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公开课的点点滴滴
2018-04-09张蓉
张蓉
摘 要:缘于对手工制作的热爱,加入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一行列。只是,由于没有教学的压力,之前一直都是闭门造车,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性教学。一节课下来,学生虽也有成品呈现,达到了所谓的部分教学目标,但最终他们掌握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都未曾做过具体的要求与检验!参加过几次教研活动之后,觉得在劳动与技术教学方面的种种欠缺,迫切地想要提升自己。于是,主动申请了一次公开课,以期待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快速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与技术教师。
关键词:手工制作;劳动与技术教育;行列
一、课前的准备
当时正参与省级绿色学校的申报工作,满脑子想的都是废物利用,正好与劳技这一课程也息息相关,于是就决定将课题往这一方向定。但究竟用哪种废物,怎样利用一直都没有具体的想法;某一天的突发奇想,塑料受热之后的软化可以制作出我们所想要的效果,于是用塑料饮料瓶制作花艺这一课题大致形成。在随后自我操作的过程中,却发现塑料受热的火候很难掌控,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最终将其简化成了单层花朵的制作!
反思: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项目选择具有实用性与广泛性等特质,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其实都涉及劳动与技术这一课程,课题设计时应考虑到贴近实际生活。学生在学校里、在家里几乎每天都会制造出所谓的废物,如何通过自己的巧手设计,使这些废物焕发出新的生命,成为装扮我们生活的巧物,这一过程带给学生的体验会让他们充满满足感与成就感!所以自认为课题的大方向界定还是值得考虑的。往深层次考虑,教师应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应深刻把握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应认真调查和研究当地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有益资源,以实现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但同时具体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学生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主体,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别差异在一定基础上进行选择、分层。因此对学生的了解、对学情的分析是正确、准确制定课题和教学目标的前提。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时,自己对学情的分析就不够充分,导致了后面课程的种种失败。
二、课上的种种窘态
因为是借班上课,也没有在专用教室进行教学,所以特意提前了两分钟进入班级,准备将学生进行分组就座。“请同学们按六人一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制作。”这是我进入这个陌生班级下达的第一条指令。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了:学生立即乱成一团,有六张课桌围成一圈的;有三张课桌并排的;也有干脆就杵在那,茫然无措的……没想到在自己班级顺理成章的分小组到了这儿就成了一大难题!随后我的声音也被学生的嘈杂声所淹没,直到听课老师进入班级,座位问题才算稍微安定,当时我那个窘啊!心里的思绪也跟着乱作了一团,整个课堂也在恍惚中进行着。
反思:无论是作为哪一门课程的教师,课堂的组织能力都是一项必备的基本的教学能力。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保持教育教学的新活,有序实施、营造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等,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学生,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材料的准备上,最初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从原始的饮料瓶上剪出一个圆形塑料片再进行下面的花瓣制作。却不曾想,在学生第一步的操作过程中,就遇上了麻烦!由于自己疏忽了剪刀操作的要领,剪厚些物品时应以剪刀根部着力;再加上学生自备的只是适合剪薄纸片之类的小剪刀,很多学生在第一步的操作就遇上了困难,失去了继续操作下去的兴趣与信心。
反思:在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会出现的不利情景,设计出相对应的对策;教师同时也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学习,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注意个性的培养,指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并分享成功的欢乐与幸福。
因为之前的种种不顺,学生成品率不高,所以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也只是匆匆走了个过场,以自己的口头评价为主。如:这里有一位同学已经先行制作出了花瓣,速度是第一名噢;大家看一下这位同学制作的花瓣,好看吗?……学生对自己制作出的作品的好坏压根就没有一个概念!
反思: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评价是这一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既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又是劳动与技术课程评价的手段。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过程也是学生再一次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应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到评价的种种标准,让学生心中有个明确的评价体系,才能为自己日后的制作作出指导,达到评价的目标。
虽然上了一节极其失败的公开课,值得反思的地方有太多太多,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收获了许多!
参考文献:
[1]徐革.构建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的和谐[J].中国教师,2009.
[2]胡小泉.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劳技课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9.
[3]王绍焕.试析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J].学苑教育,201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