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浩 只为追寻那束光
2018-04-09
著名物理化学家张存浩是我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在2014年1月10日荣获国家最高科學技术奖后,张存浩说:“从青年时代起,我为自己树立的最大人生理想,就是报国。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科研的方向!”
很多科学家一辈子都在研究一个课题,可是张存浩却一直在“改行”,在获得了“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之后,他选择了回国,之后,他收到了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京城四家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发出的邀请。正在张存浩思考、抉择之后,最终选择了大连。
1950年代初,地域辽阔的中国只在玉门有块很小的油田,产量很低,根本满足不了新中国建设的需要,而进口油的路,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又走不通,因此全国都面临着油荒。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将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重任交给了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就这样,年轻的张存浩接下了科研生涯中第一个重要课题。
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开发,当时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做了多年,其成功与合成提取量的高低关键在催化剂。为了完成任务,张存浩开始大量查阅资料,整天废寝忘食,常常一干就是大半夜,有时累的坐着就睡着了。终于,他和同事们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做到能从每立方米煤气中得到200克产品,不仅超过当时国际上从每立方米煤气中得到160克的最高水准,更是将美国只能得到150克的水平甩在了后面,一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随着研究的深入,合成油项目不断取得新成果,令世界同行瞩目。
1950年代末期,西方国家的核威胁让我国高层领导萌发了独立自主建造原子弹和人造卫星的想法。火箭推进剂作为原子弹发射、卫星上天的重要燃料,被提升到发展国防尖端技术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上级将任务下达到研究所后,领导指派他转向火箭推进剂研究,同时任命他为项目负责人。
很快,从没见过火箭的他,带领全组人员进驻设在大连近郊一个小山沟中的试验站,开始了紧张的研究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张存浩和同事们首次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
自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问世后,激光便因亮度高,不需强大电能,而在军事、民用方面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国际科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所成立了化学激光研究室,任命他为室主任。
张存浩又像当年研究火箭推进剂一样,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市郊山沟里的试验站。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率领大家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全身心投入到研制中,经过半年努力,研究室便将激光的功率从0.3瓦提升至100瓦,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超音速燃烧型氟化氢、氟化氘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此后,张存浩在化学激光器研发上不断攻关,引领中国这一领域的发展,傲立世界潮头。1979年,他提出研究波长更短的氧碘化学激光,于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1986年,张存浩担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但仍没停止化学激光研究的脚步。1992年,他又牵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