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语文课堂中的“哄堂”现象

2018-04-09华敏芝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解决对策现象

华敏芝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中,由于一些原因总是会容易产生学生“哄堂”现象,导致课堂秩序杂乱无章,老师教学效果堪忧。那么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哄堂”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方法能有效改善这类现象很值得教育者深思。

关键词:“哄堂”现象;原因;解决对策

在我从教的第一年就面临了学生“哄堂”这个问题。有次教授《皇帝的新装》这一课。这是一则有趣的童话故事,我打算让学生来扮演当中的“皇帝”“骗子”“大臣”“群众”“孩子”等角色。于是,我就直接在课堂上问道:“谁愿意来演这些角色?”所有的学生似乎充满了表演欲,纷纷举手。我一时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这下好了,很多学生开始大声嚷嚷。这个说:“我要演皇帝”,那个说:“我要表演骗子”,甚至几位学生见缝插针开始起哄,整个课堂乱成“一锅粥”。好不容易平息了同学们的躁动,草草选了几位同学,完成了这场不那么成功的表演。快到尾声时,我发问:“孩子揭开了皇帝虚伪的面具,等皇帝回宫后,你觉得他会怎么做呢?”所有的学生又开始你一言我一语。最终,这堂课在喧闹声中结束。我重重地叹一口气:“哎,心累。”

相信类似的情景在课堂中很常见。老师总是希望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甚至学生的表演来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些。可最后却适得其反:气氛是活跃了,学生情绪是高涨了,可随之整个课堂秩序却一团糟,老师的声音都被学生的喧哗声所覆盖,最终事倍功半。

有人会说,这肯定是因为这个班级的班风不够好,学生课堂纪律意识淡薄,班主任缺乏引导和管理,这是班主任的失职。也许当中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可是,仅因如此吗?

一、产生原因

1.滥用多媒体,喧宾夺主

多媒体手段的普及确实给教育者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它便于老师们查找、搜集所需的课外资料,能将知识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可是,若使用不当,它也会成为产生“哄堂”现象的“帮凶”。

在李老师的一节语文课上,她从导入环节开始,不停地通过幻灯片播放与这节课相关性不强的图片给学生欣赏,看似花花绿绿,精彩万分,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但结果如何?显而易见,学生嬉笑声不断,甚至说一些完全与课堂无关的话,而有同学趁机和旁人聊起了天。曾经,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次在班里我开设了安徒生的《丑小鸭》这篇童话的公开课,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我找了十几张小鸭子和天鹅的照片,在欣赏这些图片的过程中,班里渐渐炸开了锅。因为导入环节上欣赏的图片过多,让学生渐渐转移了思维,形成了新的焦点,然后造成了“哄堂”问题。

所以很多时候,为了上一堂课,语文老师在课前花了很多精力进行所谓的“备课”,可由于多媒体幻灯片过杂,视觉的刺激过多,让学生眼花缭乱,最终走马观花抓不到重点,“哄堂”现象就随之产生。可见,错不在于多媒体这个媒介,而在于语文老师怎么运用它。

2.频频发问,生“人云亦云”

“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形成良好思维能力的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式。可是,语文老师若在课堂中频繁提问,那么效果肯定也是大打折扣的。

有的老师喜欢把“是不是”“对不对”“是吗”等话当成口头禅,一节课上,无数次有意无意向学生说起类似的这些用语。明明有些问题显而易见毫无疑问,老师却习惯性要问“对不对”“是不是”;有些问题浅显容易,也总毫无针对性地向全班同学提问;有些问题空泛且难回答,也照问不误。总之,一堂课下来,无数的问题接踵而至,而学生的声音都是齐整的:“对”“是”,基本就是有口无心,有些学生甚至在其中滥竽充数、不懂装懂。一堂课下来,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充分的思考,只是人云亦云罢了。

老师频繁无效地发问,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思维等无法得到培养和发散,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不断下降,只会一味口头应付老师,表面热闹,实则不动脑,不利于他们语文素养的积淀。

3.随意发问,生肆意乱答

前面提到了老师频繁提问的现象,而语文老师随意提问这个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也是导致学生“哄堂”现象的原因之一。

以一位语文老师进行《吆喝》授课为例,该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各种“吆喝”声来认识老北京市井百姓们的生活百态,这本该是很好的一种学生与作者之间情感互动、感受市井生活的方式。在一位學生模仿完“卖烤番薯”的吆喝声后,这位老师突然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喜欢吃什么?”这一问戳中了学生的兴趣点。这个说:“爱吃红烧肉”,那个说:“爱吃饺子”,其他学生更是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回答不一。本来很好的一个感受生活的环节,硬是被这位老师的这个“从天而降”的问题给无端

干预。

所以,不经过深思熟虑,老师随便一问,或者似问而非问,没有明确的提问对象,势必会造成“哄堂”大乱。这其实就体现了老师备课环节准备不充分,过于随意,导致学生的思维偏离了轨道。

4.分组讨论,师管班能力弱

学生“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被广泛应用,它属于对话法的一种。语文课堂中,常见的便是分组讨论教学法。若使用得当,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在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畅所欲言,同时,能互相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若不注意方法,这也容易产生课堂秩序混乱的局面。

语文老师在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课堂内许多学生说话声此起彼伏,难以平静,甚至开始偏题、跑题,聊起闲话家常等与课堂无关的话语。现在绝大多数初中的班级,少则三十人,多则五十人,老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议论,整个班级显得喧闹而无秩序,“哄堂”现象就难以避免了。可见,这不仅反映了班级班风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任课教师,也反映出老师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欠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

5.学生答后,缺乏反馈评价

其实,初中阶段还是有很多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的,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课通俗易懂,老师提的问题或多或少、或对或错总能答一些。所以举手人数也恰恰是较多的。这应该是值得鼓励的事情,毕竟学生的积极性是很可贵的,不该被抹杀。但是,有些学生的回答并未经过理性分析和思考,而有些学生的回答是深思熟虑后有价值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老师的及时反馈、评价、追问、引导是至关重要的。但个别语文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缺乏一个合理准确的追问和评价,就让提问失去了价值。

这导致一个走向,学生会误认为语文课堂是不严肃、随意的,不用经过严谨思考,只要能回答问题就值得表扬,因为老师不会否定进而引导。所以导致一些学生毫无章法而“哄堂”。

有什么方法能有效改善并逐步解决“哄堂”问题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种方式中来寻找突破口。

二、解决对策

1.课前备课要科学,提问简洁不宜多

在备课环节里,教师应科学设置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提问绝对不是越多越好,而应有针对性,必须是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帮助的问题,与能做到起承转合、对课堂内容有深化作用的问题,而不要一味地投其所好去设置那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其实设置好了,两者并不矛盾。

当然,整堂课的环节不能仅是问题的堆砌,语文课堂切勿走上“对话式”的形式:“老师设计好一连串回答,一问一答满堂问。”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他们需要有不过多的且有深度的问题去激发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身上的发展潜能。

同时,老师的很多“问句式”口头禅一定要适可而止,课堂上一定不要过于频繁使用“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等类似的简单判断的低思维问题,否则很多学生只会有“从众”心理,不懂装懂。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给学生来参与。

2.回答对象要指定,问题要有层次性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每个学生都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因此让学生回答时,务必要指明对象。教师在确定对象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先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等学生思考之后再指名回答。

同时,叶澜教授也提出过:“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因此,老师在确定答问对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遵循量力性原则,对语文学习中的优秀生、中等生、困难生分别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以此来促使他们通过回答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来获得成功的喜悦,提升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3.学生答后必评价,追问留白引深思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是一种信息的反馈形式。“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既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又要体现指导性、实用性。”在学生答完问题后,老师要有一个适当的评价或反馈。

当然,老师也可以在评价过程中适时适度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课堂也可以有适度的留白。不要把老师的个人观点毫无保留地告诉学生。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让学生带着想象力去思考,不容易造成“哄堂”现象。

4.分组讨论要科学,提升课堂掌控力

分组讨论这种方法虽好,但也要看问题而论,简单易懂、浅薄,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不需要让小组进行讨论,否则只会成为学生聊天的借口。设置的问题如果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较难,倒可以采用,但过难也就没有了讨论的必要,还是让学生自由举手更实际有效。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时刻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若出现课堂秩序混乱问题,应该随时去干预制止,可以尝试话语、肢体、眼神等方式去打断学生的“无效讨论”。这也就需要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积累班级管理的经验和提升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哄堂”现象,表面看似课堂气氛活跃热闹,实则长此以往,对学生个体全面长远发展是弊大于利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充滿活力的人,这不代表能允许他们在课堂上毫无顾忌、大肆展现所谓的“活力”。而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应该清楚而理智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运用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去干预并解决。总之,语文的课堂提问并非是教师根据自己意愿和教学情境的随意发问,它应该是科学的、理智的、有效的。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手段,通过合理的提问和其他方式,将“哄堂”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勿让它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庄亚芳.实现课堂教学有效评价[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解决对策现象
曾打造现象级IP“熊出没”的华强方特,能否再创造下一个爆款?
余额宝的理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及分析研究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