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背景下的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探究
2018-04-09倪凌云
倪凌云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效课堂已然成为教师所致力追求的目标,而在现实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所以在高效课堂的背景要求下,教师必须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的教学模式,将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贯彻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英语;合作学习
初中英语课堂的开展要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发参与到课堂中而不是强迫学生被动进入課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有用武之,能够更好、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最大限度地吸收课堂内容,从而达到高质高效的英语课堂。
一、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的保证
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生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师生之间在互动合作学习模式下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从而让教师第一时间能够掌握学生的情况并且就教学方法第一时间做出完善和调整,确保课堂的高效性。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对等,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并没有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长期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也会导致学生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高效课堂的背景要求下,教师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合理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也能最大限度地被学生吸收,确保学生学以致用。
二、合作学习的运用策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1.合理编排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和开展模式,课堂的一般模式为小组内部合作交流,得出小组成果,最后在小组之间沟通竞争。所以,教师在安排学习小组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均衡各个小组之间的能力,以确保小组之间在竞争关系中能够“势均力敌”,避免出现因为优势力量“一边倒”导致小组之间的竞争缺乏公平性。教师在分组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性别、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按照2~4人不等的方式进行均衡分组,确保每一位小组成员在组内都能够有“用武之地”,让每一位成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都能够参与到小组交流讨论中,教师也可以将小组学习任务提前告诉小组长,让小组长将每一个任务落实到个人,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组员,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和主动性,从而在课堂上能够自发地参与课堂,在课堂上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2.创设互动情境模式
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这一载体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合作情境模式,给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有效平台。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而情境是放飞能力的舞台。课堂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难易结合、层次分明,让所有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当遇见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让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就把话语权交给其他组,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交流话题,如How to do your homework quickly?
What did you do on vocation?等简单的交流小话题,让学生能够在组内用英语进行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单词句子储备,也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
3.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有竞争才有动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和学生沟通交流,从而建立完整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标准应该多样化,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在每一次的小组合作之后通过组内、组间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采用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准确、客观、全面但是相对人性化的评价。教师在评价时要以激励为主,让学生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和优势,学生在得到别人的认可后,自然也就能激发出较强的学习动力,能够在以后的课堂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思维活跃性和课堂参与度,从而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
高效课堂的开展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对等的位置上,建立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融入学生中间去,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增进情感提高成绩,就一定能够构建高质高效的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刘红月.用自主、探究、合作创造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4(25).
[2]陈红卫.合作学习在耐久跑教学中的运用[J].内江科技, 2010(7).
[3]刘雪莲.论如何有效展开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J].英语教师,2015(16).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