下,明确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最后将其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为从事志愿服务的人员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将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时长、效果与学习、工作挂钩,发挥志愿服务对升学、工作方面的作用,提升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
(三)协调社区内部资源,树立多元主体动员的思维方式
现代化的志愿者动员是多方参与的动员,不是仅依靠单一主体能够实现的。社区内部与社区各部门、各相关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维护群众利益[7]。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居委会监督、维护作用,减少居委会的行政干预,放手发动居民自身力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同时社区居委会要动员并引导业主委员会、社区团体组织的参与,为其提供先进技术及人员的支持,促进社区自组织力量均衡发展。业委会、社区团体应努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与居委会协同并进,共同推进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四)满足居民参与需求,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参与动机影响居民的参与心理和行为,间接影响志愿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合理利用居民的参与动机,发挥参与动机对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首先应重视居民的参与动机,对志愿者的动机进行充分了解,并记录在册,开展活动时将有特定需求的人安排在特定岗位,尽可能地满足居民需求。其次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实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对具有物质需求的人提供物质奖励,但是避免超越志愿精神的范畴,对于精神需求的人群颁发荣誉证书,增强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责任感[8]。
(五)保障社区志愿者动员条件,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企业、媒体、民间组织是构建社区志愿服务外部支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离不开三者的参与。首先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树立现代“企业公民”意识,主动承担企业责任,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先进技术及经验的支持。其次新闻媒体作为信息化社会最主要的传播者,借助自身的媒体优势,加强对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及时关注,增强对先进的志愿者及志愿服务事迹的报道,促进居民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最后,民间组织应努力发展自己,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使得自身的志愿服务成果惠及更广大人群。只有企业、新闻媒体、民间组织三者协同发展,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外部保障和支持,社区志愿活动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同,才能实现社区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庆.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调查——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2(02):33-38.
[2]李佳. 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志愿者组织动员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济南市为例[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16(02):84-89.
[3]巨东红,康凯. 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及行为分析[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215-219.
[4]陈爱萍. 基于“志愿者精神”建设[J]. 成才与就业,2016(S1):54.
[5]张婧雯,邓国胜,辛华. 社区志愿者的态度及影响行为的因素分析——以北京市A街道为例[J]. 北京青年研究,2016(03):69-77.
[6]谢娅婷,刘唐宇. 社区志愿者基本素养及其提升路径探究[J].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7,30(03):41-44.
[7]徐佳,陆晓敏,陈莉莉. 社区志愿服务若干问题与对策略论[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7):263-265.
[8]史禹. 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以黑石礁街道尖山社区为例[J]. 当代经济,2016(36):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