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屠呦呦 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

2018-04-09

中华儿女 2018年3期
关键词:造福人类抗疟青蒿

“青蒿素抗疟的疗效比较客观,但是青蒿素是怎样实现抗疟、在人体中发挥药用作用的机理是什么,以前我们做得不够,现在要深入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未停歇,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就是她和科研团队的攻关重点。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她也成为女性、非院士获此奖的第一人。“科学要实事求是。药物的关键是疗效,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屠呦呦说。

1967年,一个由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研究的指向就是防治疟疾新药,因为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这个秘密军事科研任务,屠呦呦就是其中的一员。

两年后,当时还是初级研究员的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研究组的组长。她开始着手从中草药中发现新的抗疟药。她查阅了大量的古代医学书籍和民间的药方,采访几乎所有南方的老中医,寻找可能的配方。

青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屠呦呦的视野。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古医书中就有入药的记载。在公元340年间,东晋医书《肘后备急方》中记录了一个“治寒热诸疟”的药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及胡椒有效果。在其它科研单位汇集到523办公室的资料里,青蒿的效果也不是最好的。在第二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的抗疟效果一度甚至只有12%。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視。屠呦呦不甘心,她反复思考为什么青蒿古方记载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她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第二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后来被广泛应用。

而相比庞大的“523项目”,屠呦呦的名字却从来不为人所知。即使青蒿素的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并且在中国香港和泰国都获了奖,也鲜少有人探究,这些“集体荣誉”的背后,研究人员的个人努力。

终于,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评选将屠呦呦的名字第一次推向了幕前,也戏剧性地像为诺奖预演一样,让这位年迈的科学家一朝处于荣誉的非议之中。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屠呦呦说。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她深感中西医各有所长,二者必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中医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造福人类。

猜你喜欢

造福人类抗疟青蒿
五月雨
青蒿可退虚热
爱护自然,让环境更美好
青蒿素的合成方法研究
泰国改变用药策略应对耐多药疟疾,抗疟效果有所改善
试述空调机房保养对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
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瓦特
时代前沿科技
屠呦呦获诺奖赞
青蒿之内还有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