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
2018-04-09罗鹏飞
罗鹏飞
摘 要:在初中课程学习当中,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习难度较大,特别是很多学困生在学习数学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导致实施的教学效果很差,通过分析导致学困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
数学学困生指的是那些数学成绩较差,在数学学科学习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认为数学十分难,形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本文针对原因进行分析,找出核心因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从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过快的教学节奏让许多学生无法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这让他们在实际学习中变得举步维艰,出现了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情况,学困生由此得以出现。为了更好地解决学困生问题,做好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意义重大。
(一)环境因素
对学生予以一定的希望寄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是如果家长给孩子身上寄托了过多的希望,那么就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压力,而由于计划生育的开展,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寄予厚望,给孩子无形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不能明确学习动机,很怕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不能够满足父母的期望,同时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由于换了新的环境,很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一些学困生此时就会形成较为极端的情绪,导致他们的性格更加孤僻。
(二)基础知识
很多小学生在进入初中以后,由于小学阶段都没有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初中数学课程难度加大,系统性和逻辑性更上一个台阶,很多学生会感到学习吃力,之前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内容不够扎实,后面的学习会受到很大的阻碍,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很多学生还会经常出现数学测验不及格的现象,由此可见,导致数学学困生成绩较差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三)学科特点
由于數学属于数量关系和图形结合的学科,因此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内容也具有抽象性。数学能力的形式多样化,其中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以及计算能力都是影响数学成绩的直观因素。由于每一个人的智力都不相同,导致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出现学困生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和小学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学习难度较大,学习的知识点较多,教材系统性更强,同时学生学习压力也
更大。
(四)教师因素
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仍旧有着较为严重的应试教育的思想,认为升学任务严重,考试竞争激烈,因此,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由于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阶段,缺乏成熟的思维模式,教师不能够及时针对性地对学生予以指导,导致学生学习出现困难,学习成绩较差,同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缺乏关爱,并喜欢对学困生进行讽刺,长此以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阶段,有着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一旦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教师很容易恼羞成怒,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讽刺,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学会和学生做朋友,尊重学生,理解学困生的难处,并及时地给予帮助,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教师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引导学困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消除在数学学习当中的情感障碍。
(二)加强直观教学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必要的时候借助工具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实际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突破思维障碍。
(三)明确教学目标
数学学困生成绩较差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看到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制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制定目标的时候教师需要和他们之间进行详细的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帮助他们制订出科学的目标和计
划,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困生树立良好的学习
信心。
(四)开展教学帮扶
在日常学习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当中需要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有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让优等生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让他们明白相关知识点讲解的内容,
进而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别人良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
法,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向上地学习。同时将学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经常翻看,总结知识点及其相关规律,熟练记忆。
综上所述,加强对数学学困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提高数学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能够使学困生转变消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
刘粉喜.浅析强化初中数学学困生解题能力的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4).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