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扶志、志智双扶”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

2018-04-09杨超王军强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贫困户攻坚

杨超 王军强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决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等,为贫困群众“输血”,解决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增加获得感,而且更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的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扶贫扶志的重要意义

扶贫要先扶志,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过去一些地方过于注重物质层面,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帮扶手段,影响了帮扶成效,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上的贫困,扶贫要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实践表明,贫困户树立志气、更新观念,对于寻找致富方法、增添致富干劲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把理念的更新和思路的转变作为引领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提与关键环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这一科学观点是对当代中国扶贫开发一系列问题的准确号脉。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战役已经打响,应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精准扶贫,关键在人。因为给钱给物,能解一时之困;扶心扶志,扶能扶智,才能治懒治愚,拔掉穷根。越是在攻堅阶段,就越是要充分发挥“志智双扶”关键一招的作用。

摒荣争耻是制约扶贫成效的主要因素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不难看到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他们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越干越有劲头。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把党的扶贫好政策错误地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以“贫”为荣,想着依靠各种扶贫政策不劳而获。在这样的环境中,原本儿女应尽孝道、爹娘安静养老的一些人家,却在扶贫政策面前昧着良心沉默,不认爹娘,有的一心想办法为爹娘争个贫困户,把养老的责任推给政府,推给扶贫干部和村干部,催生了人人哭穷,人人争当贫困户的怪现象和“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该懒不懒,政府不管”“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怪思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但是,当贫困成为不知羞耻的文化怪异时,势必渐渐稀释着“人穷志不穷”的精神之源,无形培育了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慵懒之人,导致的将是急速堕落的循环贫困。扶贫先扶志,要从根本上脱贫,必须先扶志,只有激发强大的内生动力,才能彻底脱贫。扶贫扶一时,扶志扶一生,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精神丰沛贫困户,贫困只是暂时的,因为他们会用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创造幸福生活。

“志智双扶”是解决贫困户思想惰性的根本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志智双扶”首先要激励贫困群众立志气。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力量,只有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因此,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

“志智双扶”的核心是教育贫困群众卖力气。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著名论断。人们常把“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思想归结成一个“懒”字,这在现实中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对于这类贫困户,帮扶的核心就在于教育他们树立起“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创造幸福生活。

“志智双扶”关键在于帮助贫困群众强底气。贫穷和愚昧往往具有共生关系,尤其是现阶段的大多数贫困问题,表面看是物质性贫困,但究其根源在于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改变贫困现状的知识、能力和手段。因此,要舍得投入资金,积极为困难群众搭台清障,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鼓舞斗志,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扶贫先扶志”是改善扶贫大环境的重要途径

扶贫先扶志。要从根本上脱贫,必须先扶志,只有激发强大的内生动力,才能彻底脱贫。扶贫扶一时,扶志扶一生,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精神丰沛贫困户,贫困只是暂时的,因为他们会用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创造幸福生活。贫困群众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有的读书看报、填表算账都困难,脱贫能力普遍欠缺。因此,改变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既是当前脱贫攻坚战的薄弱环节,也是脱贫攻坚战最大的难点,必须像描工笔画般精准细致、久久为功,才能收到实效。

着力加强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一是引导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振奋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精神,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凝聚全党全社会扶贫开发强大合力。二是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发挥乡规民约在扶贫济困中的积极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热情。三是支持贫困地区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紧紧抓住脱贫光荣这个根本。通过文艺宣传提升贫困群众和非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事业的认同度,以及制约贫困群众与非贫困群众提升脱贫攻坚认同度的客观因素。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真正接受“脱贫光荣”的观念,阻断“等靠要”和“以贫为荣”思想的传递。

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准确解读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广泛采集、生动描绘贫困群众脱贫光荣的典型事例和各地区各部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加强对内对外宣传,讲好扶贫故事,传播好扶贫声音,阐述好扶贫理念,有效实现提升广大干部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度与认同度,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党的伟大事业成功的信心。通过传播扶贫干部好的做法、党员干部深耕一线的感人事迹,增进党员干部和群众理解互信,有助于化解当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干群关系。

紧贴群众口味改进宣传方式。大力塑造和宣传“第一书记”、功勋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产业扶贫等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基层扶贫干部对照标杆、学习标杆、看齐标杆,营造齐心协力精准脱贫的良好舆论氛围。还可以大力开展文化扶贫,潜移默化改变贫困群众一些不良习俗和落后观念。用歌曲、戏剧、山歌、相声、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调动贫困群众人心思进、主动脱贫、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贫困户”这一农村“边缘”群体向脱贫攻坚主体地位的轉变。

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终归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志智双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发扬钉钉子精神,润物无声地感召,滴水穿石地坚持,才能见到实效。随着脱贫攻坚日益深入,我们要更加坚持问题导向,对症施策,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和更超常的力度,着力拔除贫困群众思想和能力上的穷根,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扶贫办)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贫困户攻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